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中国考古界先贤黄慰文老先生这样说,“陆洪川老师在北大荒做了实实在在的功课,不是在瞎胡闹”。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记北大荒民间考古第一人陆洪川
2016年8月28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中科院研究员王社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组成的专家组,在省文物考古所主任、研究员李有骞的陪同下来到查哈阳农场,对农场境内的黄蒿沟旧石器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这已经是中科院专家组第三次来农场进行学术研究,前两次分别在2015年的5月——6月份间。
尽管查哈阳农场是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是1997年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的首家绿色大米基地,是2004年国家首次确定的32个产粮大县(场)之一,但这个专家组的三次造访,计划来春考古队入驻黄蒿沟史前遗址发掘研究,并争取冲击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举措,无疑是在查哈阳农场,乃至北大荒、嫩江流域史海中投放一颗原子弹,引爆一场前所未有的“海啸”。
提起这场“海啸”,必须提到一个让远古文明在北大荒原野绽放的“使者”,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的教师——陆洪川,这位默默书写草根考古的传奇人生。
初见陆洪川,敦实得像一块挺立的石柱,当过兵的他,有着石头一般的坚韧品格和不惧风雨的执着。问他何以“历经风霜三十载,踏遍荒野求史前”。他说:是缘、是梦、是爱、是情。
缘起大洪水
1998年8月,一场齐齐哈尔市自有水文资料记载300年一遇特大洪水席卷了嫩江流域,也同样肆虐在嫩江二级支流黄蒿沟。地处黄蒿沟流域的查哈阳农场,除太平湖水库和渠首水利枢纽以外的245座水利配套设施全部被摧毁。这场“海啸”似的大洪水,被陆洪川的同学们戏称与他有关,因为陆洪川当时是海洋分场学校的体育教师,喜欢写报道的他经常在农场新闻中见稿,笔名“海啸”,其实是他用了海洋学校简称“海校”的谐音。有的说他把大灾预测到了,有的说他乌鸦嘴招来了大灾。然而,恰恰是这场“海啸”般的大洪水,让深埋在地下万年前精美的“石头”重见天日,冲出一个石露天惊的大兴安岭脚下第四纪古动物化石标本和古人类文化遗存的文明密码。如果这个发现被学界定论,将颠覆此前古人类在黑龙江西部生存活动的传统看法,也无疑是嫩江流域古人类史研究方面上的一次颠覆性“海啸”。以此证明大兴安岭东麓的查哈阳农场,以及嫩江流域的远古历史不再是空白,不再是荒芜,是早期古人类繁衍之所,是一处古文明诞生之地。
一场罕见的大洪水毁掉农场大灌区的一个时段,却预示着即将揭开一个灿烂的远古文明!
寻梦黄蒿沟
陆洪川说:“人的一生总会编织许多美好的梦想,这是人生与之俱来的,或者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在梦中获取某种超自然的意念和启发,进而创造出我们今天高度文明的智慧之果”。
洪水过后,陆洪川在黄蒿沟河床和岸边发现了大量的古动物化石,有的比牛、马的腿骨还粗大好几倍。从小就酷爱地理的陆洪川开始了深度思考:什么动物的骨头能这么大,农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动物生存,北大荒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远?!他寻找答案的心情特别迫切,并坚信这些化石说明远古时代这里生存着一群大型史前动物,它的发现一定会揭开北大荒远古时期的未知世界。
黄蒿沟在具有800年历史的金长城脚下是查哈阳农场纵穿南北的一条季节性河流,汇水面积671公里,陆洪川就出生在黄蒿沟东面不是很远的连队里。小时候经常在河边玩耍、洗澡,时常在河里发现过动物的遗骨,当时因为年龄小,非常恐惧,也留下了很多疑团。
自此,他对曾经寄托了无限遐想的黄蒿沟更加偏爱有加。每到春、秋季枯水期,便骑上摩托,带上干粮和水,沿着黄蒿沟 “寻宝”。这里的每块“石头”,大到腿骨,小到牙齿,都被他视如珍宝。面对一块小小的 “石头”,他会痴痴地驻足琢磨老半天。尤其是在和这些野生动物伴生的化石层,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活动遗留物品,像一些劳动工具、还有一些砍砸的碎骨,还有一些人类经过烧烤、烤肉烧过的剩余的骨骼,还有用动物的兽骨刻写的一些文字符号,这些都让他更加痴迷。
“当手指触摸到猛犸象臼齿的沟壑时,我仿佛听见了冰河时代的风声。”陆洪川在日记中写道。正是凭着这种诗意的执着,在1998年至2003年的5年间,陆洪川陆续在农场的几大水利施工现场及野外营地,发现了上百件各类生物的遗骨化石。
