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沪
2015年4月13日凌晨,远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腰屯村创办粮食种植农民合作社的知青杨晓沪因突发心梗,在他热爱的黑土地上再也没有醒来。
前一天4月12日晚上10时20分,杨晓沪还在“合作社群”里聊天,当时我也在线上,看到有位朋友上传了一首《北大荒人的歌》,并注明:献给腰屯的达杨(达杨是杨晓户的网名)。晓沪听了男歌手的演唱后说:“同样一首歌,殷秀梅能唱出北大荒的气势和北大荒人的胸怀。”这是晓沪的最后留言。
歌词唱到:“即使明朝啊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乡亲们发现杨晓沪时,他趴在炕上,头埋在一堆账本里,已经没有呼息,悲壮的场面令人扼腕痛惜。没想到,晓沪竟然真的长眠在黑土地的怀抱里了。
我与杨晓沪相识于1970年4月,我们是乘同一列火车从上海来到黑龙江爱辉县爱辉公社三好大队插队的知青。
晓沪在农村期间,用他出色的劳动表现赢得了贫下中农的认可。下乡第三年入党并被推选进队委会,第四年任生产队长。在担任生产队长的几年里,他深入参与农业社会实践,带领社员努力奋斗,使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发展。
1976年秋,他被推荐到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在金山石化。
那些年,晓沪曾多次往返黑土地。当他看到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实际现象是:使农村土地碎化、土壤板结、农业生产率低水平运行、农民生活并没得到有效改善,对此晓沪心急如焚。2013年初,刚退休的他,毅然决定重返农村创办腰屯村农民合作社。老乡们对他十分信任,非常支持这位当年曾带领过他们的生产队长。合作社经过正规渠道办理注册登记,晓沪主动挑起了法人、董事长的重任。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合作社成立当年就遇上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加上资金缺乏,无力使耕种的农机具形成规模,影响到及时耕种,所以当年的收成很不理想。但是晓沪并不气馁,2014年初,他专程回到上海,向知青朋友介绍了他遇到的困难,希望大家帮助合作社度过难关。后来在知青朋友的帮助下集资到了一百万元,晓沪用这些钱为合作社购置了大型农机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并遵守农时、精耕细作。到秋收时,近5000亩农作物取得了丰产丰收,不仅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还使农村与合作社得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2014年度晓沪创办的合作社,获得了黑龙江省级“运行规范、示范带动强的优秀农民合作社”荣誉称号。
很快,杨晓沪这位上海老知青返哺黑土地的事迹在南北两地迅速传开。
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大砥先生,在得知杨晓沪的事迹后,以杨晓沪和徐桔桔(在逊克县创办合作社的上海知青)为原型,于2017年投资数百万元拍摄了电影《勇敢往事》。这是一部关注返城后知青生活状态与往事关联的“后知青时代”电影,故事以知青对第二故乡深沉的热爱,通过三代人精神的赓续,表现出红色精神在中华儿女身上的传承和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缅怀杨晓沪的音貌笑容、豪气壮志,播出后收到良好社会影响。
今年4月13日,是杨晓沪去世十周年纪念日。晓沪虽然离开了,但他创办的腰屯村农民合作社还在,而且在十年的市场竞争中,合作社的作用更加凸显。这也印证了当年杨晓沪带领大家结束小农经济和个体经营模式,走上农村合作社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当然也得到了当地镇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以杨晓沪命名的三好合作社“村社一体化”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在全镇、全区成功推广,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共同致富,产生了良好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黑龙江时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子走得稳、步子迈得开。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无疑,杨晓沪所创办的农民合作社,是完全符合发展现代农业方向,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而又成功例子。今天,我在缅怀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当年的知青生产队长时,耳边又响起了他说过的话:“有人问我,上海大城市你不住,到我们这穷山沟来干啥?我说,上海的繁华与落后的腰屯自然没有可比性,但我在这里能够帮助农民共同致富。我这条老命就扎根在爱辉了。”他还说:“生命的长度是无法改变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改变生命的宽度吧!”
可以告慰晓沪的是:他的创业精神和英灵,已经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作者系原插队黑龙江瑷珲的上海知青
2025年4月10日
责任编辑:林嗣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