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京津沪渝豫 > 北大荒知青网 | 《克尔伦通讯》兔年春节专刊(一)、(二)

北大荒知青网 | 《克尔伦通讯》兔年春节专刊(一)、(二)

2023年01月26日 23:03:05 来源:克尔伦通讯 总第647、648期 访问量:720

DSC_0063灯笼-32023年-春节专刊一

春节絮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天是除夕日,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年文化、年习俗,也在创造、发扬、传承、摒弃中不断改变着。当整个社会跟着时代的步伐向现代文明转换时,中国人到底该如何传承老祖宗的年俗文化?怎样把春节营造的更有人间烟火味儿,更有现代社会的温度?人们的观念趋向多元化。

  年!意味着什么?她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生活情感,“年俗”就是在祖祖辈辈的流传中由老百姓创造出的“年文化”。让辛苦一年的百姓在年文化的包裹中营造出年的气氛,彻底放松释怀,肆意狂欢一把。在我来说,兔年的春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对整个中国人来说也是意义非凡,那是因为疫情三年的熬煎,这个兔年春节终于熬出头了!

  去年12月8日国家宣布疫情全面放开,在全国第一轮纷纷感染新冠病毒后,大多数人恢复健康有了免疫力。春节前,人们扶老携幼出门逛街购物;情侣们肆无忌惮的出入大悦城、恒隆广场、古文化街;亲朋好友们也在举行小规模聚会。但是,还有很多人比较小心,防范着疫情二次来袭,在忙年的过程中不忘防疫、抗疫。

  过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下的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内涵,如今的春节不仅仅是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凝聚民族、家庭的团圆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感情、愿望的释放日,更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和重要支柱。

  在此,不免要说说我们老知青。知青,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走过五十多年的历程,大多数人已到古稀之年。已走向边缘化,知青已经老矣!对于我们“过年”的滋味已在流年中融化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过年”一年有一年的风景,一年有一年的韵味儿;“过年”时过境迁变得坦然淡然;“过年”不是向往和憧憬,而是必然到来的一种传统形式。

  但愿,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喜庆团圆的节日里,我们能情真意切!快乐安康!


    乌兰花  2023.1.21.(腊月三十)

灯笼==++                                     


春节往事(上)

刘采林


   1969年4月,我下乡插队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铁牛公社孟堤大队,1973年12月回津上学。在农村呆了4年零7个月,这期间共度过四个春节。每个春节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1970年春节﹣﹣心情沉重


   下乡的第一年,因哥哥结婚,我便请假提前回家了。到了除夕那天我家摆了一桌在当时来说比较丰盛的年夜饭,有肉、有鱼、有鸡……,一家人为我这个外地人能在家过团圆年,感到非常高兴,轮番地往我碗里夹菜。而我却强颜欢笑,推辞着,谦让着。

知青回家-1-   想着春节一过我又要回去了,再去过那难以承受的艰苦生活,胸口像堵了铅块一样沉重。以前在家时,我最不爱吃棒子面窝窝头,下乡后,不仅天天吃苞米面,而且吃的还是发了霉的苞米面,夏天干括儿时,口渴得嗓子都冒烟儿了,不得不喝社员挑来的生水,半夜肚子疼得直冒虚汗,下地干农活儿,根本干不动,体力不支总是被落得远远的。当个让人看不起,没有尊严的“半拉子”。下雨天更是遭了秧,屋里漏得稀里哗啦没有立足之地,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吃完年夜饭,我无心守夜,早早地就睡觉了。睡梦中,感觉我已经回去了,干着繁重的农活儿,吃着发霉的苞米面饽饽,就着无油的菜……突然暴风를雨般的鞭炮声把我惊醒,原来是个梦。这时我才发现枕头已被眼泪浸湿了一才片。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是梦而轻松半点儿,因为我明白迟早总是要回去的!