他的妻子孙桂杰说:只要是黄蒿沟水流小的时候,放假了,就找不到他的人影儿了,百分百的去寻古了。开始吧,我真挺生气的,放假了哪有男的不在家干点活的!可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我和儿子感觉他这个考古和他那个教学一样,都是必须做的事儿,我们也习惯了,到后来只是把抱怨变成了担心。1999年的夏季正是盛水期,陆洪川在一次野外踏查黄蒿沟下游古动物群化石遗址地段时,涉水陷入河床流沙中,差点没出来。2019年秋季,他连人带车一同摔倒在巡护金长城的路途中,致使手部关节骨折,小腿也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缝了3针。
踏上求证路
苦苦追寻先人足迹,路漫漫求证二十余年!
陆洪川说:发现这些动物的遗骸和人类的遗存之后,我想请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帮忙,对疑似有人类活动的遗址和文物鉴定一下,看看它有没有考证价值。
抱着这样的想法走出了家门。到甘南县文管所、齐齐哈尔博物馆,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请教专家,把化石标本拍成图片邮寄到一些专业机构。由于他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生物化石收藏者,很难联系到专业的文物机构,求证的路上费尽周折。
起初,咨询、求助的电话、信息、信函不计其数,犹如“石”沉大海。想和一个专家见面,往往要通过几个、几十个电话。一封信寄给几个专家,回信可能一封也收不到,或者要在几个月、几年后才能收到。他还几次只身前往北京中科院求助。 有几位专家都是多次收到他的信函或电话,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打动回信基于勉励。他的求证真正有点进展的时候已经是七八年以后的事了。那个时候他周边的人感觉他精神有些不太“正常”,说他“魔症”了。
二十年多来,陆洪川去的次数最多的恐怕就是百里之外的甘南县文管所了。他对考古的热爱打动了所里的工作人员,把他的情况上报到省文化厅,批准他为基层文物保护监察员。陆洪川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从事考古工作了。也由此他成为了“最美甘南人”。
愚公终能感动上帝。在关键的时候,黑龙江省著名考古鉴定专家魏正一老前辈向他伸出援手,他眼前从此一片光明。
2016年8月,在魏老的安排下,他荣幸地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大庆市召开的考古学术年会。
与会期间,在魏老的极力引荐下,拜会了我国考古界先贤大师和专家学者。年逾八旬的黄慰文老先生还亲自帮忙把验陆洪川随身携带的实物标本,并委托他的得意门生、我国现今古人类学界的领军人物——吴秀杰研究员帮忙鉴定。陆洪川发现的史前兽骨刻划符号及原始骨器得到了专家权威的肯定。经初步鉴定,这些动物化石标本的石化程度至少超过了1万年!那一刻,陆老师的内心震颤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难忘时刻。看着会场悬挂在墙壁上的条幅: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的眼睛湿润了。
专家组发文:鉴于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教师、业余考古爱好者陆洪川20余年的潜心搜集、钻研,经省相关部门和中科院专家多方考察、鉴定,确认这个农场境内有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且石制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对认识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东麓古人类的活动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获专家认可
经过中科院权威专家现场论证,陆洪川老师发现的北大荒黄蒿沟史前文化遗址群,即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的重点区域。这一论断,将为我国学者深入探讨“东北亚古人类起源与文化传播”提供有力证据。2019年7月9日太平湖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陆洪川作为遗址发现第一人的身份被中科院太平湖考古发掘队聘为外聘发掘技师,参加了太平湖旧石器遗址发掘的全过程。
专家组在黄蒿沟等旧石器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并搜集到了砍砸器、刮削器、石叶、尖状器、石核等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工具。通过对石器类型、出土层位进行考察分析,专家组认为农场黄壕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大、石器精美、程度密集、跨年时间长,学术意义特别重大,也再一次证明这一地区至少在1万年前曾是人类密集活动区域。专家组一行建议农场尽快采取措施对石器遗址进行保护,防止民间滥采滥挖。
