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草原的三件大事
柏 青
1949年以来,呼伦贝尔草原有三件大事,一是三千上海孤儿入草原,二是“六二六”巡回医疗队深入草原,三就是知青下乡来到草原。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件事。
抛去政治因素外,最能体现人性中的大爱。三千孤儿鄂温克旗就有二十多人,我接触一些,牧民把他们看成国家的孩子,领养的人要具备一定条件,条件不具备的不能领养。养父母视孩子为亲生儿女对待,抚育他们成长成人。
老一代的草原牧人对六二六医疗队深存感激,因为这些人给牧民解决了病痛,还教会了牧民卫生医疗常识,教给牧民预防疾病的医疗常识,改变不卫生的习惯。我没有见过这些医生,他们在草原有口碑。
再者就是咱们知青了,人数最多,在草原时间最长,有些人还留着了草原,这样的事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李琦兄前几天说的,最后的知青,这样的字样或许以后会频频出现了……记得那次与常主席去天津开座谈会时,就是咱们见面那次,好像有个姓王的知青老大姐在会上说:要回草原当义务教育志愿者,不要报酬到牧区学校当老师,还说将来百年后要把骨灰洒在草原上……
我看她说这话时,满眼含泪,和李琦兄唱这片草原歌曲一样的感觉……那种真诚发自内心,是装不出来的……我和常主席回来之后就给各级领导汇报,尽我们所能用各种形式作宣传,人性中这种高贵的灵魂,令人仰慕。那天座谈会大家说的都是心里话,都让人感动。有一位从河北赶来参会的老兄,中午喝酒的时候,扔掉酒盅,把酒倒在碗里,一饮而尽,然后就落泪了……这不就是草原汉子吗?真性情的流露……一切一切,历历在目……仿佛昨天……
本文作者为鄂温克旗党校书记《呼伦贝尔摄影》杂志主编
余效敏
1973年底我和同伴一起乘火车回天津探亲。中途在哈尔滨倒车,再上的火车是趟过路车,好像是从佳木斯过来,到哪去?大概是温州或是什么地方,反正我记忆中是到南方且很远很远。火车上人很多根本没有座位,行李架上也满满的都是行李。我们只得把两人的手提包顺着车厢叠放在走道上,这样两人可以轮流坐在手提包上歇会儿。我们背后是靠在两人座这边的靠背,座位上坐着两个女生。
当我坐下时座位上靠走道边的女生就向我这边挪了挪,身体略微超出座位的边缘,还不算太影响我坐下。但是当我起来打算换同伴坐时,座位上的那女生再次向外边挪出一大截,几乎是少半个身体都在座位外边,这样一来同伴就没法坐下了。同伴朝那女生说了句:“你往里边挪挪”,那女生不吱声也不动,同伴有些着急声音也大了些:“你那里边还有那么大的地方,你占着外边让我们怎么坐?!”地道的天津话加上同伴的大嗓门,立刻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这时左前方三人座位上站起一个男生,向这边看了一眼,立刻就转身走了过来。男生过来和那女生说了些什么,那语气听起来好像是问情况也或许是在劝那女生,可是因为是南方话我一句都没听懂。这时我插话和那男生说了眼前的情况,那男生没理我,就见那女生依然一动不动,我的同伴急了,又大声和那男生喊了起来:“你们是一伙的你当然向着她说话!”男生也没理我的同伴,继续和那女生说着什么,语气还是和开始一样,女生依旧没动且嘴里还说了句什么,似乎是句赌气的什么话。男生还是在劝说着……我依旧是一句没懂但感觉是这样。大概同伴也看出那男生是在劝说女生,就没再说什么,只是在旁边看着。
这时我身后有人说了句话,我震惊的转回头看了过去。身后叁人座那边,有一个男生胳膊支在小桌上,并没有看着我们,但肯定是他在说话,因为这时六个座位上只有他一人。从上到这趟车听着周围的人们聊天,就发现我周围的人大多是南方人,他(她)们说话我几乎都听不懂。但是让我震惊的是刚才那人说的话我听懂了。因为他是在用蒙语和我说话。他说的是:“算了吧,都是知青。”
这时那女生在她男朋友的劝说下不情不愿的往里挪了挪,我的同伴也终于如愿坐在了手提包上,一场小小的“风波”终于平息下来。
五十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早已忘记,而火车上的这段小插曲我却始终记得。主要整个过程中不同的方言之间没有交流,使所谓的吵架变得好像是在鸡同鸭讲各说各话。准确点说好像是我们在自说自话,其他人大概都能听懂双方的话,只有我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结果还是比较好。也幸亏那个男生好脾气,没有在意同伴的无端指责。这也许是应了说蒙语的男生那句话吧,大家都是知青。
(本文作者曾经为内蒙古新右旗天津知青 2025.1.20.)