1971年春节﹣﹣负重抵津


  下乡第二年,临近春节我和丁同珍结伴回家探亲。集体户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两个月的口粮,每人带了大、小苞米渣子和黄豆等粮食共70余斤。加上一些其它物品,共计80斤左右。我们每人装了满满的两大旅行包,然后用绳子把两个包栓在一起,一前一后搭在肩上。

  从阿尔乡车站上车时还好办,不仅有人送我们,而且因为是小站火车离候车室近,又不用上天桥可以直接上车,最难的是在锦州倒车。首先,我们每个人背着两个旅行包下车时要踏着很陡的五、六级台阶才能下去,东西压得我们失去了重心,只能拉着扶手一梯一梯往下走,我在丁同珍前面,走到最后一梯,离地面还有一定距离,可是已经没有了扶手,我卯足力气往下一蹦,连人带包一起摔到了,我顾不得疼痛马上站起来回身去扶同珍。帮她慢慢地把包放到地上,就这样同珍顺利地下了车。因为还要到其它站台换乘,我们俩需要从天桥出站,同珍帮我把包放到肩上,可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帮她把包抑到肩上,只能请求过往的旅客帮忙。

   然后我们俩一前一后,扶着扶手,一只脚迈上一个台阶,另外一只脚跟着迈上同一个台阶。就这样,我们像老人一样两步上一个台阶,一直蹭到出了天桥。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呀!我们还要再上另外的天桥,换到另一个站台上车。出站还好没有时间限制,上火车可就不同了,得等到火车即将进站才能放行,是有时间限制的!

   我们俩还是一个人帮另一个人把旅行包橄到肩上,然后另一个人再请旅客帮忙。我们刚刚从天桥上下来,只见列车员向我们频频招手,催促我们赶快上车,就在我们快速奔向车门走去之时,丁同珍连接两个包的绳子断了,两个包同时重重地砸到了地上。我马上放下肩上的包,和丁同珍一起,一人双手拎起一个旅行包径直往车门跑。"这两个包我们帮你们放到车上,你们赶快去拿那两个包!"列车员几乎在喊。我们俩人跑到包前,同珍帮我把包撒到肩上,并托着后面的包,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车门,列车员帮着我们二人把旅行包送到车上。车门刚刚关上,火车就缓缓地启动了。我们俩瘫坐在旅行包上,因为连累带急我们额头上冒着汗,身上淌着汗。互相对视着,还是会心地笑了一一因为离家越来越近了……下车我们就不愁了,到了天津东站就有家人来接站了。我们已经胜利在望,快乐的春节已向我们招手了!
                           

  1972年春节﹣﹣留守孟堤


 1971年底至1972年初,我们那儿农闲搞政治运动,我们每位知青都重任在肩,因此这个春节不能回家了,只能留守孟堤。

知青文化-1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不回去过年,此时此刻家人都是想念加惦念,惴惴不安,倍感失望。他们把对我们无尽的思念,化作节日礼品在除夕之前寄到我们集体户。有炖肉、熬鱼、火腿、罐头、糕点、糖果……在那物品匮乏的年代这些节日礼品可大都是春节凭票凭本供应的紧俏食品呐!一股亲情的暖流在我们心中徜徉,此时此刻,我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除夕那天,夜幕悄悄降临。我们隔着门窗望去,整个村庄漆黑一片,没有灯火辉煌,整个村庄万籁俱寂,听不到欢声笑语,更没有节日的鞭炮声,而屋内热火朝天的场景却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捻长灯芯,灯比平时亮了许多,而且还高悬了一盏汽灯,显得屋里灯火通明。桌子上摆满了家里寄来的食品,还有我们大家包的酸菜饺子,粘豆包、油煎的黄米年糕、炒鸡蛋、豆腐白菜……,面对着这满桌的美味佳肴,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更觉得心满意足,这样的年夜饭,别说在当时的农村,就是在家里也算是一个足以让人羡慕的肥年了!

