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回顾 > 北大荒知青网 | 宫政:陕北插队生活纪实

北大荒知青网 | 宫政:陕北插队生活纪实

2023年04月09日 10:20:33 来源:延安日报 访问量:1297 作者:宫政
资料图:作者 宫政
  1976年11月,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来到洛川县插队落户。从此,我与一道前来插队的伙伴们有了个共同的名字——知青。这段经历,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加入知青行列
  来延安插队之前,我是西安市第32中学的学生。毕业前夕,学校里的文化课陆续中断,主要是开展教育革命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学工学农的社会实践。
  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我们应届毕业生听了一次报告会。会上,前几届西安知青报告了他们赴延安插队的情况。其中,比我们高一级的刘巍在报告中描述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自然环境与知青在陕北生活相融合的场景,令人兴奋。他的讲述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我觉得我们年轻一辈要继承革命传统,要有一番作为。于是就下定决心,要报名参加赴延安小分队。随后,我便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向老师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得知我的想法后,学校大力支持,父母也没有反对。
  因此,离开学校后,我就先到母亲所在的单位参加劳动培训。由于我一心想去陕北插队,母亲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就按照我的意愿,让我参加了几个月的劳动后,将我编入了赴延安的小分队。
  临下乡之前,我先在市政府礼堂举办的报告会上被当作先进典型受到了表扬,还作了表态发言。后省国防工办又在人民大厦隆重的欢送会上,再次把我当成了先进典型。我记得省上的领导曾送了我一套《毛泽东选集》,一只瓷缸,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用挎包。我还受邀回母校,参加了一个座谈会,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思想情况。
  总之,我是以一个懵懂青年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与满腔的激情豪气离别西安的,没有丝毫的悲痛之情。以后才得知,许多同学在离别之时,甚至与家人抱头痛哭。还有一些家长,想方设法让子女因病、因困免于插队。当然这是各自家庭的情况不同,或是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不同而已,都是可以理解的。
  插队好音村庄
  与我们这一批西安赴延安小分队的知青同行的,还有一批南京知青。到了延安,目睹了宝塔山、延河水,还有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窑洞。在延安知青办的安排下,我们住在延安招待所,召开了座谈会,参观了革命旧址,由劳动模范杨步浩给我们作了报告,还在延河大桥上、七大会址前合影留念。
  随后,西安知青乘车赶往洛川县。途经洛川会议旧址时,我们还下车进行了参观。参观中,长诗《理想之歌》的作者、北京女知青高红十向我们介绍了延安农村的情况,以及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验。
  刚到村上,我被分配住在南队的一户农家。这家人的院子里有几孔土窑洞,我住的那孔窑里还圈了几只羊,里面有一个土炕,但未烧火。由于疲劳,我给土炕上铺好铺盖就睡了,直到天亮,才感到阵阵寒意。
  相较于以前的老知青而言,我们1976年下乡插队的知青显然幸运很多。因为当时国家已经有了很多对知青照顾性的政策。我们到农村的第一年,每人每月有10元的生活费和30斤的口粮。虽然刚去的时候,我们是分散居住在各农户家中的,但后来,生产队就为我们知青盖起了集体砖窑,村里也为我们配了专人做饭,使我们最初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最初的插队时光,我们过着一种好似变了环境的学生集体生活。我作为知青组长,每月去县知青办领取生活费、拉口粮,定期公布生活费的开支情况,开展了每周三的集体学习和团组织活动,还在村口开办了黑板报,定期更新板报内容。
