当前位置: 首页 > 知青文化 > 《胜利情怀》(连载)边疆生活散记 卜光华

《胜利情怀》(连载)边疆生活散记 卜光华

2015年08月28日 12:09:22 访问量:1215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完达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山岗(人称大岗梁),401 乡道由此经过,村边一条山泉汇集而成的小溪潺潺流淌,这就是明山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十四团一连所在地,现在成为黑龙江省胜利农场的第一管理区。这里是我和近百位农场老职工以及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上海、杭州等各地知青们一起生活、工作了八个年头的地方。这里地处挠力河流域,土地肥沃、景色优美。被誉为黑龙江垦区八大景观之一,2005 年后成为省级喀尔喀山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即喀尔喀玄武岩石林及明山屯-桥梁队民谷野营区。

    四十多年前,当我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还有很多生产、生活及水利设施等待建设。兵团战士生活工作的条件虽然比到农村插队落户要强些,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小青年来说,还是极为艰苦的。冬天的风雪严寒、夏天的蚊虫叮咬,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低档次的伙食标准,这些都是摆在知青面前的一道道难关。凭着对领袖的无限忠诚,凭着建设边疆的满腔热情,这些难关都被知青们一一攻克了。

    一直都很想拿起笔来,写一写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的文章,回想当年,无数知青告别亲人,离开城市,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边疆,接受了十来年的艰苦磨炼。这十来年的生活就像一首回味无穷的诗,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过来人才能够深深体会到。四十年的时光过去了,许多当年的记忆都变得模糊不清,支离破碎,下面记述的就是一些记忆的片段。

    生活

    在我们来到北大荒之前,就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说在北大荒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刚踏进北大荒这片荒凉而神秘的土地时的情景。

    我们来到兵团时,各种野兽还时常可以见到,那时国家对狩猎活动也没有任何限制,人们尽可以用枪打、放猎狗追以及在树林中设置圈套等,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幸运的时候便能捕到一些狍子、野兔之类。因此,知青们的餐桌上也时不时会摆上一些山珍野味来。连队里种了一块玉米地,但是一到成熟的季节,熊瞎子(黑熊)和野猪就成群结队地赶来搞破坏,连吃带祸害的,到最后玉米就所剩无几了。怎么办呢?连里有几个小青年,胆子大,枪法又准,连长就派他们潜伏在玉米地边,等野兽靠近的时候突然开火,还真打到过好几头。就这样,虽然玉米没收获多少,而知青们却有幸品尝到了黑熊肉和野猪肉的美味。俗话说:“南方吃雁、北方吃蛋,中间伸着脖子看。”意思是说:南方的人会捉大雁杀掉吃肉,北方的人会捡拾大雁的蛋来吃。那一年,正当大雁排成雁阵,长途迁徙的季节,身居北方的我们却吃到了一次大雁的肉。因为大雁飞行途中也需要休息,找寻一些食物和饮水。预先派人在大雁栖息的地方撒上一些拌过农药的麦粒,大雁饥不择食的时候,啄食几粒麦粒,就一头栽倒,再也飞不起来了。在加工烹调之前只要把它们的嗉子拿掉就行了。当然,根据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现在野生的大雁是禁止捕食的。不过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开始养殖大雁,比如建三江管局的洪河农场就在从事大雁、别拉洪河土鸡等一般保护动物的驯养、繁殖和出售。相信不远的将来,普通百姓也都能吃到大雁肉了。随着人们垦荒和建设的步伐加快,野生动物便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视野。