  我们还是循着除夕之夜守岁的习惯,晚饭后,我们炒了黄豆和苞米粒儿,炒黄豆还放了糖,做成糖粘子;炒苞米粒前,先炒热沙子,再放进苞米粒,米粒遇热在锅里噼噼啪啪地爆开了,这不就是鞭炮声吗?没想到炒爆米花竟给我们留守的春节凭添了许多情趣。我们沏上一大茶缸子茶水,每个人吃着糕点和黄豆糖粘子,含着糖,嚼着爆米花,喝着茶水,讲着春节趣事和笑话。我们谈笑风生,个个喜笑颜开,乐不思蜀。(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刘采林系内蒙古科左后旗铁牛公孟堤村天津知青

知青放牧=


三言两语话除夕 

李  琦


  一生中对春节的记忆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因为年年如此,一样的吃喝一样习俗一样的问候。唯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个第一个春节刻骨铭心。孤独。
  惨白的太阳早早落了下去。昏暗的羊油灯下没有音乐,没有歌声,没有书本,没有语言交流。只有“嘎巴嘎巴”的声音从边巴旱烟烟锅里传出。格日乐也昏昏欲睡轻轻拍打着怀中的孩子。呼啸的北风从蒙古包顶上掠过,看得见寒星几颗。偶尔几声牧羊犬有气无力的叫声,告诉它的主人我没有偷懒。漫漫长夜沾湿何由彻。我打开铺盖卷,把蒙古皮袍压好,迅速的钻进羊皮皮筒。彻夜难眠。此时天津正是万家灯火喜庆洋洋。我不在身边,母亲的心情如何?还有那个远在新疆哈密戴着右派帽子的父亲,大概也是我这样的心情吧。

                                  

新右旗杭乌拉公社天津知青2023.1.21于新加坡

zhi252--


难忘的春节

王守信


  1970年那是我下乡的第二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回津过年,而是在塔拉根诺尔副业点过的年,那有个碱矿在那干活打碱,大年二十七当地人都走了,回家过年去了。

   平时热闹的连三间土坯房顿时冷清了下来,剩下我和王玉成两个知青和一个蒙族老头叫华生嘎。粮食,肉和菜还够吃到开工,只是烧的牛粪没有多少了,省着烧也仅够做饭用。那里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啊,是个非常寒冷的地方,没有牛粪或烧柴就意味生命受到威胁。

捡牛粪+=-   没有牛粪烧炕怎么办?开始睡了几天凉炕,冰冷围绕着我们,冻得睡不着哇。除夕这天几个人一商量,决定到外边转转,出去后大约走了七八里地,发现草地上有一根废弃的电线杆,几个人轮流着把它抬回来了,没有斧头用菜刀把一头劈开点,放在炕洞里点着,另一头则在风楼里,堂屋的门可就关不上了,不过炕烧热了我们几个人还挺高兴,忙乎着包饺子,饺子熟了喝着酒,吃着饺子华生嘎用蒙语唱起了熬包相会这首歌,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了来草原后第一首蒙族歌曲,现在想来觉得很有趣,也很难忘。如今过年吃喝不愁了,觉得幸福吗,麻木了没感觉,到是几十年前这顿饺子,这个春节让我终身生难忘,品出了幸福,品出了人生的滋味。

   本文作者内蒙古新左旗天津知青 2023.1.22.于天津

2-腊八


天津人的年俗

  腊八粥:过年盛宴的序曲


  谈天津的年俗饮食,得从腊八粥说起。

  腊八粥本来是和尚的吃食,但在讲吃的中国,竟演化成一种全民的节令美食。

  现今的人会觉得粥最乏味,但粥在中华文化里的地位却极其重要。不同于洋人的肉为主,中国人从神农就走上了"粒食"的独特道路。粒食不能像肉和面包那样烤熟,所以古书说"黄帝烹谷为粥";稀粥不解饱,又改进成稠粥,腊八粥就是稠粥。什么都往里加,能不稠吗?

