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知青 > 老知青树新丰碑

老知青树新丰碑

2017年04月30日 21:36:52 来源:《侨务工作研究》 访问量:3286 作者:韩乃寅


(资料图)

老知青树新丰碑

——记北大荒老知青、印尼归侨、港人陈慧中、张载村


    曾在北大荒工作过,现定居香港的印尼归侨知青陈慧中、张载村,在相隔三十年的时间里情系北大荒,把用汗水辛劳积蓄的20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北大荒的“希望工程”,沿着他们当年的心路历程,在人生的旅途上树起了老知青的新丰碑……

  追随父亲那样的人生丰碑,她在离开北大荒时默默地洒下了失望的眼泪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夕,陈慧中出生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市,她从懂事起就受父亲的熏陶,立志决不平庸度日,要象父亲那样,有一座属于自己人生旅途的丰碑——报国为民。

  当年,陈慧中的父亲陈灼瑞在棉兰市和一位华侨朋友做橡胶生意,又是印尼华侨委同乡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远近闻名的“报国狂”。共和国刚刚诞生,轻工业发展急需橡胶,即便在盛产橡胶的印尼当时橡胶也是俏货。一名苏联采购商抬高价格,要撬走一笔和中国采购人员已成约的橡胶买卖,合伙的朋友执意要毁约多赚钱,陈灼瑞坚决反对,最后,俩人闹崩分了手,陈灼瑞独自凑足了货款,如期将货给了国内采购人员。这一年,橡胶在印尼的价格持续走高,但陈灼瑞始终以最初的低价为国内采购商供货,竟赔进了三年的积蓄。陈灼瑞又是远近闻名的“爱国狂”。当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他捧着收音机热泪盈眶地听了一遍又一遍,放最大音量还觉得不过瘾,气得摔碎了收音机。接着他打电话邀来几位华侨朋友喝酒助兴,兴奋得几次碰碎了杯子,整整喝了八个多小时,他醉得十七八个小时不省人事,吓坏了家人……这样的故事一桩又一桩地在异国他乡的印尼华侨中传开了,也传到了祖国。1956年国庆节前夕,陈灼瑞和他的朋友应国务院侨办邀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毛泽东主席于9月30日上午10时在中南海外宾厅接见了他们,当翻译向毛主席介绍到陈灼瑞时,简单说了他的爱国事迹,毛主席连连点头称好,并与陈灼瑞亲切握手合影留念。

  父亲亏卖橡胶、热爱祖国的事迹深深陶冶了陈慧中幼小的心灵,她决心长大后追随父亲那样的人生丰碑,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华人遭到排挤迫害,陈慧中于1965年10月随父亲回到祖国,就读于北京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文革开始后,她毅然报名去北大荒,立志要在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理想。

  然而,陈慧中发现因出身问题,自己始终被一些人视为“资产阶级臭小姐”,她发奋努力,从一名优秀的东方红拖拉机手成为一名从德国进口的康拜因驾驶员。她掌握了康拜因的机械功能和构造原理,除能熟练地驾驶其收割玉米、大豆、小麦外,还能在作业时随时排除一般性故障。转眼到了1972年,大学恢复招生,陈慧中见知青们都积极报名要求推荐上学,自己也动了心,她去报名时,连长严肃说:“这就够重用你的了,还想上大学,你的出身能通过吗?”她失望了,就在1974年知青返城政策开始松动的时候,她申请回印尼,父亲把她安排到了香港。

  离开了北大荒,她仍念念不忘为理想而奋斗,去追随父亲那样的人生丰碑

  初到香港,在两个贸易公司打工的经历,让陈慧中很快学会了做生意。随着一宗宗生意的成功,她的储蓄卡上的数值也日渐增大,她对于北大荒的思念也越来越浓。转眼到了2000年5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她参加完50多名在香港的北大荒知青集会回到家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荒友们相聚时跳啊、唱啊的场面,还有那《兵团战友胸有朝阳》的歌声总在她脑畔萦绕。她朦胧中想起聚会时荒友们谈到的北大荒。

  这时,她已经和下乡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印尼归侨张载村结婚,俩人相敬相爱,心心相印,孩子也已读完大学有了工作。当晚他们便商议决定回北大荒,看看阔别已久的“家”。

  第二天,夫妻二人分头给曾在七星农场下乡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地的知青打电话联络,约定了时间,6月2日在哈尔滨汇合,一起乘上了开往建三江七星农场的列车。三十多名当年的老知青一踏上三江大地,还没有见到农场的人,孩子般的性情就洪水般迸发出来,他们尽情欢呼,歌唱,跳跃,在甸子里拥抱、打滚,狂呼:“北大荒,我回来了……”他们就象孩子见了久别的母亲,又象老战士回到久别了的革命圣地……

  陈慧中和老知青们意想不到的是,建三江农垦分局局长张广勤和七星农场的领导一起举行晚宴,热情地欢迎他们。餐厅的录音机里放着《常回家看看》的旋律,顿时使他们感到格外亲切。

