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个群体,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广袤的黑土地。虽经历岁月的风沙,但他们的心血,却永刻在北大荒的历史中。
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
——让人铭记的群体
郝云忠
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晚,一支由104名组成的志愿垦荒队即将奔赴新征程时,在哈尔滨火车站受到各界青年1300多人热烈欢送。哈尔滨市委副书记郭永泽说:“你们这种光荣的举动,符合广大青年愿望,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现在全省人们都在热烈支援你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要在那里扎下根,要和大草原建立起真正的感情,很快地把大片荒地开起来,叫祖国人民早一天看到你们生产出来的粮食……”梅树生代表全体垦荒队员表示:一定要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把荒地变成粮田,在荒原上建立起美丽的“哈尔滨青年集体农庄”。
消息通过广播和报纸的传播,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社会关注 各界援助
自从《哈尔滨日报》登载了梅树生等五名青年发起组织志愿垦荒队的消息以后,道里区许多单位的青年都说:“梅树生等五名青年的行动是我们全市青年的光荣,我们在工厂虽然不能去垦荒,但我们能以实际行动完成生产任务,并从物资上支援他们”。
松花江制药厂、哈尔滨制药厂全体青年职工提出要用他们亲手制成的药品(等于四百元价值)支援青年志愿垦荒队。松哈机械厂、电影机厂全体青年职工将在业余时间组织职工支援青年志愿垦荒队农具三台。木材公司、自来水公司准备组织青年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支援青年志愿垦荒队农具一台、马一匹。道里区全体青年小学教师准备支援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马拉农具三十台,价值四千余元。
哈尔滨房地局修建工程处全体青年二百多人以及技术员老师傅五十余人,为了支援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爱国主义行动,利用星期天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在接受的拆除、打夯等七项工程任务中,都作到了提前和超额完成任务。大家一致要求用这次的义务劳动价值支援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一匹马,以表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的行动的支援。
哈尔滨造纸厂全体青年听到了梅树生等五名同志发起组织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消息后,大家纷纷地表示要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以实际行动支援他们。目前全厂青年职工开展了义务劳动,男同志帮助工厂运煤、搬纸料子,女同志代别人织毛衣,把这些劳动所得,准备买一头黄牛,支援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
哈尔滨第二机械厂的工人们,正在以忘我的劳动热情,为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制造一套新式马拉农具。青年技术人员和青年职员们也不落后,他们共同组织了青年节约队,利用业余时间,在多年来无人过问的废土堆里拣出六吨生铁和四吨熟铁,价值约计七百六十余元。
哈尔滨市第二机械厂的全体青年团员和青年,目前正利用业余时间紧张进行义务劳动,制做一套新式农具,计有双犁铧、单犁铧、播种机、圆盘耙、镇压器、综合号产蹚器各一件,价值一千五百元献给青年志愿垦荒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全体师生得知梅树生等人志愿垦荒消息后,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积极在收集废旧物上做文章,同学们细致地算了一笔账:一个牙膏皮值三分钱,每人三个月用一支,全校就有5000多支,三个月就可积起150元,接近于一台双轮双铧犁的价值。因此,大家都在小心地收集旧书、旧报纸、墨水瓶和空牙膏皮等各样微小的东西。很多教师、研究生和职工们都拿了自己节省下来的薪金,捐给青年志愿垦荒队,进修班罗微洪同志一个人就捐了40元,并在给垦荒队的信上说:“在旧社会,很多人一天劳动到晚还不够养活自己,现在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了新生活,使我不但生活很幸福,而且有余力,我愿意捐献给垦荒队。”据目前统计,支援的书籍已可以给青年志愿垦荒队建立一个藏书1000多本的小图书馆;支援的款项已达2000多元,够买14台双轮双铧犁;还有许多充满了友情的书信。
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细心地制作了5台新式的老虎钳,作为你们修理农具的工具;此外,还作了一副单杠,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使我们的青年的集体农庄庄员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农业建设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李广发、王维奇支援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一千斤大豆种子和《论党》《植物》《祖国,我响应你的号召》等二十本书。在李广发和王维奇同志给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信上写着:“你们志愿开垦祖国的荒地的行动很使我们感动,我们除了站在战斗岗位上,保卫祖国进行和平建设外,我们用节约下来的薪金购买一千斤大豆种子支援你们。这些种子可以播种十晌地,每晌增产三千斤,明年可以给祖国增产三万斤大豆。”
消息传到哈尔滨第二机械厂时,青年工人王连成等五人立即向团总支提出以义务劳动做一套新式马拉农具支援垦荒队的倡议,受到全厂工人积极响应,现在他们正搜集材料,画图纸,预计十一月中旬可全部完工。松花江农业机械厂全体职工在党、行政支持下,开展义务劳动制作十台双轮双铧犁支援垦荒队。
东北农学院决定赠给垦荒队五件农具和一部分农作物、家禽等优良品种。哈尔滨工业大学全体同学为垦荒队捐赠了一小型图书馆。黑龙江日报编辑部青年团员和工作人员捐赠了一台双轮双铧犁。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全体团员和青年赠送一架收音机。建筑工程局一公司、哈尔滨毛织厂、工具厂、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和哈尔滨师专等许多单位都组织了义务劳动,准备以劳动所得购买马匹和农具支援他们。
点点水滴连成水线,股股水线组成小溪,条条小溪汇成河流。梅树生说,社会各界爱心支援温暖了我们的心房,更增加了我们的责任和力量。让人不能忘怀的是有一位叫罗仁的青年,为我们垦荒队送来了一首名为《垦荒》的诗篇。
我们一个个身强力壮,
今天报名去垦荒,
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我们要唤醒还在昏睡的土地,
让荒原改变摸样。
志愿垦荒!