   粥要变化只能靠食料繁多,腊八粥实际上是"粒食"的荟萃。多半是受"腊八"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腊八粥跟"八宝粥"弄混了,以为限于精选八种食料的才算正宗的腊八粥。其实可用的食料远不止八种,有人计数,可多达二十余种。

   腊八粥的原料有大米(天津用小站稻)、糯米(天津叫"江米")、小米、黏黄米、绿豆、红小豆、白豇豆等。富有之家的腊八粥还要加上珍珠米、薏米等。粥里还要用果品装点,有红枣、莲子、栗子、花生米(天津叫"果仁儿")、核桃仁、葡萄干、瓜子等,还有杏仁、白果、百合等"药膳"材料。各地根据特产配方:山东人加花生米、广东人加桂圆、东北人加松子仁和榛子仁。京津地区商品齐全,可以"总其大成",但实际各自选用十多种,以体现美食的"个性化"。

   腊八粥成分繁杂,做法讲究,先把难熟的豆类煮成半熟,然后适时放进米类和果品,慢火煮烂。至于吃法,因被视为甜点之类,没有就咸菜的,都要加糖。旧时一般人家平日较少吃糖,所以最受孩子们欢迎。北京人喜欢用红糖,天津人只用白糖。因红糖特有的浓郁气味,天津人吃"面茶"专用红糖,以突出不同风味,这才显出"知味"哩。

  腊八粥解饱,吃不多,但家家做得不少。

  旧时腊八,清早街上"缘儿喽"的喊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把早就煮好的腊八粥分给跑来讨粥的孩子,腊八粥就是要你舍给我、我舍给你一起喝,以此表示人们的相亲相爱。这也是天津年俗的动人一景。(选自《天津卫 过大年》一书)

 

2023《除夕晨起思》

诗歌/和平


等除夕灯火,阑珊之意

从小院到厨房褐煤终生辗转

而我只需许一愿

餐桌上羊肉包子挨着热锅茶

除夕夜,千家或悲或欢间

最短距离,或变老或已离去

祝福也罢,悲恸也罢

人间世事饱含,易变多别离

喝碗热奶茶驱寒雪霖

待今夜,不接神亦不送鬼

只想先给长夜寒星鞠三躬礼

面朝烟花灿烂,我双手合十

人,固有一死,然非草木

时时刻刻不知如何

诸君,待到“春暖花开”时

请多关照活着和已逝的亲人


 本文作者新右旗草原诗人 于草原小镇阿勒坦额莫勒 2023年1月21日

 

节日锣鼓-5


癸卯春节诗词二首

采桑子·除夕   
文/龍城(壬寅除夕作)  
          
烟花点亮家乡路,期盼团圆,揉进团圆。共享天伦过大年。
新冠肆虐幽魂在,共度时艰,难度时艰。悲乐交集盼泰安。

岁月不居=


清平乐-佳节  
 文/龍城(壬寅除夕作)