中科院考古专家小组成员、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博士点评:陆洪川老师坚守北大荒考证荒原史前遗址,做了大量细致的基础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龙江考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缘于陆洪川的业余考古新发现,目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立项太平湖遗址区考古发掘项目,陆洪川发现的黄蒿沟上缘太平湖水库周边遗址群落已被国家专业考古部门正式命名为“查哈阳遗址群”。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前辈中肯地点评:“陆洪川为配合我国专业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试掘北大荒黄蒿沟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原生地层,全面揭示东北远古猎人行进北大荒旅程的确切路线及其生存环境、文化形态,做好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参考资料和实物依据”。
从2018年到2023年,国内古人类研究专家4次在世界发行的《人类学学报》从不同角度介绍查哈阳地区远古猎人石器采料制作过程和石料属性。2018年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关莹、邢松研究员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李有骞研究员联合发表在《人类学学报》的《黑龙江省甘南县旧石器地点发现的新材料》,通篇论述了嫩江上缘的黄蒿沟流域太平湖遗址区的调研情况:“经对该地区的踏勘调查和对一处地点的小规模剖面清理发现,环太平湖地区分布着面积广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其中石制品数量丰富,同时还发现了疑似的半地穴遗迹”。
2023年8月18日,《考古黑龙江》网站发布了题为《东北方的万年拼图——黑龙江旧石器考古十五年来的新进展》其中写到:“嫩江流域另一重要的遗址是位于齐齐哈尔甘南县查哈阳农场境内的查哈阳遗址群,遗址地层受到扰动较大,根据光释光测年石制品主要出自距今1.1万年左右的地层”。
陆洪川同样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1年元月他被黑龙江省文化厅聘为079号文物保护监察员。黑龙江农垦电视台成功录制了科普专题片《猛犸象化石》及《“感动北大荒人”特别节目一一草根考古学家陆洪川》,并获得了共青团黑龙江省团委文化工程建设项目“优秀专题片展播”评选一等奖。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能够举办自己的考古专项展览、一个市级电视台能够专门拍摄草根考古者的专题片,陆洪川感到非常满足、也无比的骄傲。2017年,陆洪川参加了全国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海选并获得了第九届“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提名奖的荣誉称号,获得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专项奖励基金。2025年1月25日,省第二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荣誉称号里赫然有他。
成为行内人
2025年4月28日,陆洪川,这位“草根考古学者”受邀燕山大学作学术讲座,归来直接去齐齐哈尔师专给孩子们搞科普讲座。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终于带着黑土地的泥香走进大学的学术殿堂。
他说,前些年我也曾接到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黄院长的邀请,想让我去给齐大历史系的孩子们讲讲我的发现和考古成果,但终因缺乏专业理论素养支撑而打消走出去到大学校园里搞科普讲座的信心和勇气,只能望而却步。在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他亲手创办的“荒缘科普馆”里陈列着数以千计的第四纪绝灭物种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标本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留物品两千余件。 当前来参观的嘉宾看到这些“活生生”的标本无不惊叹于他的辛勤付出,更为北大荒地区能有如此悠远的人文历史和史前文明深感震撼,有谁知道他为了读懂和保护这些会“说话”的“石头”付出多少努力呢!