我们的心像钢铁一样坚强,
不怕艰苦;
不怕严寒,
前进,
奔向祖国的北大荒!
今天,
北大荒还是一片荒原,
明天,
北大荒变成青年集体农庄。
我们会看到:
包米粗壮,
大豆金黄,
高粱红,
麦粒香,
一垛垛,
一仓仓,
堆在我们眼前像高山一样。
挥镰砍棘 操犁破土
“当年我们垦荒队来时制订的目标是,三年打基础,五年有规模,十年上标准。”梅树生说:“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因为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增产粮食的责任”。
当时开荒的艰苦很难用词汇来形容,住的是马架子,吃的是高粱米,还时有断顿,夏天喝的是河泡水,冬天是冰雪熔化水。开荒时一边谨防狼、熊、蛇,一边跟蚊虫叮咬打交道。队员朱荣正10个脚趾甲冻掉了,一声没吱。后来是开春下稻田时别人才发现的。单友俊这个小个子青年体小力单,但干起活来象个小老虎,脚冻肿了,也不敢说一声,怕动员他回去休息。队员们挥镰砍棘、操犁破土、笑傲莽原,开垦粮田。
在一九五八年十月《黑龙江日报》开辟的“喜庆今日五谷丰登,回顾三年艰苦奋斗”专栏里,编者的话引用的标题是《劳动万岁!》高度评价了哈尔滨志愿垦荒队这三年里取得的成绩。三年来,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打着垦荒大旗,踏上了征途,去祖国北方的边疆-——“北大荒”开垦富饶的土地。他们在千里冰封荒原上进行着劳动,在大雪封山的季节里,上山伐木建立庄园,在春雨连绵的雨期,播下了丰收的种子。三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市人民的关怀支持下,为改变“北大荒”面貌贡献了力量。如今那里再不是荒草弥漫的旷野,虎狼出没的地方了,而是望不尽头的万顷良田,农庄的砖瓦房已建成一片,鸡鸣犬吠远近相闻,到处充满着创造伟大新生活的景象。
三年,不算短的时间,但对那些有着伟大理想奋勇劳动向荒原进军的人来说,只是瞬息之间。三年前他们走出学校防下书包,离开妈妈和习惯了故乡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劳动洪炉中,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多面手,他们犹如一片红高粱,在北大荒的沃野上茁壮的成长起来,他们实现了党的开垦荒地建设边疆为祖国增产粮食的伟大理想。他们用英勇劳动的汗滴,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诗篇,为青年们树立了劳动的榜样。让我们高呼劳动万岁!
梅树生告诉我说,当年青年诗人王景岐来我们哈尔滨集体农庄体验生活时,为我们写了一篇标题为《向荒原进军》的诗,他是这样写的:
垦荒队员背起行装,
告别了亲人,
奔向祖国的北大荒,
千条困难,万条困难,
也阻挡不了青年们的决心和愿望。
荒野,
不知它沉睡了多少年,
垦荒队员要把它唤醒,
要在它的身上撒下幸福的种子,
用汗水灌溉在它的身上。
北大荒,北大荒,
虽然它现在还是,
人烟少,
一片荒。
到明年春天,
你看吧!
荒原上将出现一片新的景象,
根深蒂固的草根翻在地面上,
绿油油的庄稼遍地长。
向荒原进军,
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青春力量。
三年来,哈尔滨志愿垦荒队员建立起自己的集体农庄,共开垦了荒地1100公顷,给国家生产了250多万斤粮食,用自己烧的砖盖起了砖瓦房98间、土房95间、建立了托儿所、学校、理发所、澡塘、俱乐部、气象站、发电站、广播站、红专学校和共产主义大食堂集体教育和福利事业。实现了“荒地变良田,平地建家园”的三年打基础的目标。
技术革新 建新农村
1960年是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共青农场工作生活的第五个年头,哈尔滨日报社派出强大阵容,对垦荒队做出的成绩给予全方位的报道。他们以“战斗在‘北大仓’的哈尔滨青年”为题,采写了《胜利的五年》《第一次考验》《争取大丰收》《在红专道路上》《在大家庭里》等五篇连续报道的长篇通讯,全景再现了垦荒队员们艰苦创业和做出的贡献。文章写到:五年来,垦荒队员们在向荒地进军,向大地夺粮的战斗中,克服了各种困难,经受了许多严重的考验,他们在向大自然宣战的第一天,就立下“一定要战胜大自然,为国家增产更多粮食”的雄心大志。
梅树生向我介绍到:五年来,他们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同时,还学会了各种农业技术和知识,特别是有五十人成为拖拉机手和康拜因手,有一百多人掌握了一项到五项各种农业技术。此外,他们有二十多名优秀队员被保送到中等专业、大学去学习农业技术。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他们将用劳动的双手开垦更多的荒地,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粮食,一定要以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北大仓”建设的更加美丽。
诗人张仁和的作品《“北大荒”——“北大仓”》是这样描述的:
“北大荒”——
富饶的家乡,
这一望无际肥田沃野,
蕴藏着数不尽的财富宝藏,
多少年来你是那样沉寂,
多少年来你是那样荒凉!