  艰勤的汗水和激动的泪水相交织,汇成了这对老知青人生旅途上新的丰碑

  知青们在访问参观中十分关心现在的北大荒。陈慧中从留在北大荒的上海知青、现任建三江分局工会主席孙瑛介绍情况中了解到,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北大荒的发展。同时也了解到目前的北大荒还有不少困难,比如兴办家庭农场以后,许多弱势家庭的孩子上学难;有的高中难以维持;有的考上大学不能就读。陈慧中的心情沉重起来,恨不得能插上翅膀一下子飞到她下乡的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四连,看一看那里怎么样。得知她的想法,当年的苗营长亲自开车把她们送去。陈慧中夫妇由农场领导带领参观学校时,又一次听说,因家庭贫困尚有些学生读不完高中,上不起大学。夫妇俩当即决定捐款200万元,在北大荒建立“希望之光”助学基金会。

  陈慧中、张载村重返北大荒要建立两个“希望之光”助学基金会的消息传来,建三江和红兴隆分局几乎是以同样的热情欢迎了这两位赤子。欢迎队伍人山人海,服装整齐的长长的学生队伍挥动着鲜花,“欢迎、欢迎”,“感谢、感谢”的声浪响彻天空,彩旗与束束鲜花一起飘扬,这是近年来北大荒这片土地上少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1998年秋天,北大荒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时候,北京知青联谊会涌跃集资发来了一火车皮的被子和衣物;2000年,著名艺术家濮存昕重返北大荒看望下乡时的老职工,给宝泉岭农场学校捐了40万元人民币……那么多捐助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场面。今天,建三江和红兴隆人民用这样的激情厚爱陈慧中和张载村这两位老知青,绝不仅仅是200万元这个数字,200万人民币这个沉甸甸的数字里,包含着这对老知青几十年挥之不去、无法割舍的深情啊!

  在“希望之光”助学基金启动仪式上,陈慧中面对台下的千余名学生代表深情地说:“我生在印尼,长在印尼,从小就受到爸爸强烈报国思想的影响,北大荒是我在祖国的第一个家乡,我是在实现从小许下的诺言,像父亲报国那样回报北大荒。”张载村说:“把我们用汗水换来的微薄积蓄献给希望工程,是希望我们的后代把北大荒建设得更加美好。”陈慧中和张载村把捐助款亲手递到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的手里。

  陈慧中十分激动地告诉笔者:在红兴隆和建三江农垦分局启动了“希望之光”仪式回到香港后,数以百计的信件向他们的电子邮箱和家庭信箱涌来,读着读着,他们像是拥有了数百个孩子,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母亲和父亲!从此,他们除做生意外,年年都要抽出时间去一次北大荒,了解受资助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时间过去两年了,他们和受资助的每一个孩子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2002年,就要有40余名捐助的孩子参加高考了,他俩几乎把兴奋点全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关心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关心这些孩子们的身体,关心这些孩子们所报的志愿……

  他们在香港焦急地等着,终于盼来了高考网上录取的日子。电脑旁,陈慧中摆弄着鼠标,眼睛盯着屏幕上的分数榜,高兴地说:“载村,快看,王启超673分,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志愿肯定没问题了;杨欣667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的志愿也没问题……”看着、看着,他俩兴奋极了,受捐助的孩子中将有34名考入大学。他们立即又赴北大荒,了解到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不少首次入学的费用都有困难时,夫妻俩当即商定,从基金余款中给每名受捐助考入大学的孩子5000元人民币,并表态将视他们进入大学的学习成绩和困难情况,随时给予资助。孩子们紧紧簇拥在陈慧中、张载村周围,连很少掉眼泪的男生张兵也落下了眼泪。宁玉同学赶到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到后,没打开行李,没洗脸,没吃饭,第一件事就是给陈慧中和张载村写信。他深情地写道:“尊敬的载村叔叔、慧中阿姨,你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一定像你们热爱北大荒那样热爱北大荒……”现在,受“希望之光”基金会捐助的在校高中生已达880人。而且从2002年起,陈慧中、张载村每年都要到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看望在那里学习的接受他们捐助的学生,鼓励孩子们发奋学习,争取获得学校的奖学金,鼓励孩子们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从小学会发扬北大荒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希望之光”助学基金工程激励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激励了陈慧中、张载村这对北大荒的老知青。今年初,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200万元基金并不封顶,随着生意的发展还要增加一些。当他们听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北大荒时题词激励北大荒人民要“发挥北大荒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又商定计划用基金资助一部分能在北大荒落地的实用科技人才,到时希望北大荒的领导把他们分配到农航飞机、进口大马力机械以及卫星遥感等先进科技在农业的应用上……

  他们要在建设北大荒美好未来的征程上树立新的丰碑。

  (作者系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原文2004年3月在《侨务工作研究》刊发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