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回顾 > 董加耕:毛主席请吃饭是终生难忘的一件事(组图)

董加耕:毛主席请吃饭是终生难忘的一件事(组图)

2017年02月17日 08:38:00 来源:凤凰网知青 访问量:2130 作者:夏国基

笔者和董加耕(右)交谈。(黄榕儿摄)

早晨六点钟,董加耕来到笔者房间聚面。(黄榕儿摄)

2009年3月8日,董加耕在研讨会上讲话。(夏国基摄)

毛主席接见董加耕(左一)。

1964年12月26日,在出席毛主席辰筵席前,周恩来总理(左一)和朱德总司令(左三)与董加耕(左四)等亲切交谈。

董加耕(右一)和邢燕子(左一)在毛主席寿宴上。

夏国基:相遇、相识董加耕(组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董加耕和邢燕子、侯隽等几位知识青年的名字传遍中国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当年他们立志下乡务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自己青春的事迹感染着中国一代年轻人。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对董加耕的名字仍然很熟悉。但是,经过十年文革、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他后来的情况知之甚少。没想到,今年三月七日,我第一次应邀参加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的长三角地区知青文化研讨会,竟与应邀出席大会的贵宾董加耕相遇、相识。

    那天中午,我和黄榕儿来到镇江市金鳌苑酒店的会议报到处报到时,听到有人小声地说:“董加耕来了!”。我四处张望,不知道哪一位是董加耕,只是见到一位长者不停地与人握手。

    “夏先生,我来介绍一下。”大会召集人牵着我的手走到长者跟前,指着我对长者说:“董大哥,这位是六八年下乡到海南农垦的广州知青夏国基,现在在香港定居。”

    “哎呀,太好了!从香港来到这里不容易呀!”董加耕握着我的手说。眼前年近七旬的董加耕,浓密的头发虽已灰白,却神采奕奕,脸色红润。他身穿简朴的啡色毛领夹克,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笑眯眯的额外和蔼可亲,与会代表都亲切地称他为“董大哥”。

    “董先生您好呀,久闻大名几十年了。我们香港知青联的知青朋友们向您问好!”我半开玩笑地说。

    “哟,他们都喊我大哥,你就不用叫我'先生'了吧?”董加耕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接着和我交换了名片。

    随后,无论是大会安排游览镇江景色,还是会议休会间隙,只要有机会,我就和董加耕交谈。但毕竟董加耕是知名人士,又是知青老大哥,大家难得和他一见,纷纷抓紧时间邀请他合影留念和交谈,让他忙得不可开交。眼看我和董加耕根本无法在公共场合详谈,董加耕索性提议晚饭后到我的酒店住房好好聚聚。谁知晚上又各自有约,大家一直忙到深夜。我想,和董加耕单独面聚的机会可能泡汤了。

    按照会议安排,第二天上午九时开大会,下午会议结束,各地代表就要离场。早上六点钟,我还在酣睡,突然被一阵门铃弄醒。我赶紧起床,开门一看就愣住,原来是董加耕搂着一叠资料登门拜访来了。

    “夏先生,不好意思,看来只有这段时间我们才能单独聊天了。”董加耕笑呵呵地说。

我赶紧穿好衣服招呼董大哥。

    “董大哥,我在广州读书时就为您的事迹深受感动,可文革以后、特别是下乡以后反而不知道您的情况了。”我说。

    “一言难尽呀,”董加耕感慨万分,“但我对当年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几十年来我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从董加耕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依然保持着那股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执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还在学校读书的董加耕品学兼优,已是学生党员、班长、团支部书记。一九六一年高中毕业时,他毅然放弃保送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的机会,回乡务农,立志建设新农村。他运用学到的科技知识,与乡亲们一道将古老的水沤田改造为旱田,一熟改三熟,实现农业第一次产业改革成功。董加耕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国内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社论文章传至海外。他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还为董加耕务农日记题词,董加耕被树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董大哥,听说毛主席请您吃过饭,是吗?”我很好奇地问。

    “是呀,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董加耕眼神一亮,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董加耕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坐在主席台上。26日下午大会结束前夕,一位服务员忽然前来通知他和陈永贵、邢燕子、王进喜散会后就地稍候。不一会周恩来总理把他们带到主席台后面的休息室内,稍后,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又带领他们四人来到大会堂一个小宴会厅,董加耕看到陈毅、贺龙、董必武、陆定一、胡耀邦、邓颖超等领导人已在宴会厅里。三张餐桌摆好后,毛主席在周总理陪同下走进来了,董加耕恍然大悟: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在主桌坐下后,周总理立即安排董加耕和邢燕子分别坐在主席的左、右两旁。毛主席高兴地对大家说:“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而是实行'三同',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孩子没让来,他们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解放军领导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说得大家都笑了。毛主席首先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董加耕说:“读了12年书,高中毕业。”毛主席点头说:“好。”席间,毛主席频频给董加耕夹菜:“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还不时和董加耕谈话。散席前,毛主席给同桌每位客人送一只苹果,第一个先拿给董加耕。毛主席生日请客,一生中只有两回,一回是在延安,这次是第二回。参加了这次主席寿筵后,董加耕就被人称为“主席寿筵上的头号客人”。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去世,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成员,参加守灵七天七夜,寄托自己对主席去世的无限哀思。

