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一个多么动听的字眼!
笔耕于我,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
上小学时就喜欢作文,五年级时还在全校作文比赛中获了奖。
后来,笔耕一直伴随着我。
无论是在山西插队的农舍,
还是在北京大学的教室,
手里的这支笔一天也不曾离开过我。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大学毕业后将我安排在人民日报的岗位上,而且一到报社就进了评论部。
编稿、写稿、讨论、看书,是那段岁月的日常。
苦不苦?苦。
有时稿子要的急,下午布置题目,晚上交稿,几个小时的时间让你精神蹦得紧紧的。
稿子见报后,如释重负想喘口气。且慢,又一个题目来了;手里那编稿的活儿还得干......
烦不烦?不烦。
伏案笔耕,乐在其中:
思绪翻腾,
笔尖刷刷,
那一句句话语,
那一段段文字,
在笔下流淌......
40多年的笔耕,不算短。有同事退休后就与笔耕告别:“过去写稿是职业行为,现在自由了!”
然对我来说,笔耕一直伴随着我,只是形式变了:
过去是用笔在纸上写;
现在则是在键盘上敲。
那“嗒嗒”的声音,
像思绪的乐谱,
高低错落,横竖交织,
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
有时我自己都惊讶:“一周写了3篇稿子,还都是两千字的模样。”
从选题、构思到写作、成稿,一切都是自己“操刀”,蛮有意思的。
有朋友劝我:“不要把自己搞那么苦,身体重要。”我莞尔一笑。
心想:这其实恰恰是养生之道啊!打牌、下棋等,这些都不错,但于我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我的兴趣在哪里?
在笔耕上,在读书上。
每天活动身体是必须的,散步、打球、购物......日日不尽相同,然笔耕却天天如此。
临窗而坐,
或手执一书,
或凝神而思,
或指击键盘......
那滋味似神仙一般。
笔耕如同农耕一样,是有收获的。
网上那百余篇去年一年自己写的文章,
书柜上那近20本自己编的、写的书籍,
犹如老农望着那黄澄澄的稻谷一般,满足、欣喜!
年龄尚小,七十有五。笔耕的日子还长,以笔为犁,继续耕耘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附:
张世琪:在山西插队
2023-07-05 中国新闻培训网
来源:老记说事 微信公众号
《摄影天地》
冉家河抒怀
张世琪
冉家河,北京顺义东边的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河。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我与它有着不解之缘。
雨后的冉家河静水如天
那是40多年前的往事了:我们一群青年学生作为知青来到了冉家河河畔的杜庄村,开始了我们艰苦的下乡插队磨练。
当年部分女知青
冉家河从村东边蜿蜒曲折擦村而过,村西边还有一条密云过来的中干渠,勤劳的杜庄村民在两河之间劳作生息。
上游的老树桩刻满岁月沧桑
麦田、羊群的恬静
我曾写过这样的诗:“中干渠畔的穿天杨似俊朗的小伙儿,冉家河岸的垂柳像婀娜多姿的姑娘”!
大槐树是上工敲钟的地方,知青每次回村都要在此地和当年村干部、社员拍照。
我怀念那个我青年时曾锻炼过的村庄,我惦念那个土地上的人们,我回忆着那个给我们艰苦生活带来快乐的小河——冉家河!
知青深情看望当年一起劳动的姐妹
当我们知青多年以后再次回到杜庄村时,当我们与村里同龄人回忆往事的时候,谈的最多的就是这条曾经川流不息、清澈见底的小河。我们一起回忆下河插秧、摸鱼的往事,趣味盎然。
(作者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校友会理事、1976届高中毕业生。)
作品赏析
回望那青春的热土
刘国昌
校友张世琪这一组文图,以真挚的情感介绍了他和同学们当年插队的岁月。
人生的青春是珍贵的,记忆也往往是深刻的。张世琪校友将这记忆浓缩在村边的一条小河——冉家河上。在那里有他们插队的生活,有他们与百姓的深情厚谊,有他们青春岁月的热土。
张世琪校友说:“为拍摄这组照片,已经去实地数次。”他多次拍摄肯定有不少照片,但为了更好表现主题,他精选了以上图片:小河、树桩、大槐树……特别是与村民见面的情景,让人看了感叹不已。
摄影有叙事的功能,但要驾驭好需要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素材和一定的图片。张世琪校友这一组文图,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这些,特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作者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校友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