腊月初八话年俗
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与几千年来的春节大不相同,它不同在哪?它已经被联合国正式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已经是全世界的一个节日。
那么今年过节就是世界人民跟我们一起过这样一个重大的、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这个节日级别提高了,而且民俗的信仰扩大了,扩大在哪?原来我们的春节是官俗与民俗的合二为一。现在,是世俗和我们的官俗与民俗的三合一,是极为难得的,中国春节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今年全世界的人民都要跟我们一起过年,它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个年。这是第一点。
今年我们国家春节有个特别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年三十放假,除夕放假。叫除夕比较正确,因为有时候没有三十这一天,但我们习惯叫大年三十。过去除夕从来没放过假,今年定下来除夕正式为春节的假期。春节假期增加了一天,从3天变成4天,它有一个内涵,就是寓意着春天这个节日正好连续到整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平安”。四天代表了四季,这是个文化的内涵和它的寓意。这是第二点。
“春节”这两个字,是什么时候认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规定了这个节日叫春节。它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虽然从1949年正式定名为春节,可是大家习惯还是说过年,见面还是要说过年好!说拜年了!因为对年这个字已经习惯了。春节是官称,不管叫什么,我们要告诉大家这个年是怎么来的。
最古老的传说“年”是一头怪兽,他每年冬天,也就是到腊月的最后一天,他总会出来扰民残害老百姓,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这头怪兽人们就起名叫“年”。老百姓把这件事告诉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传说中玉皇就派紫薇大帝下界,收服这头遭害百姓的怪兽“年”。这个“年”每年腊月三十天黑以后出来,紫薇大帝算好了“年”要到民间的斑竹村,紫薇大帝下界后就到了这个村口他化妆成乞丐,这时斑竹村的百姓为避难,老少、孩子、妇女都藏到深山去了,年轻人在屋里备好各种武器准备与“年”搏斗,并随时准备牺牲。
紫薇大帝佯装乞丐上门讨水喝,并声称实在走不动了要求借宿西屋,到了深夜狂风大作吹的呜呜响,突然轰的一声门给踹开了怪兽“年”进了院子。他直扑西屋紫薇大帝一掌把怪兽打倒,顺袖子哗啦就掏出一个铁链就把这头怪兽“年”牢牢地锁住了,这时候北屋的人都看清了,老汉说你们可以出来了“年”已经降伏了,我把他带走你们好好过日子,从此他再也不会残害老百姓了。于是拉着铁链子腾空而起踪影不见,因为这个传说在民间就留下过年的习俗。
为庆祝这个“年”降伏了,被紫薇大帝永远锁在深海的压海石之下再也出不来了,这只是一个传说。我们要正确理解年在我们国家的传承,过年大约是在夏朝,汉朝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它是全年的第一个节日,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当然年我们怎样去理解他,我个人认为根据中华民族在过年的传统习俗当中,年的定义是:天上、地下、人间,人鬼神大团圆的一个节日。这就是中国年!我们这里所说的神,不是封建迷信它代表了人的理想和美好愿望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希望新的一年开始生活水平步步提高。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无形的神,我敢说世界上一定是先有的人,后有的神,因为神是人造的。而这里所说的鬼,鬼就是已经去世的人类祖先,包括炎黄二帝和我们自己的祖先。死去的人我们称做鬼,所以我们这个定义跟封建迷信几个字毫无关系。我们还有一个习俗,每年除夕晚上要接神、祭祖、守岁、吃团圆饭。这一天我们要从天上请下神仙,从地下接来祖先,人做东,在中间,搞一次天上地下人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大团圆。所以年的定义应该这样下才是正确的。
但是老百姓记不住,老百姓把过年理解的很简单,老百姓说:年就是姑娘的花,小子的炮,老婆婆的年糕,老头的毡帽。形象又具体,热闹又平凡。多好的理解啊!过年了,穿新衣戴新帽,到处都是花,贴的大红福字。有人说过年起源于祭祀活动,感谢苍天神灵把一年的粮食种下了,收获了,藏起来,够吃了。当然说法多种多样,不管怎么说年对中国人民来说确实是一个最大的具有民俗意义的,最传统的最有文化魅力的最有文化底蕴的节日。这样的节日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节日能跟我们的这个节日相比,所以我们的春节才被联合国正式批准为世界级的节日。
另外,我们过去年的时间从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腊八开始?过去叫送信的腊八,要命的小年糖瓜,三十晚上救命的煮饽饽三个阶段。过年有喜有忧,不代表都是丰收年,几百年几千年啊!基本是造喜庆气氛,所以年是从腊八这天开始,因为这天开始就有了年味了。
