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者协会 > 《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内部读物)连载(七)

《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内部读物)连载(七)

2014年12月29日 00:50:39 访问量:163

第六篇  哲学家、思想家对价值观的探索认识与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掌握其中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已,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等。哲学家、思想家是探求人类核心价值的特殊人群。他们观察、研究世界和人类行为,归纳、总结、提炼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实践识及人类关于核心价值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认识和观点,上升思想和哲学层面加以诠释,提出了理论观念和见解。

一、关于人性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有部分哲学家是把人性论作为他们整个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他们的认识论、政治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学说都是以人性论为依据的。

我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恶之分。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具有仁、义、礼、智“端”,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有情欲和利欲。

而程颐、朱熹则持“性二元”说,即人性有善,有恶。认为“天命之性”、“至善之理”使人善,而“偏浊之气”、“昏浊之人”使人恶。

代龚自珍则主张人性“无无不善”。认为人人有私心,肯定私心的合理性。这是对封建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的大胆挑战,也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去苦存乐”的自然人性论的先导。

在欧洲,对人性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在文艺复兴以后。

18世纪法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梭、赫、德斯鸠等,提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或不恶不善的,是社会环境使人“变相”,产生了恶人和恶行。

以英国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为代表错误地认为,人生来就趋向偏私、骄傲、记仇之类,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人们都追求快乐、幸福和占有财产。

19世纪德国赞尔巴哈主张人做为“自然物”和动物区别“在于人有思维”。

上述观点,都把人当作单纯生物学上的人来研究和论说的。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特征,体现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因此,人性是后天形成的,不可断定它先天是善或是恶。

二、关于人生追求

古希腊、古罗马的人生追求可分三类:

一是追求快乐人生。做为快乐主义的集大成者伊壁鸠鲁创立了快乐哲学体系。他说,“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快乐是指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

二是追求理性人生,主张生活目的和幸福按理性的命令行事,赫拉克利特是代表人物。

三是追求和人生,以苏格拉底、里亚士多德为代表,主张人生以理性目的,求得理性和感协调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中,柏拉图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人应按自己需要去追求自由的生活。但丁和薄伽丘也持类似观点,并认为人类是天生平等的。

在欧洲近代,以培根为代表关于人的学说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的生活。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各种人本主义学派对人生追求认识各异:

以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者认,人生求的是权力;弗洛伊德主义认为是性的冲动使人求性的满足人格主义则认为,人性追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的能力;实用主义的代表詹姆斯认为人生就是通过冒险追求成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向着社会的存在,人生追求和人生目的也只能是向着社会的。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有了这种自觉为社会、为人类而奋斗的思想。做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最高远、完美而又切实可行的。它造就了一批具有崇高献身精神、创造精神,对人类社会或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的杰出人物。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在这个理想的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的。

关于人生态度

我国古代哲人持“有为”和“无为”两种人生态度,孟子、孔子、子、墨子等主张一种,如子提出“人定胜天”。

“无为”人生态度的代表主要是老子、庄子。他们倡导消极避世、与人无争的人生态度。

我国近代严复指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这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蓬勃进取的“有为”人生态度。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人生态度可分为冒险主义和悲观主义。

冒险主义人生态度从葡萄牙著名航海家迪亚士首航南非,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首航中美洲,亚美利哥确认新大陆,到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航地球,及后来的英、美、俄等的南极、北极探险等,都以具有传奇色彩的行动表现出来。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开拓精神,包含着值得肯定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人生态度。

悲观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消极人生态度。西方的人本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都是利已主义者,精神是空虚的,人和人之间相互倾轧。基于这种认识,本华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忘却现实或干脆自杀:哈特曼则进一步认为.人对幸福的追求永远不会实现;尼采把希望寄托拿破伦之类的“超人”身上;存在主义主张“个人奋斗”敢于冒险;法兰克福学派把对资本主义的反抗归结为“性的解放”,提出实现“心理本能结构的革命”。

由于人本主义者未找到资本主义罪恶根源和人的问题症结,故他们的人生态度都免不了陷入绝望,或走向实用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或苟且偷生。

