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青文化 > 感悟知青精神,砥砺青春品质

感悟知青精神,砥砺青春品质

2015年07月15日 00:01:16 访问量:174

共青团陕西科技大学委员会·青年传媒中心采访高手,写作能手,摄影大神,答辩好手,知识博客因何力量云集一地,答案尽在“织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里为你揭晓。

 

     编织青春起航曲

   “文化传播不能流于形式,应重在实际行动。我们是文化传播学院的学生,身体里就流淌着一种对于文化的敏感度。团队里大多数成员都学传媒专业,潜意识里我们也告诉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来向社会来宣扬知青这个特殊群体所蕴含的可学习性的时代精神。”“织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长说到。

 

     2015年5月,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等人秉持着汲取老一辈知青精神涵养,提升自我涵养的理念,在团委老师的指点以及对队内组长多次商讨之下确定了以“感悟知青精神,砥砺青春质量”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自5月确定主题开始历经一个多月的的准备,6月中旬,“织”青团队已吸纳了12名人员,涵盖年级是大一到大三,所含专业有播音主持,编导,视觉传达,英语4个专业,有文化传播学院和设计与艺术学院的跨学院混搭。多重专业元素的组合为“织青”团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
此次“织青”暑期社会实践团将赴延安等地实地走访体验,调查了解,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在跨时4个月中的实践活动中,团队的成长足迹,以及受访知青与知青村落的现状,旨在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为两代年轻人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并通过交流和分析,提炼出老知青身上值得学习的部分,为现代青年人所借鉴,并积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挖掘知青文化,宣传知青优秀事迹,呼吁社会各界来帮助某些老知青所面临的困境。
     团队的主力军已经建立,队长一再强调团队纪律,经过5次团队大会,3次小组会议的检验,每次与会者都悉数到齐,队员在无形中已树立起开会守时,认真听取会议内容的理念,不用提醒,每人都会自觉的拿出笔记本记录会议内容,尽管开头很繁琐枯燥,但正是形成了这种习惯,我们在开展活动时才得以明确了自己的职责。
“织青”团队成员集结完毕,即将开启团队“外出作战”模式。

     感动于知青讲述

    7月1号,陕西科技大学志愿者“织青”社会实践团队有幸采访到了“陕西知青艺术团”团长贺清信先生。初次见面时,贺老先生从容淡定的姿态以及谈吐不凡已让我们领略到知青身上所蕴藏的巨大魅力。
1968年12月冬天,贺先生来到了陕西边塞地区——榆林金鸡滩公社社柳卜滩插队,一干便是3年。3载光阴,一千多个日夜,每日要穿过渺无人烟的沙漠,很多时候等待的食物就是清水煮白菜和糠麸充饥,繁重劳作使得衣服和鞋子都缺了口子。索性在那个年代里,‘破洞衣’、‘露脚鞋’就已成为了“知青”生活中一道别样的特殊风景线。知青经历结束后,他在重重压力下自学,顶着大龄高考生的身份参考,最终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

     从贺老先生的口述中,我们品味到专属于知青的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透过他的经历,我们的视角又延伸到另一端——陕西知青艺术团。贺团长称该团的建立一是受陕西举办的两次纪念知青的活动所影响,二是为保留知青文化,建立知青的交流平台。2015年是陕西知青艺术团成立的第五年,现有队员65人,年龄在53~62岁之间,知青占到的比例高达80%,他们大多为企事业退休职员或是退休工人。“艺术团是知青的另一个家,在这里,有一种归属感,我们的经历大多相似,聚在一起可以畅聊往事或是闲话家常,同时出于对艺术的热爱,组建了舞蹈队、秧歌队、合唱队、器乐队,可以陶冶自身情操,何乐而不为。”贺团长说到。
    据了解,知青艺术团中表现最为出彩非舞蹈队莫属,并且拥有30名成员,占据了艺术团的半壁江山。同贺团长商量好后,我们团队于7月5号探访了舞蹈队。近一个小时的谈话里,舞蹈队的知青阿姨俨然把我们当成了真正的朋友,像我们讲述了青葱岁月里的酸甜苦辣,倾诉着心中的喜怒哀乐。阿姨们时而因聊起当年上山下乡时不懂农活,像个小跟班,厚着脸皮寸步不离地呆在村民身后学东学西的可爱模样而大笑,或因想起当年的青涩爱情,面带轻微的脸红,又有时因错过太多本可以提升自我,开拓视野的机会而扼腕叹息。在排练舞蹈“扇鼓舞”时,一方面邀请国家一级编导张春保老师进行指导,同时,为了一个卧鱼滚地的动作衔接得更自然,突破身体和年龄的极限日夜排练,最后竟致使大多数队员的胳膊肘都磨出了血印。“小伤小痛倒是无关紧要,关键是这支舞排练了好几个月,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儿就耽误舞蹈队的训练进度,让大家的努力付诸东流。”访谈中,知青孙阿姨感慨道。


