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北大荒知青网 | 四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北大荒知青网 | 四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2025年02月14日 07:55:58 来源:学习时报 访问量:908 作者:吴玉辉
何赛玉老人的心愿
肩上扛的是一份沉甸甸责任
送子下乡
弥足珍贵的手迹

   “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东山县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作了这番重要讲话。我生长在东山,见证了这座海岛的巨变,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倍感亲切,深受教育。我怀着景仰之情,再次来到被木麻黄林环绕的谷文昌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东山县东南部的乌礁湾附近,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的“风口”“沙喉”。昔日的“乞丐村”,今日的“幸福村”山口就在不远处。谷文昌当年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灾害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谷文昌纪念馆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通过珍贵的照片、翔实的文字和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全景式再现了谷文昌不平凡的一生。这里,结合我撰写报告文学《谷文昌》的采访经历,向读者朋友讲述其中四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里,给谷文昌扫墓的老阿婆名叫何赛玉,当时已经90多岁。我曾经在纪念馆附近的山口村村部,采访了这位老奶奶。我问何赛玉老人,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每年清明节都来给谷文昌扫墓。老人向我讲述了她的坎坷遭遇。
  何赛玉出生在前何村,出生后不久,母亲把她丢在路旁“放生”。有一位路人不忍心看着她就这样活活饿死,抱着她,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求人收养,可就是没有人愿意接收。后来遇到了一位从山口村出来要饭的奶奶。这位奶奶从路人手中接下了小赛玉,用她讨乞的地瓜粥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小赛玉。从此,何赛玉就生活在奶奶家。然而,好心的奶奶却在一次外出乞讨的时候,饿死在荒野上。
  由于风沙灾害,庄稼种不成,何赛玉和当年的奶奶一样,提着篮子,端上破碗,走上漫漫乞讨路。何赛玉阿婆说:“是谷书记来了,带着乡亲们种了树,我们才过上好日子。我这辈子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孙子、重孙加起来都有五六十个了。没有谷书记,就没有我今天啊!”老人家激动地说:“谷书记就是我的亲人,我最近腿摔伤了,等好了,还要去给谷书记上坟,带着我的儿子、孙子、重孙一起去给谷书记烧香。”东山百姓“先祭谷公,后拜祖宗”是发自内心的呀!
  1969年,谷文昌下放宁化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他带领当地群众改造低产田,赢来“谷满仓”。宁化县委得知禾口来了一位会修水利的“老八路”,请谷文昌担任隆陂水库建设的总指挥,他欣然答应了。
  这是谷文昌在隆陂水库和民工一起扛大石头的照片。当时的工地医生董元芳含着热泪向我讲述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老谷身体不好,经常咳嗽、发烧,吃不下饭,他又坚决不让食堂另外为他做饭。我看他经常饿着肚子带病上工地,民工是三班倒轮流交替,老谷是一人连三班,拦也拦不住,他说,关键时刻,领导有没有在第一线是不一样的。我只好为他推一支葡萄糖,帮他维持一点体力。老谷就是发着低烧,靠着一管葡萄糖扛着那块大石的,他肩上扛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呀!”
  听了董元芳医生的讲述,再看谷文昌躬身扛着大石头的照片,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我深切感受到一名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忠诚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这是谷文昌和妻子史英萍与小儿子谷豫东的合影。1976年,谷豫东高中毕业,那时,大姐、大哥、二姐、三姐都不在父母身边,谷豫东就向父亲提出留下来当个工人。谷文昌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动员谷豫东上山下乡,跟大家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谷豫东忍不住问父亲:“按规定,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的可以照顾一个留城的名额,我们又没有违反政策,为什么一个也不留呢?”谷文昌还是那句老话:“我是领导干部,如果自身不带头,接下来的工作要怎么做呢?”
  当年6月下旬,谷豫东被安排到南靖县偏远的朱坑知青点。临行前几天,父亲请来一位朋友拍了一张合影,这是谷豫东第一次单独与父母合影。
  6月底的一个晚上,谷文昌亲自帮谷豫东整理第二天的行装。谷豫东发现,老父亲一边帮着收拾着行李,一边悄悄地擦着眼泪。第二天,谷文昌正好要到南靖县出差,他破例地让谷豫东顺路搭坐了他那辆旧吉普车。这是谷豫东第一次搭乘父亲的车。谷豫东本以为父亲会把自己送到朱坑知青点,可是车开到县林业局,父亲就把谷豫东的行李卸下来,让他下车。父亲从口袋里取出前几天拍的那张合影塞在谷豫东手中,语重心长地嘱咐道:“不要有优越感,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
  谷豫东眼里蓄着泪水,回忆道:“我发现,烈日下,父亲两鬓的丝丝白发特别耀眼,他的眼窝深深陷进去,父亲真的老了。我始终记着父亲的话,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
  纪念馆里,还有许多谷文昌严于律己,严格治家的图片故事。家风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党员干部的内心世界。谷文昌为东山百姓做了那么多实事好事,并没有居功自傲,他慎独慎微,公私分明,言行一致,严守规矩,不逾底线,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与廉政为一体。这样的好官,东山百姓由衷地爱戴。
  纪念馆里,谷文昌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幅手迹照片吸引了许多参观者。
  1991年1月,因为撰写谷文昌事迹的一篇通讯,在漳州市芗城区南昌路175号第6栋2楼老地委、专署宿舍,我采访了谷文昌妻子史英萍和二女儿谷哲芬。采访结束时,我问史英萍,家里有谷书记留下的笔记本吗?她说:“有,在箱子里呢。”史英萍和谷哲芬从箱子里头找出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当我打开笔记本的时候,两行字映入我的眼帘,“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这是谷文昌留下来的手迹。我被深深震撼了。谷文昌正是用毕生的忠诚和行动践行了这一诺言。从这两行字里,我读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磊落无私的精神世界。今天,重读谷文昌的手迹,又有一番新的感悟,“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体生动的体现吗?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温度和厚度。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比生命更为久远的价值。谷文昌的生命是有热度、有厚度的,他不仅为东山人民留下造福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更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创造了比生命更为久远的价值。
  谷文昌先进事迹是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化作新时代新征程催人奋进的能量。


(作者:吴玉辉  系福建谷文昌干部学院特约研究员、报告文学《谷文昌》作者、福建省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