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5日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
北大荒精神,是在黑龙江垦区极其艰苦的环境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乃至鲜血、生命培育和锤炼的。在莽莽黑土地上,农垦战士们以不畏困难、拼搏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勇于开拓精神,胸怀全局、强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断创造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奇迹。
人们不会忘记,60年来,由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组成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地投身一场伟大的拓荒事业,洒下了汗水,贡献了青春。人们不会忘记,60年来,北大荒人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实现了由传统拓荒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次次飞跃。人们不会忘记,在拓荒创业的征程上,12900多名建设者永远留在这片黑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正是农垦战士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王震将军,作为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长、副总参谋长,他拖着曾7处负伤的身体,穿越完达山踏查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南横林子伐过木,云山水库挑过担,石头河畔扶过大犁,宝泉岭下栽过松树,一个高级领导人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进战士们的行列,这是怎样地激励人和鼓舞人啊!
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袭击了北大荒。这一年,全垦区粮豆单产仅47公斤,经营亏损8732万元;1961年产量更低,亩产仅41公斤,亏损达9582万元。
农场的粮食已不能自给,人们的视野不得不转向一切可以用来“代食”的物品,如豆秸、麦麸、稻糠、酒糟、豆粕、树皮……由于饥饿和过量食用代食品,造成极度营养不良,大批职工患浮肿病。
八五三农场转业官兵和职工,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它灾区的人民。他们不仅如数交足了征购粮任务,并通过精打细算,又从农场的“三留”(种子、口粮、饲料)粮中再挤出31.5万公斤,支援重灾区的人民,为国家分担了困难,而这个场的转业官兵和职工却不得不再次勒紧了裤带。
在当时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山一样的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进嘴里。终因长期食不裹腹,饿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山一样的粮堆旁……
这个大灾之年,正是大批转业官兵创业的初期。他们自己忍饥挨饿,却向国家交售了1.8亿公斤粮食,完成了3000万公斤大豆的出口任务。
在北大荒人的心目中,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是神圣的,作为共和国全局的一个部分,他们只有服从全局的责任,而不能事事与国家计较,更不能讨价还价。
1963年,垦区有26个农场300多万亩的小麦,由于阴雨连绵,得了赤霉病,大幅度减产。为了完成国家计划,他们把霉变的小麦留下做口粮,而把头等粮挑出来交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