共产主义理想要求人们成为“世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又是最大的行动主义者”,既要有最热忱的追求,又要以最勤奋、最踏实的作来实现理想境界。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标的最实际的行动。所以,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态度,通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我国长征战士的描述,反映得相当深刻: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胜利、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愿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团烈焰,贯穿在一切中。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现代人的人生态度大致可分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和实用主义,浪漫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几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注意享乐主义的恶性膨涨,当今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就反映了享乐主义的弊病。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努力奋斗、顽强搏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人的价值

由于人的价值是在人类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决定了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一些哲学家、思想家自古以来认为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这一点一直为人们所首肯和赞许。

早在我国汉代,司马迁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认为为大多数人利益献身,人生才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王夫之后来指出,“生”可贵,但为多数人的“义”更为重要。所以“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也提出了为“真理和名誉”“成仁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在欧洲中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学说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并通过实现人的权力、维护人的尊严去实现它的认识。这也是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揭露与批判。

在欧洲近代,以培根为代表的学理论提出人有“自我”和“社会”这两个性质。做到“保持他对于公众的职责应当比保持他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更为珍贵”才能实现人应有的价值。歌德提出的“你要是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更为人们所称道。

美国哲学家塞德斯的话:“所谓完美的人,就是心胸宽广,富有献身和牺牲精神,誓为全人类幸福努力奋斗的人。”代表了西方现代部分哲学家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一个人对人类应无私地奉献。列宁指出革命者必须用大公无私的精神对待一切,“以最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无名群众一分子的资格,毫不计较个人利益,毫不考虑个人荣誉进行着斗争,在指定的任何岗位上都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这较为集中、较为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五、关于人的修养

人生修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其核心,是通过“学、思、行”三个方面的努力,使人的思想境界超越对物欲的需求。

如孟子提出,人生要用“思诚”和“内省”的功夫,来养浩然之气,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韩愈认为,普通若能加强修养,杜绝欲望情感的浸染,也能成为“圣人”。

朱熹主张,人生修养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使人性中的善性表现出来。为此,程灏、朱熹还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指出“天理人欲,不能并立”,人生目的在于达到“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境界。

古希腊唯理主义的人生观也有类似认识。如赫拉克利特认为,感官的享受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凡生,因此主张追求理性生活为最高乐趣,并把追求肉体快乐的人喻为寻找草料的牛。以后的斯多葛学派将此观点推到极端,走向了禁欲主义。

近、现代对人生修养的认识有其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如俄国现实主义作家、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我——动物我和理性我,人只有通过加强修养超越动物我,才能服从理性我,获得真正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修养应以无产阶级事业的需要为全部内容。马克思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

六、关于道德行为标准

我国从孔子开始,就将一切言行都要符合“仁”作为人生最高行为标准。到孟子归为“四德”——仁、义、礼、智。到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总结为仁、义、礼、智、信。

西方哲人则将对“道德”和“善行”的追求做为人生最高行为标准。如几乎和孟子同时代的柏拉图、亚士多德,他们的人生哲学以“至善”为最高追求,“善”的理念他们整个理论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近、现代的培根、卢梭、尼采、孔德等,则认为道德的振兴是人类进步的基础,甚至比政治、经济的发展还重要。如培根认为,道德是人生价值的支点,没有道德,即使终生劳碌,人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个可怜虫,而且可能成为害人虫。

英国作家、思想家斯迈尔还认为:“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主要被德性统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认为:“我们的道德就是能促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行为。”

关于人际关系

中外哲人都将待人交友之道贵在“诚”字置于首位,并认为对人应虚、友善.识贵在相知,友情高于一切。

如卡耐基说:“与人交往,待人以诚,才能换取真挚的友谊。”

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也。”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什么是朋友真诚的礼物?根说:“最能使人身心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真正的友情无价,且不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友甘若醴。”司马迁认为:“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苏格拉底认为:“靠馈赠是不能获得一位真正的朋友的。”

马克思对人际之间的友谊论述得极为深刻:“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是对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列宁:“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是人际间真诚友谊的典范。

 


     注:版权所有(待续)tianlong

编辑:农大学生刘哲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