     如今陕西省知青艺术团已走过五年的风雨。期间,他们不仅应邀在西安举办的“东西部贸易洽谈会开幕式”“陕西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全国农民武术比赛开幕式”等大型庆典活动上,以及在陕西省省人大礼堂全台献艺,也曾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赴延安,下香港等地表演。凭借高超的的艺术魅力,西安及国内有关媒体和知青网络及杂志,先后进行过专题报道和专版介绍。据悉,近期他们还应全国知青联盟总部的邀请赴北京参加全国知青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筹备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中。
如果说知青艺术团的采访是我们两代人的真诚对话,那么陕西省知青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拓金元不顾路途遥远,亲自来学校给我们讲授知青协会的研究成果,则是对我们前期活动内容上的提炼以及思想上的升华。课上,拓会长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知青”一词的历史意义演变,又从微观方面为我们逐条解析知青文化和知青精神的,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还结合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向我们解释说明二者的区别和含义。

    

     我们都在“织青”中

     两个月的时间,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行动,我们已在紧锣密鼓地展开。60天,12个人由陌生到熟络,由略显羞涩到互相揶揄,由单打独斗到通力合作,60天,我们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空白已添上鲜明的一笔。此刻,写下这段话,满脑子压制不住的回忆。
我们的第一位采访对象贺清信先生,当时惊异于四个瘦弱的女生,是如何在一大清早扛着沉重的摄像器材从偏僻的北郊赶赴南郊,尽管缺乏拍摄经验,还是临阵磨枪,借着模糊的摄影印象完成了当时拍摄任务。中午送别贺团长后,又马不停蹄的返回学校,趁着记忆的清晰度,找了一家店铺,四个女孩聚在一起,两人对拍摄和记录的音频进行剪辑和整理文字资料,两人负责撰写采访流程和新闻稿。从烈日当头到夜幕降临,连续5个小时里,对面座位的客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不变的仍是四个女孩儿快速有序的“咚咚”键盘敲击声,紧盯电脑屏幕一动不动的坐姿。实在疲惫难挡,微微闭眼小憩。“OVER!”当最后一声键盘敲击戛然而止,我们四个相视一笑,长舒一口气,肢体的麻木早已忘却。


     前期采访贺团长,为我们在西安的活动进展提供了新资源,上周末,我们10名队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一同前往纺织城探访知青艺术团舞蹈队。这是我们团队第一次集体出行,也是首次采访一个于我们而言比较新鲜陌生的群体即知青艺术团舞蹈队。一路上,大家想方设法挤在同一节车厢里,畅所欲言,出谋划策。到达了目的地,见着知青阿姨们正在紧张的排练,我们不忍心打扰她们的表演,互相以目示意,默契的退到练功房外安静的等候。经过舞蹈队队长同意,摄影组的两名成员进入练功房,小心翼翼的移动自己的身躯,记录下了这美丽动人的舞蹈画面。
起初,我们比较忐忑,略显羞涩,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说错话,手中的采访稿被攥成一卷长条,但知青阿姨的亲和力和热情感染了我们,整个采访过程都十分轻松愉快。采访结束我们10个人坐上了回校的公交车,,大家兴奋的讲述着自己和知青阿姨交流的点点滴滴,满车厢里回荡着我们欢声笑语,摄影组的组员悄悄地让旁边的乘客拿起相机帮我们拍照,司机先生看了笑而不语,特地放缓了车速以便拍摄,那一刻,周遭的世界满满都是感动。


     知青艺术团的采访暂告一段落,“织青”团队的另一项耗费体力的工作——面向陕西各高校问卷调查填写。由于暑期的临近,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问卷调查的普及填写度,我们采用了分组的形式,每组2名成员奔赴自己所负责的院校开展工作。当时正值考试季,各高校的同学都在积极备考,走进偌大的校园里,放眼望去尽是空荡的一片,偶尔会有零星的几个学生出现。由于不熟悉校园路线,守株待兔成了我们最开始的策略,结果半个小时过去,手上问卷还是厚厚一摞。
    干等不是办法,我们决定调整策略,主动出击,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我们刚做完决定不久便有3个学生出现。听明了我们的来意,那3位同学十分热心,不仅认真的填完了问卷,还亲自带领我们前往这个时期学生密集地带图书馆、学生公寓和食堂。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调查问卷之路顿时豁然开朗。“当时我负责的是学生公寓那一片,看着进进出出的同学,我竟然无动于衷。说到底还是自己脸皮薄,怕面对被别人直接拒绝的事实。
    当时队友戴思宇有过来问我的情况,看着我原封未动的问卷,叹息了一声,然后就从我手上拿走一部分问卷,带着我径直走向公寓门口,只见她微笑着向一位刚准备进楼的同学说明来意,那位同学听了后欣然答应填写,而后又有礼貌的说了声谢谢送别了那名同学,之后,她把问卷重新放入我手中,告诉我同样是学生,只要注意礼貌的向他们说清来意,一般情况下都很乐意帮忙,学生何苦为难学生呢。”队员郑方健在开会时回忆说到。收了队友的鼓舞,他成功的迈出一步,最终完成了规定的任务量。

    几十多年前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农村,改造自我,贡献力量。尽管苦难缠身,却依旧用决心和汗水哺育出象征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知青精神之花。如今,知青精神之花随着时间的磨砺,趋于凋零。面对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忍心无动于衷?于是乎,我们“织青”团队应势而生,我们将继续追逐知青精神的步伐,不求影响巨大,只望它们通过我们的执著和努力,散发出久违的馥郁香。2015-07-13 共青团陕西科技大学委员会
(经博士)

注:tianlongbiji

编辑:农大学生刘哲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