    在兵团连队,解决知青的吃菜问题可以算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因为缺少新鲜蔬菜,很多连队都经常只能喝菜汤下饭。有人就编了几句顺口溜,说“走遍建三江,到处都喝汤,”还有什么“早晨喝汤迎朝阳,中午喝汤暖洋洋……”实际上北大荒土地和人手都不缺,缺少的只是种菜的技术和人才。比如我们连队,自从种菜的好把式陈宽调来之后,连里的蔬菜供应便得到极大的改观,蔬菜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除了白菜萝卜等大路货之外,印象中还有黄瓜、西红柿、青椒和豆角等等。陈宽长得貌不惊人,面色黝黑,性格有些孤僻,平日里沉默寡言,唯一的嗜好就是喝酒。隔些日子就要用他那能装 5 斤酒的大酒瓶子请人到团部捎些酒来。但就是他,仅仅带领着十来个连里的家属工,就把连队的菜地打理得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兵团虽然名义上也是在解放军序列之中,但是农工们除了下乡时所在城市发给的一套黄色或绿色的棉衣以外,平时在服装上却不享受任何待遇。过去有句俗话说“关东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也称‘乌拉草’)”,有的人把它改成了“农工有三宝,水鞋蚊帐破棉袄。”这虽然是玩笑话,不过,在北大荒生活,随身常备一件棉衣确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所在的饶河县地处北纬 4 6° 30′ 4 4″— 4 7° 3 4′ 2 6″之间,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湿热而短促,春季回暖快,昼夜温差较大,多西南大风;秋季降温急骤,山区常有过早霜冻出现。这样,早晚天冷时把棉袄一披就解决问题了。那时,在兵团连队里,单从服装上往往很难区分出人的性别来。一方面是当时社会上文革极左思潮盛行,一个人如果在穿衣上标新立异,讲究什么品牌和款式,难免被斥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因此大家衣服的款式都差不多,颜色也就是灰蓝黄绿那么几种;另一方面也是当地的特殊情况,比如在严寒的冬季,不分男女都会戴上厚厚的棉帽,诸如栽绒帽、羊剪绒帽和狗皮帽等等;而夏秋季节,为了防御蚊虫叮咬,除了涂些避蚊剂之外,大家还都用纱巾把头脸及颈部包裹起来。

    说起北大荒的蚊虫,大家都忘不了那些忠于职守,每天“三班倒”的蚊子、瞎蠓(也称牛虻或马蝇)和小咬。其中最可恨的要数小咬了。每当无风的傍晚或阴天,那小咬便铺天盖地而来,简直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常常会把人咬得抓耳挠腮、六神无主……面对可恨的蚊虫,老职工们会用艾蒿草编成辫子,晒干后点燃时放出烟雾来驱赶蚊虫。东北人抽烟的多,他们抽的还都是那些自己种的特别呛人的烟叶子——关东烟。人们说是为了驱赶蚊虫才吸烟的,可是有的蚊子就是不怕把人都呛得直咳嗽的烟味儿呢。在这里,夜晚睡觉时如果没有蚊帐,肯定会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而大瞎蠓咬起人来更是凶狠,被它叮一下,不仅会起大包,有的还会流出血来。更可气的是,这三种飞虫配合默契,联合作战,轮番攻击。黎明和傍晚是以小咬为主,清晨与夜间蚊子唱主角,白天则是瞎蠓为主攻手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们的老连长,有一次我们跟着他去割草,草丛中蚊子多得不得了,恨不得要把人吃了。大家都忙着往头上裹纱巾、抹避蚊剂,就这样也挡不住蜂拥而上的蚊子。再看老连长走在最前边,不慌不忙地割着草,过一会可能是感到热了,索性把上衣脱掉,光着膀子干起来了,根本就没把蚊子放在眼里。让小青年们看得是目瞪口呆……北大荒的蚊子多到什么程度,城市里的人们简直难以想象。据一位转业老兵说:那年蚊子太多了,下地割小麦时,满脸都是蚊子,我用手一打,飞了的和落地的不算,在手掌上的一数共有二十八个。让人听后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太可怕了……最近在网上浏览,一位荒友介绍说现在下田干活,或是到树林、草地都无须再“包装”了,即使有少量蚊虫,也并无大碍。这都要“归功于”近年来农药的大量施用以及环境的大力整治,忠于职守的“三班倒”们也大量下岗了,问题是在消灭它们的同时,也消灭了其他昆虫,只怕对于环境以及生态平衡无疑会产生一些影响。却又让人们生出“不知这是福还是祸”的疑惑。

编辑:刘哲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