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美图欣赏 > 这位老人拍下了知青岁月的珍贵照片

这位老人拍下了知青岁月的珍贵照片

2018年08月18日 03:50:30 来源:京内网 访问量:2947

  
   

  翁乃强:不留余地的旁观者


  这位80岁的老人拍下了不为人知的中国三十年

  

  人随着年岁增长,都变得爱怀旧。父亲常和我说起他的青春岁月,少小离家的知青经历,恢复高考的喜出望外……

  老一代人的记忆里,人人身穿蓝布青衣,毛主席语录不离身,娱乐只有样板戏。但如今我们很少能看到记录这一切的影像,更不用说是彩色照片了。

  

  △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没有生动记录的怀旧,难以满足追忆者的追忆、好奇者的好奇。幸运的是,翁乃强老先生的《彩色的中国》弥补了这个遗憾。

  

  445张彩色老照片,在8万张彩色反转片里反复挑选出来。其中,70张作品原底,作为“无法复制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雪藏数十年后,这些作品首次出版面世,完整地呈现出中国30年的历史面孔。

  翁乃强是谁? 中国著名摄影师 作品曾创下拍卖最高记录

  1936年,他出生在印尼侨领家庭,父母从事电影工作。1963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次年,他带着“为人民为国家”的心愿进入报社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摄影成为他一生难以割舍的事业和爱好。

  

  △ 翁乃强,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

  翁老的作品在收藏市场很受欢迎,但记录时代才是他的追求。

  他拍了整整一个时代,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30年的起伏岁月未曾中断。

  他追逐国家大事,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全国大串联、国家恢复高考、“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都记录在他的作品里。

  

  △ 作品《大海航行靠舵手》曾创下中国单张历史题材摄影作品最高拍卖记录。

  

  △ 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寄托哀思。

  

  △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图中是高考考生

  在当时彩色反转片极其珍贵的情况下,他却从不吝惜胶卷,反而遗憾当初为何不再多拍一些。

  在书里6万字口述整理稿中,这个耄耋老人娓娓诉说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 编辑来到他家,看到他从工作室各个角落翻出了近8万彩照底片时,又惊又喜。

  触动无数人怀旧情结的老照片 关注普通人的罕见作品 感动你的艺术佳作

  

  1976年,翁乃强在天安门广场采访。任诗吟摄

  翁老一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坚持艺术为先的表现手法,即便冒着被抨击的风险。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

  受益于美术科班训练,他的摄影构图如精心创作的绘画。凭着一双裸眼,任何人都能体会到那种舒服的美感。

  

  △ 1972年,广州电业局女子带电作业班在维护高压线。坐在高压线上作业,表情轻松。

  

  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大串联的学生在新疆翻越达坂。

  画面如油画般细腻,色调或柔美、或鲜艳,构图精巧,人物和景致层次分明。即便最平常的场景,都能让静静观赏的人兀自生出一种感动。

  最爱翁老的人物特写,没有摆拍的僵硬,神态和动作捕捉得精妙而不失灵气。

  耳濡目染间,你会习得摄影师的审美和视角,你也将用自己的审美方式,捕捉生活的趣味、意义和美好,挖掘属于你的“彩色中国”

  

  △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学生在麦收时节参加劳动——挑麦种。

  

  △ 1968年广东一农户,奶奶听孩子朗读毛主席著作,墙上还贴着许多毛主席像。

  一部差点无法出版的摄影作品集 长辈看了产生共鸣 孩子看了亲近历史

  这部反映特殊年代的珍贵图书,曾被告知不能出版,最终历时700天制作,幸得面世。

  那照片里的人可能是你的知青父亲,参加大串联的外祖父,在东华门早市买菜的奶奶,上班路过海珠桥的母亲,或是曾经迷茫又热血的你。

  

  △ 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 清晨,忙碌的早市。背靠紫禁城,面对筒子河,皇城根下的生活气扑面而来。

  

  △ 广州海珠桥,上班时间,广州海珠桥车流。

  你还能看到曾经名动一时的艺术大师和著名艺人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 艾中信,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先驱,中央美院教授。翁乃强是他的学生。图中,艾中信正在画他的老师徐悲鸿的肖像。

  

  △ 1970年代,杨丽萍在西双版纳橄榄坝的佛寺中。

  这是老一辈人的时代群像、记忆相册。长辈看了产生共鸣,孩子看了亲近历史。让每个人了解那个时代,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摄影家翁乃强:知青——难以忘怀的岁月

  

  20世纪50~70年代,先后有数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地区。他们开垦荒地、改造沼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北大荒建设成了良田千里的北大仓。而开发北大荒的这段时光,也成为这些知青们终身难以忘怀的岁月。翁乃强于1968年开始,跟随知情到达北大荒报道他们的生活,拍摄了大量的彩色和黑白图片。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乘船到达定居点。从1958年6月开始,先后有5.5万名从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高举垦荒的旗帜来到北大荒,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垦区职工队伍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968年,北大荒知青用拖拉机和船,往新知青定居点运送物资。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自己动手盖房子。

  

  1968年,北大荒知青在放马。

  

  1968年,北大荒知青在地里割茅草。

  

  1968年,北大荒知青割茅草。

  

  1968年,北大荒知青在赶牛车。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做“早请示,晚汇报”。“早请示,晚汇报”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早晨一起来,向毛主席请示当天的工作;晚上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活动。这当然不是直接向毛主席请示汇报,而是对着毛主席画像或雕像,或对着“红宝书”。

  

  1968,北大荒的知青们,正在晚霞中进行“晚汇报”。

  

  1968年,北大荒的知青在“讲用会”上发言,讲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心得。 所谓“讲用会”,就是讲学了毛主席著作之后,如何用毛主席的教导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和路线斗争觉悟,如何用毛主席的教导“斗私批修”。

  

  1968年,北大荒知青欢迎最高指示的到来。

  

  1968年,北大荒知青往定居点运送粮食。

  

  1968年,北大荒知青正在学犁地 。

  

  1968年,北大荒知青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庄稼。

  

  1968年,丰收的季节,北大荒知青正在收获粮食。

  

  知青在修建桥梁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在与农民话家常。

  

  把粮食背到粮仓

  

  在采石场上进行政治学习

  

  搭建猪圈,自己动手养猪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挑着担子、扛着锄头下地劳动。


    (原文2018-06-02刊发)

编辑:张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一路向北探秘北大荒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