   手机传尽,华夏佳节讯。金兔登台交好运,恭祝亲朋年顺。
   烟花鞭炮齐鸣,孩童老叟逢迎。虽是新冠肆虐,民心依旧升腾。

~~~~~~~~~~~~~~~~~~~~

2023年-春节专刊二

寻找天津年味儿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对于年味儿的记忆,每个人每个家庭,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记忆。相同的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流落何方,过年了就要千里迢迢万里遥遥,克服一切困难回家团聚。过年期待着全家团聚,过年憧憬着新的美好生活……

  时代不同过年的感受不同,小的时候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过年盼望着吃好的,穿新衣服,放鞭炮,点花灯。下乡时代希望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盼望与同学朋友相聚的那一刻。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生活发生很大变化,过年也有了新的花样,新的期盼。

  现今社会年味儿越来越淡,以前过年“春晚”是聚集家人的粘合剂。除夕夜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评论着各自喜欢的节目,现在春晚节目已经没多少人看了,这几年的春晚也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另外,很多城市禁放烟花炮竹,除夕夜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年味儿。

灯笼-红色-大图  已经很十几年了我在春节前后都要到天津的古文化街和鼓楼去寻找年味儿,拍一些照片留下每一年的春节印象。同行的摄影朋友也换了几茬,如今这几年都是拉着我二妹去古文化街拍年味儿,她就是我的年味儿照片模特。

  经过疫情高峰的2022年,一个鬼魅魍魉横行的时代,迎来新的一年。兔年顶呱呱!憧憬着未来一年的快乐幸福,自由和谐。
                   

本文作者为新右旗克尔伦牧场天津知青 2022.1.20.腊月二十九

 

不一样的年

华禹辰


  2023的兔年春节就这样过去了,这几天没有出门拜年,没有亲友聚会,更没有出门逛街。“专家”说,春节以后很可能第二轮疫情还会到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者还需注意做好防护。所以作为高危人群的我,便选择了在家呆着,静观疫情变化,为它的再次光临,时刻准备着。

  过了年,又年长了一岁,如此我已经过了七十个年。随着年龄的变化,对“年”的感觉渐渐地不一样了。

梅花-3=   我想一辈子下来,对过年的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童年时代。那时,期盼过年,因为过年会有一件或一身的新衣服,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过年那几天,尽管天气很冷,小伙伴们也会聚集在胡同里放炮。那炮可不是整挂整挂地放而是把花了几毛钱买的一百响的小炮拆散装在口袋里面,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冒着青烟的香,将放在胡同小道上或墙缝里的小小的红红的炮竹点燃,捂住双耳跑到一旁,当小炮炸响时便开心地笑着、跳着。那便是无比快乐的“年”。

  那时生活水平低下,没有今天这么多好吃的。三十晚上,父亲做几个小菜,取点白菜心,切成细丝,放些醋和白糖,这便是一道酸甜可口的下酒菜。用两个鸡蛋与些许肉末搅在一起放在锅里清蒸,熟了以后蘸着放有姜末和香油的食醋,这便是一盘美味的螃蟹肉,品起来还真是那么一种味道。将土豆蒸熟捣成泥,然后放些奶粉、白砂糖、葡萄干,谓之沙拉,等等这些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每逢春节一家团圆的时候,父亲给我们准备的下酒菜。此时已经成年的我们也会陪着父亲喝两口小酒。而在上世纪五、六十代生活水平还差,一般家庭买几斤带皮的大肉,用大铁锅炖上一锅满满的多汤的肉,用它们来烩白菜便是很不错的年夜饭了。当然除夕之夜花五毛钱买点肉包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环梅兔  大年初一,大清早起街坊邻居拜年也很热闹,简单的几句“过年好”、“见面发财”,显得邻里关系和谐亲密,他们一般都不进家门,说完就走,简单爽快。我们小时后给自己的亲戚长辈拜年,除了受父母嘱托前去看望外,吸引我们的还有那几毛或几块的“压岁钱”。那时的规矩是不见面不给压岁钱的。记得那时去奶奶家、舅舅和姨家要走很远很远的路,可是为了压岁钱我们哥几个也是乐此不疲、一点也不怕辛苦。

  现在的“年”今与昔比可是大不一样了,给长辈拜年的习俗被大大地淡化了。那些孙辈、小辈只知道拿钱不知道给你拜年。有了微信也就更省事了,一个红包发过去,也不用见面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住在河西区挂甲寺重华大街德春里,我就是在那里出生并渡过了童年。那条窄窄的胡同、十几个小院、每个小院约有六到八间十平米左右的平房,近百家居民,每家至少五六口甚至十多口不等,可以想见这条小小的胡同当年曾居住过多少人?而那时过年应该是何等热闹!

