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知青文学是“知青写,写知青”的文学。窃以为,准确的狭义的说,知青文学就是“写知青的文学”,作者以知青为主,但也包括未曾当过知青但关注知青、书写知青故事的人。
文学即人学。知青文学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这代人的人学。
知青文学铭记“我们这一辈”的经历、感受,铭记知青一代人的足迹(个人足迹,群体足迹)、青春遭遇,人生感悟,心路历程;反映山乡岁月和后知青时代的回顾与反思。
知青一代与共和国同行。知青文学记载上山下乡运动、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记载共和国这一时段不寻常的历史。
知青文学还有一个特殊的贡献,就是记载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尤其深刻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史无前例”那十年中国“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边疆地区)穷(贫困地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状况。
知青文学为华夏农耕文明留下亲历者的文字记载。老农精通农活儿,可没文化写不出来;专业作家能写,可许多人没有常年累月深度的农耕经历;知青经过多年山乡历练,虽因遭遇浩劫中断了学业,但毕竟喝过几年墨水,能用秃笔把农事情状记录下来描述个大概。(本人插队内蒙,拙作《刻骨铭心科尔沁》及《集外集》,曾写过“插队轶事”“农活十八般”“岁月悠悠不了情”等有关章节)如今农村城镇化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速,我们下乡时乡亲们农二代农三代都进城打工发展,农家子弟的身份彻底异化了。可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知青比他们更懂“三农”。
岁月无语,唯书能言。千年的文字会说话。
知青文学的佼佼者是为数不多的著名知青作家。而海量的没有书号自印的知青书籍作者只能称为知青“写手”,他们的作品大多数是知青生活回忆录,个人的,集体的。兵团的团队,连队,农场的分场,插队的地市州盟旗县,公社,大队,小到集体户,都在编写自己的知青回忆录文集。以真正意义上的可以称之为“知青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文字朴拙的知青回忆录或许文采逊色,没什么写作技巧,但它贵在实话实说,细节真实,真情流露。在目前环境下的知青文学,重要意义在我们这一代于有生之年抓紧记录亲历的真实历史,存留真实的历史,述而不评,留给后人研讨吧!民间文字存史,相信迟早会有大用。翁媪奋力笔耕,乐此不疲!
最后说一点隐忧:夕阳西下,知青老矣,不争事实。知青人是目前社会老龄化加速的主体。近几年不断闻听知友离去噩耗,眼见多位逝者搜集珍藏的知青图书被后辈当废纸无情清理。一些接收知青图书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大学研究机构,由于原先有知青经历的掌门人退休,继任者对知青类图书不感兴趣,知青图书也面临清腾书架库房、无处归宿的尴尬境地。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庆幸天淼知青书院大批量接收知青图书,希望这块风水宝地成为老知青永久的精神家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