1955年青年垦荒队来了,
主人给你披上了新装,
田野一片庄稼油绿,
大地处处布满新舍农庄;
你已成了祖国的“粮米之仓”。
“北大仓”------
美丽的家乡,
拖拉机在田野高歌奔驰,
五谷丰收一片金黄;
这里迎来了早晨的曙光,
这里在天天变幻摸样。
太阳温暖着心房,
给有志气的人以巨大力量,
仰望着幸福的未来,
实现着伟大的理想;
让“北大荒”一去不再来,
“北大仓”变成“人间天堂”。
“五年来,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心怀大志,奋发图强,与天斗与地搏,向大自然宣战。他们经过劳动、斗争的锻炼,已成为农业战线上的一支尖兵。”梅树生接着说,现在他们中有十多名共青团员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一百多名青年加入了共青团,有六名队员被评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有十七名队员是合江地区的劳动模范,有四十多名队员是萝北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劳动模范,有一百五十多名队员成了垦荒队的先进生产者。五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新型农民的转变,达到了规模化生产和管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荒原十载奏凯歌。原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时任农场米面加工厂党支部书记梅树生,在给上级工作汇报材料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为了庆祝垦荒十周年,在各个战斗岗位上的垦荒队员们又聚在一起了。我们相互发现都变了样子,当年的年轻小伙长了胡子;当年的白面书生,如今面目黝黑,肩膀宽阔------这一切不过是外表的变化,真正的变化却是这些人在党的教育下,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把自己的思想锻炼得更健康了。
就说那个被人们称为劳模范的张君富吧。从到荒原那一天起,就把一颗红心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他不怕苦,不动摇,不退缩,在困难面前是一名闯将。当吞咽着冻成冰块的干粮时,他想起的是长征路上的老红军;当一锹一镐地刨着荒地时,他想的是南泥湾垦荒战士。他在油灯下用粗大的手握着笔,一字一句地记下毛主席的话,也以顽强的毅力掌握了驾驶拖拉机的技术。在荒原十年巨变中,张君富也由一个徒工变成了共产党员、拖拉机手。
当年垦荒队员李凤英,那时只有十六岁。当时,领导上因为她年岁小,不同意她参加边疆建设。这个倔强的姑娘,就一次再次,软说硬磨,终于获得了批准。到了边疆,同志们为了照顾她,分配她学习裁缝。这个小“后勤兵”现在已经是个能干的被服厂车间主任了。
原第一批垦荒队员,现联合收割机手刘明义说,十年来,我经过劳动和斗争的锻炼,我渐渐地懂得了什么叫革命。过去,我以为犁地种田没啥,现在明白了这就是革命。要革命就不能怕吃苦,要吃苦就必须有顽强的毅力。“苦”,看起来是不好的事,但“苦”能锻炼人、改造人。当年多少垦荒队员,都是刚走出学校门,“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现在,我能开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还能干一手好农活,成了一个新型的劳动者。
新队员张庆升是刚中学毕业的学生,他和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了祖国的边疆萝北参加了哈尔滨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行列,投入了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战斗。如果有人问我:“你在边疆这些天有什么感想?”那我就会毫不犹豫告诉他:向老垦荒队员们学习,不断革命,把边疆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老队员的帮助,鼓舞了我的干劲。作为一个新的边疆建设者,我决心不辜负垦荒队员的光荣称号,在今后的生产斗争中,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荒原——革命的熔炉,炼就了多少革命的新一代。
十年来,哈尔滨志愿垦荒队通过辛勤劳动,开垦了1600多公顷荒地,为国家生产了1120万斤粮食,修建了5648平方米房舍;盖起了拖拉机修理车间等配套设施一应具全。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观,安装了电灯、电话。只短短的十年间,就把千古荒原变成了“机器隆隆响,电灯闪金光,麦海连天际,田野飘谷香。”的“北大仓”。
回忆边疆开发建设是令人激动的,展望未来,更令人向往。哈尔滨志愿垦荒队员们始终秉持“前行不忘来时路,初心不改梦归处”理念,把垦荒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作者的话:记者曾在共青农场宣传部工作过,有幸采访过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带头人梅树生,当时他向我讲述了垦荒队创业的非凡经历。
七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倏忽一瞬,但在有限的人生中算得上步入老年,当年他们个个风华正茂,如今,第一批垦荒队员们多数已经长眠于这块土地上了。在共青农场建场七十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们以此文对垦荒志愿者们的付出作为怀念,对已去世的队员们作已告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浓情黑土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