  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什么肥猪拱门、福字、吊钱、灶王爷统统取消了(当然时间不太长),不过鞭炮还是不少放的,这千百年来留下的民俗轻易改变不了。这方面穷人和富人都一样。
   我十七岁时,走上了上山下乡之路,去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几个“年”是在那里过的。在那里的过的第一个“年”让我终生难忘。

  1970年的春节在远离公社的一个劳动点,我们几个没回家的天津知青住在一个蒙古包里,这其中有我的同班同学志勇和刚刚病逝的焦远东。当时几近弹尽粮绝,仅有为数不多的一点白面也没有烧的。队长和社员都回家过年去了,没有人管我们。那时我们还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面对那种困境我们只能自救,否则会被冻饿而死。牧区的冬天,通常在零下三四十度,那是何等的冷。无奈之下我们几个人分头到附近的山梁上捡牛粪,到山沟沟里用脸盆取雪用来化水。除夕之夜,我们将仅有的一点羊肉干,弄了点面疙瘩放在锅里,每人喝了一碗疙瘩汤面,然后钻进冰凉的被窝埋头睡觉。没有欢声笑语,没有新年的祝福,有的只是唉声叹气。但在给家写信时,我们都说在牧区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革命化的年”!

  一晃离开牧区五十多年,在家乡也过了五十多个“年”,但这些个年怎么过的大都没有特别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千篇一律了:不外乎走亲访友,吃喝玩乐,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后天他家,一晃七天的假期就过去了。这便是幸福的“年”。

img083-   新冠疫情爆发后,封控、隔离、减少外出不聚集,让千家万户时兴的“年夜饭”年销声匿迹。这三个“年”,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家中独过。2022年一月份奥密克戎入侵中国,一时间全国各地无比紧张,全民防控,全民大筛、封控隔离、草木皆兵。口罩、健康码、核酸报告,没有它们寸步难行。

  今年春节这个“年”应该比较难忘,正是在国家宣布新冠疫情放开管理、大多数人及家庭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和基本康复之后。自大年三十天黑以后,我家周围便炮竹声声不断、硝烟弥漫(全市范围也是如此),一直延续到除夕的后半夜。因为空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炮竹已经被禁放多年。但今年却是个例外,虽然没有条文说可以放炮了但老百姓依然不管不顾地大放特放了一番。相关执法部门也没有干预,看来还是顺应民心吧。

  新冠三年将人们折腾的够呛了,人们太需要宣泄和释放这种焦躁的情绪了。在新年到来之际,放放鞭炮、崩崩煞神吧。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放鞭炮的问题上,官和民达成了一种默契。这也是一个好的兆头。没有了炮竹的年,使传统的年味大减。所以今后如能有限地放开,让人们过年时放放鞭炮也是一件好事。

   如今新冠肺炎由传染病乙类甲管变成了乙类乙管,取消了隔离封控严格措施但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疫情并没有结束而且专家还说,预期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新的一轮疫情到来。所以,特别是我们都属于高危人群了,千万要保护好自己。

  老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过了年,本人已满七十一岁。想想自己这一辈子好多事情都赶上了、经历了。比如幼年时的抗美援朝、童年时的节粮度荒、少年时的文化大革命、青年时的上山下乡。回城后的唐山大地震、工作后的改革开放,中年后的下岗再就业等等。如今又经历了三年的新冠瘟疫。

  这几天,通过微信和电话,向众多的同学、知青朋友和退休的老同事表示了问候。跟远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牧民朋友以及满洲里的知青朋友也通了电话,除了问候和拜年外,还谈到了疫情。他们那里虽在祖国边陲、空气新鲜、人烟稀少但也无例外,他/她们多数人也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也有一位年龄比我们大的满洲里知青因为新冠去世了。可见这百年不遇的瘟疫何其严重,危险离我们依然很近而且有时生死就在这一瞬之间。

  我们经历了诸多不一样的年,愿2023年的兔年是一个太平之年

                                         

  新右旗黄花公社天津知青 2023.1.22.

img079+


春节往事(下)

刘采林

1973年春节·快乐畅游


  1973年春节回家探亲,我和史金陵、丁同珍同行,我们突发奇想,借回家之便,来个沿途小旅游。我们提前将行李和一些物品打包托运,只随身背了一个绿色书包,放些随时需用的物品。遗憾的是,到了锦州车站,丁同珍突感身体不适,下车后她直接转乘回天津的车了。

