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这里有让世界赞叹的草原,也有近万名知识青年的青春记忆。从1967年秋天到1968年春天,先后有四千名北京知青来到这里。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清明时节雪纷飞
纷纷飘落的雪花
仿佛在诉说着我们不尽的哀思
与深深的怀念
这是一位北京知青在2019年,写给另一位北京知青的信。写信的人叫武征,是1968年从北京去内蒙古锡林郭勒东乌旗阿尔山宝力格插队的知青,这封信是写给一位叫陈丽霞的知青,大家都叫她老咩。写信的时候两个人已经生死相隔。
半个世纪前,武征和陈丽霞因为同在北京师院附中的宣传队而相识。武征为了能去内蒙古,天天守在天安门旁边的红卫招待所,终于等到了录取她去锡林郭勒东乌旗插队的通知。兴奋和喜悦,让她对于临走前在火车站上发生的一幕,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陈丽霞和两个小伙伴一起,以去火车站送武征的借口,从欢送的人群中溜进了开往草原的列车。一个月后,她们的户口从北京迁到了插队当地,行李也运来了。
初来乍到,陌生的牧区环境,听不懂的蒙语,从来没干过的牧业活。即使像马晓力这样适应能力快的知青,也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克服了困难,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她们开始懂得草原的美丽和残酷,也遭遇了这里最容易发生的——爱情。
陈丽霞喜欢上了英俊聪明的牧民色仁道,还让一起留在大队的马春玉去帮她提亲,却被色仁道拒绝了。
没过多久,知青们就听到了陈丽霞要嫁给旗里另外一个牧民的消息,这个牧民叫做前达门。前达门的家在当地算是一户贫下中牧,父母已亡,家中只有哥哥和前达门,哥哥当时还尚未婚娶。
尽管在当时已经有北京知青在插队期间恋爱结婚,但是主动要和牧民结婚,陈丽霞还是头一个。同去的女知青都轮番劝她,不让她结婚。
董亚林:“她好像说了一句,必须得走这么一步还是怎么着的。”
就在和陈丽霞谈话之后没几天,马晓力和武征等北京知青作为娘家代表,把她护送到了前达门家。
马晓力:“当时就喝,左一碗右一碗,我喝了18碗,到晚上五六点钟的时候该散伙了该回去了,我们就真是当时牵来马以后,我们几个人跃然马上,上了马的时候我就说了一句,老咩,再见了!又一个昭君出塞了。刚说完再见,老咩的那眼泪水哗哗地就流下来了。
草原自然条件艰苦,干不完的牧业活,时时受到风雪灾害的影响,但是陈丽霞满足于这样清贫且惬意的生活。她努力要成为一名地道的牧民,她甚至没有让子女学习汉语汉话。但是随着牧区开始私有制的经营活动,让习惯了原始牧区交往的陈丽霞感到无法适应。到了1990年代初,当地分草场的时候,她猛然发现自己的家已经成为当地最贫困的牧民。她甚至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草场。
走投无路的陈丽霞给北京的知青写了封信,这封信让很多早已返城的北京知青们突然想起了这个留在当地的小妹妹。
马晓力:“其实那时候八几年,生活都不是太富裕,没多少钱,我们的工资也就是五六十块钱吧,大家就是都凑钱,一共可能凑了五千块钱,那是最大一笔钱,给了老咩,老咩真管了用了。”
陈丽霞为了经营好这片来之不易的草场,在接羔季节,她常常整晚整晚地不睡觉,接羔率几乎成为当地最高的。陈丽霞学当地的女红和工艺也很快,她能像一个当地的主妇一样,做最美味的奶制品,缝最漂亮的蒙古袍。很多人一提起陈丽霞就充满了赞美之词。
陈丽霞的生活富裕起来,后来也盖了房子,和曾经的朋友们也经常走动了。但是她的笑容中总带着忧伤。
2013年9月,陈丽霞不得不送回到北京时,已经病得很重了。到北京不到两个月后,2013年10月18日,马晓力,董亚林,武征等当年和陈丽霞一起在阿尔山宝力格插队的北京知青们,收到了来自陈丽霞的妹妹陈勇的信息,告诉她们,陈丽霞去世了。
一个月后,陈丽霞的丈夫前达门也离开了人世。亲友们将两人合葬在一起。
陈勇:“好像遗嘱里也没写,但是她从来就认为自己是牧人,就是她的这个心愿,大家伙就知道就应该葬在草原上。”
当初为了能来到这片草原
很多人写了血书
留下了要扎根一辈子的誓言
但是从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
他们中的大多数返回了北京
离开了草原
最让他们惦记的是留在那里的知青战友
《我们一起走过》特别奉献
《我是知青——知青老咩:我爱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