起初,他小心翼翼地保管着用心血搜集来的化石,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这些化石却因为阳光照射发生爆裂再也无法修复。那个时候用他的话说是“哭都找不到北”。
教训让他明白:考古光凭兴趣、凭热情远远不够,更需要知识、需要专业知识!于是,他从小学生做起,购买大量与考古有关的书籍,阅读了大量的考古文献与专著,虚心拜专家学者为师,向书本、报刊杂志学习。很快,他就能够专业的清理、保管搜集回来的化石,并进行整理、分类。
他没有忘记魏正一老前辈语重心长地嘱咐:“洪川呀,考古是一门科学,需要许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探索、研究、学习、考证。”他相继在国家权威科普期刊《化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著《北大荒黄蒿沟史前动物群化石遗址略考》;及科普文献《小小科普室,承载大乾坤》;《北大荒黄蒿沟古人类文化遗存探究》(《龙江参事》);《嫩江上源的远古狩猎遗迹》(《龙江参事》与魏正一合著);《它们来自黄蒿沟远古狩猎场》(《大自然》与魏正一合著)。
这位让远古文明在荒原绽放的“使者”,用行动默默书写着基层文物守护人的传奇。27年来,陆洪川累计发现北大荒黄蒿沟史前物种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遗址10余处,种类可达10余种之多。发现北大荒黄蒿沟中游太平湖水库周边旧石器地点30余处,搜集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古动物化石近千件、石器近万件、人骨化石两件。这些万年化石在他手里始终保存完好,为北大荒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北大荒史学研究提供了一批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史料。
不会是尾声
悠悠兴安岭,千古金长城;滔滔嫩江水,浩瀚北国风。
2023年12月陆洪川化石石器收藏展厅被黑龙江省教育厅命名为黑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他的收藏馆里,珍藏着一件比甲骨文还要早上几千年的原始兽骨刻画符号实体标本。这件骨刻标本已近石化程度,推测其生成年代可达万年之久,是古人类用狩猎获得的动物骨骼刻写的记事符号,类似汉字“些”的字体结构,可能为破解我国古文字更早的起源提供实物佐证。虽说至今也没能完全破译出这个骨刻的意识,但总有一天会再添新证找到答案的,他说他有这个信心和预感!
逡巡在陆洪川荒原科普馆的展柜前,与这些石头隔空对话,仿佛穿越到大约距今两三万年前:史前人类在海退时期曾多次由亚洲向美洲迁徙,一群源自我国华北地区的先祖后裔,为追杀大型史前巨兽,沿“松嫩平原古大湖”边缘地带行进,途径“黃蒿沟”,被这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吸引,停止了前行的脚步。他们在这里制造和使用原始渔猎工具,熟练使用和控制火源,食用熟食,成为黑龙江地域的远古猎人。他们除沿袭采集、狩猎、挖食根块的古老生活方式外,还尝试捕鱼、驯化动物、并用兽骨刻划记事。
有足够的考古学证据显示,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经历“北大荒”亘古荒原历险洗礼与文化传播的历史更替中,已由“东北远古猎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北大荒原始先民,他们带着中原先祖的文化基因和东北远古猎人的独创精神在荒原上异地崛起,逐渐壮大氏族规模。目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立项太平湖遗址区考古发掘项目。我们期待这个项目落地生辉,求证那些未解之谜!让最新的考古发现证实黄蒿沟是东北古人类迁徙的关键通道,尽早解开查哈阳远古文明密码,证明北大荒曾经不荒。
还要满足陆洪川老师的一个心愿:将家乡北大荒黃蒿沟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活动遗址、金长城遗址、太平湖万人坑侵华罪证遗址、抗日将领王明贵在太平湖六屯抗击日寇遗迹与北大荒精神文化内涵深度融合,使后人铭记历史、立德树人。
这些目标还会遥远吗?我们期待这部查哈阳考古交响乐有一个响亮、高亢的尾声!
本栏编辑:申江
来源:浓情黑土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