  我和史金陵在车站签了字后,直奔锦州市里。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一出车站,我们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下意识地裹紧棉衣系紧围巾。街道也被风吹得冷冷清清,找不到任何吸引人的地方。只有附近的一个百货商场,热气腾腾,人头攒动,有些人气儿。我们二人无心逛商场,只是简单地转了一圈,便匆匆赶到锦州车站,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中午时分,我们在山海关车站下车了。这里阳光明媚,暖风拂面,舒服极了!街道上,熙熙攘攘,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卖各种小吃和特色食品的饮食店,还有一些旅店、理发店、浴池、照相馆等服务业店铺。每个店铺都挂着招牌或幌子,还有的店铺门前特意安排了店员大声地吆喝着,好不热闹!这里各种食品都不要粮票,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许是绝无仅有的,真给人以世外桃源的感觉。我们因此受益,饱餐了一顿油炸馅饼。

  午饭后,我们二人手拉手,飞快地奔向"天下第一关"一﹣山海关。我们以前只是听说过山海关,路过山海关而已,从来没有游览过享誉中外的大好河山,这可是我们第一次游山海关啊!心情无比激动,这天下第一关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城!我们拾级而上,一口气登上高大雄伟的第一关城楼,南望渤海,烟波浩渺,北眺长城,蜿蜒的城墙映入眼帘,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我们兴奋地情不自禁地喊道:"山海关我来了!"一位当地的老者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是雄关中国结-1  紧扼要隘,是华北通往东北之要冲。古人称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位置优越,形势险要,文物众多,气候宜人,风光绚丽,是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听了老者的介绍,我们更心生感慨。

  我们一定要在"天下第一关"的门楼前留个影。只可惜,那天摄影师不在。没有办法,我们二人只得来到照相馆,在天下第一关的幕布前合影留念从山海关往回返,已暮色降临。我们又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在唐山下了车。此时已经是晚上时分了。唐山车站很小,很旧,也很冷。我们本想转天在唐山再游览一番。无奈,感到寒冷难耐,只好在午夜之时,登上了抵达天津的火车。随之,我们二人的沿途旅游也画上了句号。

   回到家里,我根本顾不上享受春节的美好时光,而是开始了紧张的闭门补习功课。从72年就已经有招收工农兵上大学的政策了。虽然我的文化水平只有初一,考大学肯定处于劣势。但是,我若不积极争取,一定是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如果努力拼搏一番,也许还有一线希望。我要为这一线希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考上更好,考不上我也不懊悔。

  我通过找过去的老书,到书店去买书,找亲朋好友借书,备齐了我需要的书。这个春节,除了必要的应酬外,我几乎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闭门自学补习平面几何、物理和化学。做好每天的学习计划,完不成计划就拉晚夜战,如果不这样努力,短短的两个多月一晃就过去了。回到孟堤,繁重的日常劳作,哪有时间学习呀!所以我只能超额完成任务,不能有半点儿的拖拉。

  功夫不负有心人,73年底我如愿以偿。被天津第三师范学校录取了。从此回到了天津,结束了四年零七个月的农村生活。这年春节也成了我插队期间的最后一个春节。

  通过下乡期间度过的四个春节,深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知青间友情的珍贵。                              


本文作者刘采林系内蒙古科左后旗铁牛公孟堤村天津知青


灯笼-1
                      

三言两语话初一

李 琦


  初一是孩子们的世界。有压岁钱,有鞭炮放,有新衣服穿。母亲分配给我的鞭炮不多,所以我绞尽脑汁让鞭炮物有所值。

  节目很多:用弹弓先把一个鞭炮夹住,让小伙伴用香火点着炮捻,把猴皮筋拉满对着天空射出去。于是这个小炮仗在空中“啪”的爆炸。乐此不疲。

  胡同里的人家养了不少的鸡。捉住一只用两腿夹住,把一个小炮仗塞到鸡翅膀下点燃,松开手,看着鸡快乐的重获自由。突然“砰”的一声,鸡咯咯咯的飞跳起舞,几根羽毛随风飘扬。

img081  五十年代后期从兰州搬去天津。细细的胡同窄窄的院落,院落两三家不等。尽头是一间小屋,里面放着每一家的木头马桶,供人出恭。下面垫一层炉灰渣,便后上面再铺一层。每天晚上有工人拉着粪车来到马桶。顿时胡同乌烟瘴气臭味熏天。公厕要步行四五分钟,高峰期还要排队。除夕夜趁着院内人家吃饺子,拿着两个小炮仗和燃香轻手轻脚去到茅厕,点燃炮仗扔到马桶里。一声闷响惊动吃年夜饭的人。此时我早已桃之夭夭。
   童年真是快乐!
                 

  新右旗杭乌拉公社天津知青 2023.1.22.正月初一星岛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