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观察 > 《春节故事》专栏:正月十五:一日有“三节”

《春节故事》专栏:正月十五:一日有“三节”

2019年02月18日 23:20:50 来源:老记说事 访问量:4567 作者:刘国昌
《春节故事》专栏

正月十五:一日有“三节”

刘国昌


       过了大年初一、“破五”以后,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

  人们很看重这个日子。因为这一天有三个节的名字。哪三个名字呢?一是上元节,二是元宵节,三是灯节。这么多节融于一日,挺有意思。

  一般说来,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一个“闹”字,将其鲜明的民俗特色概括出来了。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之意。最初元宵叫“汤圆”,因它漂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全家团圆,此情此景犹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吃汤圆,大团圆、大吉大利,后来人们便直接叫它元宵了。

  这元宵节怎么又叫作“上元节”呢?对“上元节”,有的人可能生疏一些。什么叫上元?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是怎么来的呢?据《岁时杂记》一书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其余则是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最有意思的是灯节。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民间就风行张灯观赏的习俗,因而也叫灯节。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五放灯起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旱涝的情况。后来照田蚕的时候,人们将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思,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
  自从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由汉到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历经唐宋元明清,这项活动一直很兴盛。

  京城为历代之都,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最热闹的了。特别是闹花灯,更是别具一格。为什么呢?因为在东城有一条街叫“灯市口大街”。从名字上您就能看出来,这地方是卖灯的街市。笔者小时候就住在这灯市口附近,常听大人们讲这条街的故事。

  灯市口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西口衔王府井大街,东口接东单北大街。往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这条街就摆满了卖灯的摊位。灯的花色众多,格调各异,工巧形美。彩灯上描绘了各种图案,或舞姿翩翩,或鸟飞花放,或龙腾鱼跃。就品种而言也很多,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一应俱全。白天各色的灯笼随风飘动,晚上则是灯火一片。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人们在那里观灯、买灯。小孩们高兴得不得了,买了灯点亮之后,拎着它在人群中穿行玩耍,可谓一大美景。
  闹花灯,还伴随着猜灯谜活动。灯谜,就是将各种谜语写在花灯上。人们在观灯的时候,看谜语,猜谜语。谜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们在猜谜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正月十五,是个颇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活动贯穿其中:从自然景来说,是月圆,一轮圆月悬挂空中,人们可赏月;从人的活动来说,有吃元宵、闹花灯、猜谜语、舞龙、踩高跷等等。这些可触可摸的活动,将这个节日搞得热热闹闹。虽然现在已步入现代化的生活,但传统节日的民俗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一些老北京人说起这个话题,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给孩子们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此情何以如此之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