    “董大哥,您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真为您高兴。您作为我们知青的老大哥,怎样看待自己走过的这几十年历程呢?”我很想知道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下乡知识青年成为历史名人的董加耕怎样评价自己、怎样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既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董加耕谦虚地说,“但是,道路是我自己选择的,尽管文革期间我受到冲击,也坐过牢,我至今仍然坚持我的理想信念没有错!”

    “啊!你坐过牢?”我暗暗吃了一惊。

    原来,董加耕成为全国青年学习标兵后,先后九次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他的事迹几次进了中小学教材。然而,在十年文革动乱中,董加耕突然从“红”上天被打入“黑”地牢,从挂红布条坐主席台到挂黑牌子站批斗台,五次受到冲击审查,被非法囚禁三年。但是董加耕遭受的精神折磨和皮肉之苦,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坚强信念,他坚信自己立志务农不会错,坚信与乡亲父老一同艰苦奋斗建设家园、一同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永远不会错。后来,董加耕曾一度被组织安排在北京工作,然而,他的心依然惦记着家乡。他一次又一次地向组织表明离开驻京岗位、返回家乡继续耕耘的意向,最后得到中央政治局下文批准后,他又回到盐城,和乡亲们一道迎接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可是,过去的政治运动给董加耕背上的种种“政治黑锅”,直到一九九四年四月经中组部复审、由江苏省纪委发文才纠正了当年错误的结论。

    “董大哥,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的日子里,社会上一些专家学者、尤其是我们的一代老知青,对此有很多种看法和评论。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问董加耕。

    “有不同看法、各抒己见是正常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对同一件事物都持同一个观点。”性格爽朗的董加耕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我认为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来研究探讨我们的知青历史现象或知青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就是说,对知青问题要用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而不是用肤浅、片面、孤立、静止的眼光,仅仅站在个人好、恶、得、失来评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一个观点,认为我们从建国初开创的知青运动和当年的知识分子到延安等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运动一样,不管历史怎么变化,风云如何变幻,其知青精神都会穿越时空,跨越时代而发出光辉,鼓励后辈。他坚信,知青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在交谈中,我看到董加耕带来的资料中,除了多年来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介绍他的事迹文章复印件,还有几本精美的彩色印刷品,原来是他家乡的招商项目资料。

    “你帮忙把这些资料带回去,看看有没有港商和外商能来投资,我们这里的条件很好的呀。”董加耕说。

    “董大哥,您已退休快十年了,还念念不忘招商引资啊。”我说。

    “哈哈,那里是我美丽的家乡啊。”董加耕一说到自己的故乡就充满自豪感,“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的家乡已发生巨大变化,现在就是希望改革开放步子再快一些,变化再大一些,让乡亲父老们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要不,今天开完会你和黄先生就坐我的车一起到盐城看看。”

    “董大哥,这次实在没有时间去了。”我很抱歉地说。

    聊着聊着,不觉天快亮了。我送走了董加耕后,再拿起他送给我的名片细看。董加耕的名字旁边写着“全国劳动模范高级政工师”,职务是“中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协会、开发促进会盐都区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盐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盐都区原副主席。我服了董加耕,七十岁的人了还在忙。名片的背后印着:“荣获共和国百颗星之一、荣获共和国百名英模之一、荣获全国青年群英大会标兵之一、荣获建国五十周年五十人之一、中国青年杂志创刊百年百人之一、盐城五四以来杰出青年四人之一、原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九届团中央委员、第十届团中央筹备组副组长、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我想,这不就是董加耕的人生史迹吗?董加耕的家乡人以董加耕精神引以为荣,2007年6月9日,“董加耕事迹展览馆”在盐都区建成开放,掀起了一个倡扬以自主创业、艰苦创业为核心的新时期盐都人文精神新高潮。

    “人贵有志,志贵不移,观念更新,不改初衷。”这就是我认识的人生坎坷铮铮硬汉董加耕。

    (夏国基:香港知青联网站副总编辑)



    (原文2010年03月17日刊发)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