  当年冬天,我们在公社驻队干部的带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种植果树活动。知青和村民们一起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迎着鹅毛大雪前往十几里外的曲家河公社园林场挖树坑。一些女知青挤上了拖拉机,男知青们则迈开大步赶路,车上坐的与路上走的互动着前行。虽然天寒地冻,但挡不住大家的热情。知青们挥动铁镐,干得热火朝天。第二年,驻队干部又在我们好音大队建起了苹果园,为以后的苹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验艰苦生活
  在农村,我们知青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陕北农村的冬天,气温常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即使家里再困难,家长也会给我们配备起码的御寒冬衣和被褥。但天气实在太冷了,窑洞的门窗又不严实,冬夜里,寒风呼呼地往窑洞里钻,感觉被子总也暖不热。大清早起来,毛巾冻硬了,牙膏冻得也挤不出来。慢慢地,知青们学会了烧炕。往后的几年里,许多知青都不住集体窑洞了,大家分别住到了老乡的家里,过冬御寒的问题大致算是解决了。
  我们每天是能吃上三顿饭的,但也常常有饥饿之感,吃肉更是谈不上。在最困难的时候,知青们连玉米面也吃不上。饥肠辘辘的我们只好把以前磨麦子剩下的麸子和少量玉米面掺和在一起,放在锅里烙饼。好在我们知青在村里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一旦粮食断顿,我们向队里提出借粮,队里的干部就会从粮仓里预支一些粮食给我们,以解燃眉之急。至于蔬菜则是奢望。由于气候和缺水干旱等原因,陕北的农村很少种菜。刚开始,我们在划分给知青的几分地里还种些土豆、萝卜、白菜、韭菜等蔬菜,但由于浇不上水,长势也不好。加之我们也不太会种,疏于管理,菜地也就荒了。也养过猪,但人都吃不饱,仅靠剩饭剩菜是养不大的。后来把猪杀了,再也没养。
  当时,知青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机会改善一下伙食。我们也确实遇到过意外之喜。有一次,我们队里集体饲养的一头牛从山崖上坠落,摔死了。当时的陕北人出于对牛的敬重,是不吃摔死的牛的肉的。知青们在取得了队里的同意后,把牛拉回来,找人剥了牛皮,上交给队里,牛肉就归知青了。多时不沾肉腥,可有了解馋的机会,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大家围坐在厨房里,连夜在大锅里烧牛肉。这头牛不算小,牛肉被大家连吃了好多天,那个香真是很难忘!
  1978年年初,县里首次上演秦腔剧《三滴血》。县知青办给我们队知青分了20余张戏票。我接到通知,赶忙到县里取票。拿到票后,顺便去了县剧场。只见剧场门前围了许多人,不断有人打听票的来路。我一问才知,戏票早已卖完了。我盘算着,我们有一半知青回西安了,剩下的不足10人,多了十几张票,不如卖了。经与几个知青同伴商量后,我们把十几张戏票根据前后位置,按8毛、5毛不等的价钱卖了。这样一来,我们手上就有了七八块钱。这可是个意外之喜!我们知青美滋滋地看了秦腔大戏,又到县里唯一的食堂大吃了一顿。其实也就吃了炒土豆、炒粉条、炒鸡蛋之类的菜,但确实吃得很香。蒸馍尽管吃,知青们个个吃得撑撑的,实在是很过瘾的一次会餐。
   参加繁重劳动
  当时,洛川农村的确很穷。相对来讲,我们村距县城只有七八里路,塬上的地较多,还算是富裕的村子。但那时,村里一个劳力一天的工钱也只有一毛左右。男劳力劳动一天记10分,女劳力劳动一天记8分,强壮劳力因活路不同,有时可以每天记12分。
  当年,我觉得自己是个强劳力,干活不惜体力,争强好胜的劲头很旺,主动要求干一些重活累活。比如起圈。队里的牛圈里,每隔一段时间要起圈一次。但那是个重活,牛粪和一层层垫上去的土被牛踩踏得很实。尤其在冬天,要用镐头一镐一镐挖开。挖的时候,一镐下去,震得虎口疼痛,却只能挖一个小窝,开裂一点小缝。就好像混凝土快要凝固了似的,很难挖开。费很大的力气挖开后,再用铁锨把牛粪一锨一锨抛向墙外,装到架子车上,没干几下就满身大汗了,真是又苦又累的活。
  平整土地的活也很累。全队百十号男女齐上阵,我们知青都参与其中,把从高处挖下来的土方拉到几百米远的低处垫平。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宏大场面,彩旗飘飘,人声鼎沸,集体上阵,你追我赶。大家心里都在暗自较劲,虽然很苦很累,心情却也十分愉快。
  结语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可我仍然愿意成为一名老知青,回归田野,寄情山水……
  40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可以说我的知青生活丰富多彩、波澜起伏。可谓艰难困苦,玉成于琢;得失兼具、无怨无悔。


相关阅读: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