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知青网 || 知青回忆|我的知青岁月
2025年02月15日 06:10:50 来源:粤海知青网 访问量:815次
作者:张 一
拉着知青上山下乡的尾巴,我们也跟习主席一样成为了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不要说懊悔不懊悔的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美丽的青春岁月写下了生命中辉煌的一页,是所有留在城里的同学可望而不可即的。 十八岁那年,我不情不愿的上山下乡了, 那是一个很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 父亲是知识分子,所以我在学校一千多的应届毕业生中被确定为8个人的其中之一去海南屯垦戍边。班级老师扬言,如果我不服从分配,会去找父亲单位做我的思想工作,此时父亲户口已经迁出广州去了五七干校,这无疑是要再把我父亲往死里整啊。学校工宣队的一位同志为了安抚我受伤的心灵,要我写份决心书,表示坚决服从分配的话,便能火线入团,我用沉默回答了他,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留下来,最好能继续上学。但结果还是同学校的8位同学一起来到了海南岛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一团(现在的海南省儋县西培农场)。 去海南的前夜,二哥非要我同妈、家里几个小朋友一起照张相,当时觉得很多余,但拗不过二哥,还是去了。好感谢二哥,让我留下了18岁珍贵的一瞬间。👧 🍃 👣
06年底07年初,部份返城知青们一同回访农场,合影留念
同当年对我关怀备至的农场职工亲切合影
2016年元旦期间培沐人在东莞聚会,我在大会上的发言:
谢谢大会的组织者举办了本次盛会,让大家有机会共聚友情,共同怀念我们为祖国的橡胶事业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在培沐队,阿叔阿姨、弟弟妹妹给了我们很多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在劳动中得到了鍛练,享受了大家庭般的温暖。回顾40多年前那段有苦有甜,有欢乐有汗水的日子,我们培沐人亲如一家,情同手足。
可喜的是,培沐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个个事业有成,大有作为。年轻人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工作同生活都充满正能量,是我们培沐的希望和骄傲。
培沐人的姓氏有很多,陈、李、张、黄、何…...,培沐人来自四面八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父辈们的亲情在年轻一代延续至今,并将源远流长,培沐人加油!
朝气风发的知青集体,艰苦岁月中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返城后大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知青上山下乡是我们满腔热情、响应党的号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一段经历。虽然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但我们经历过,我们成熟了,我们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都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耐力,造就了我们知青在各行业各岗位上与其他同年代人不同的气质。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为国家作出无私的奉献…...,那是国家的财富,任谁都不可磨灭的。(引用同学麦列娜的留言)
知青岁月既漫长又短暂,五年时间记录下我在农场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令我终生难忘......
在我割胶工作开始没多久,有天跟老工人聊天说到,经常有儋州人在我割胶时牛车停在我林段边唱山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至此之后,我割胶时总有一盏灯在胶林陪伴着我,天亮后就消失。怕我担惊受怕,队干部每天都有人在我林段稍作逗留,在我割胶期间从不间断。
培沐队有口大水井,那是培沐人的生命之源,每天挑水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水桶掉到井里的事时有发生,把水桶捞上来绝非易事,然我们一点都不用担心,一个水桶掉了,就提着另一个桶悠哉悠哉走了,一会儿功夫就有小孩把水桶给送回来,是小孩家的大人打捞上来的,谁的桶一目了然。培沐人就这样,温馨如同一个大家庭。
我们住的砖瓦房,应该是我们来队之后新盖的,全队最好的宿舍,几十年过去后,现在也成老房子了。
照片中的青年阿兴,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小弟弟,刚到队里时,他才小学四年级,仗着在培沐队土生土长,竭力要用瘦小的肩膀帮助、照顾我们,经常是放学回来看见我们挑水,立即扔下书包就抢我们的扁担,相持不下我们只好捡起他的书包跟在他后面走。 多年后,阿兴到广州上学,每逢周日就到我家吃住,无拘无束,把慧建姐的家当作了自己的家。🤗 我到农场后除了割胶,还到过场部宣传队、农闲时节到各队宣传演出,当过队里的文书,幼儿园阿姨。最后队长干脆不安排我劳作,要我专门负责队里青年文体、文化宣传工作,此时我已经是队里的团支部书记。
海南岛是海防前线,在那全民皆兵的年代,我也是有配枪的武装民兵,只是枪被集中管理,训练时才能拿在手上。
接到回城上学的通知,队里为我开了欢送会,班组长以上干部、我的知心好友相聚一堂,虽有万般不舍,但大家还是对我说了很多祝福的话。
我不去反省初来农场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但我确信,五年多的知青生活,同农场职工一起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我秉承了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正直善良的好品德,为我之后求学、就职、成家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夯实。
西培农场培沐队,我的亲朋好友、我披星戴月的橡胶林、水井、砖瓦房......,会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慧建)
来源:粤海知青网
编辑: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