2025年到了,腊八送信年从今天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二月二龙抬头。因为过年那时候结了婚的妇女,过去的习俗是不准回娘家过夜的,不能让丈夫守空房。这个年是个团圆团聚的主题,亲生的女儿却不能回家和父母团圆,这是最大的遗憾。为了弥补过年的团圆两字,古代就把年延长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因此这一天就出现了一句俗语“二月二接宝贝,接不来掉眼泪”姑娘可以回家过年了。富人家都把自己的女儿当宝贝一样接回家吃香的喝辣的过一个团圆的最后一个年的高潮。穷人家也不含糊,二月二,龙抬头,接姑奶奶回家吃窝头。我们就是吃窝头喝面粥就咸菜也要骨肉团圆亲情团聚,一个完整的中国年完成了。
后来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家不能把年过得太长,还得早点出去干活,早春耕、早耪地、早下种,就把年缩短到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再后来,解放后我们的春节假不能那么长,大家还要创造财富,建设祖国,尽快投入工作。于是就把年从初一过到初四,或者从初一过到初七,这次改革春节假期8天了。今年马上就要迎来2025年乙巳蛇年,他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全世界的百姓都要陪我们一起过中国年! (网络节选)
我们一起走过
骈江芳
我与她相识在下乡之时,那是1969年的春季。我们同校不同班,但同时报名去了呼伦贝尔草原插队,同乘一趟知青专列离开天津,同时分配在克尔伦牧场的牧业一队。由此,开始了我们半个世纪的友情。她就是我的知青好友余效敏。
几年后我们都陆续离开了牧区,我由家里安排转插到河北省清苑县农村,她由国家安排到扎兰屯的红河农场,大家分手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道路。后来她在红河农场选调回津上学,毕业后分配在天津河西区一所中学任教,直到退休。
同学一场,下乡几年,同甘共苦,苦乐年华。后来,我们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但心中都念念不忘那些在草原蒙古包的生活,念念不忘那些一起流血流汗的日子。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那些刻骨铭心的草原生活一直珍藏在心中。80年代到90年代大部分同学都处在失联状态中,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我们无暇顾及联络,大家都在爬坡状态中为生活奔忙。
走向中年,事业与家庭趋于稳定有了喘息的机会,因此大家不约而同互相联系到一起。举行了多次知青聚会,建立起的克尔伦知青联谊会,并为许多知青牵线搭桥开展了各种联谊活动,我与她都是知青联谊会发起人之一。从此我们成了永远不可分离的知青好友,有共同的知青经历,有曾经在草原插队的青春岁月垫底,友谊越加深厚,牢不可破!
2006年我们一起接过<克尔伦通讯>编辑发行工作,文字部分我负责,排版方面她负责。我们合作愉快,相互包容,一直走到现在。
后知青时代我们牵手知青活动,多次一起回到第二故乡探亲访友,一起出版知青文集和知青小报,一起报团参加全国各地旅游或出国游。
从豆蔻年华走到如今的古稀之年,走过了五十五年的人生历程,友谊在不知不觉中像花儿一样开放,情到深处意更浓,它像一杯老酒更加醇厚绵长。又一年了,时间真快啊!新年的钟声一次次响起,我们一年年变老。出门旅游她不愿拍照,我却喜欢拍照。所以我常对她说:“今天的你永远比昨天更年轻,让我们在友情的路上一起优雅的老去”。
愿我们在变老的路上永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让我们忘记年龄,永葆青春岁月的激情,把真诚的友谊加长加深直到永远!
本文作者曾为内蒙古新右旗天津知青 2024.12.于津
初二随笔
李 琦
初二是天津人的“姑爷节”。疫情以前,到了这一天上午十点左右大街上很是壮观。都是两口子领着一个孩子手里拎着点心果篮去丈母娘家。这一天出租车很难打,是出租车司机最辛苦的一天。这一天,媳妇们穿的溜光水滑,虽然已是半老徐娘,但一定要精心化妆,让自己亲姐亲妹看看过得比她们强。
我看到过一份问卷调查。天津人的媳妇家庭幸福感高居全国之首。天津的姑爷对老婆好对丈母娘好是出了名的。天津的姑爷可以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但对丈母娘好。因为天津的丈母娘,姑爷的小舅子们是惹不起的。弄不好,老婆一个电话,舅子们就打上门来。
在天津,听不到谁家姑爷打老婆家暴的。不但不打,私房钱也如数上交,要不就藏在鞋磕里。这说明天津民风淳朴,不像东北人大男子主义严重。你看那些身上描龙刺凤的姑爷,在外边横吃横喝,在家里听老婆话,把媳妇供起来,嫁给天津男人是福分。
天津丈母娘还有一个特点。家里的重活累活不让儿子干,舍不得,但用起姑爷那叫一个狠。我一个朋友的丈母娘那时还住着平房,他家离着老丈母娘很近。因为近,丈母娘有活就首先想到他。房子刷浆,买蜂窝煤,通下水道等等。最后他换房换到很远的地方,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这样重活累活都落到其他姑爷身上。
这两年春节初二让病毒闹得,很多姑爷们失去了一次表现机会。可以不吃饭,但给老丈母娘的孝敬钱和果盘点心槽子糕是不能免的。媳妇这一关就过不去。
本文作者为新右旗杭乌拉天津知青2025.1.30(大年初二)于新加坡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