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志愿者协会 > 《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内部读物)连载(十九)

《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内部读物)连载(十九)

2015年01月12日 20:17:55 访问量:255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断完善自己

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习近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这种完善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得细致、全面,要求我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地修德、修身,并提出了8个“学会”。这8个学会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真的都“学会”了,那真是积小德累计我们人生中的“大德”,那该是多么伟大而值得骄傲和庆贺的事情啊!

一、人贵有自知之明

生活在今天的人,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的质量却有滑坡之忧,加之社会、人际间竞争的加剧,经常面对各种压力,往往陷于焦虑、浮躁甚至空虚的精神苦闷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人生修养,保持精神健康就愈加重要。所以,对当代人来说,更需经常调理自己,以便把握好自己,把握住自己的价值尺度。

很早的时候,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光明之神阿波罗就把“人啊,认识你自己吧!”这条箴言镌刻在自己神庙的门楣上,认为此箴言包含了他对人类的全部教导。

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外也多述及。如秦代改革家吕不韦说:“欲信人,必先自信,欲知人,必先自知。”法国著名思想家蒙田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就是自己彻底了解自己。”

从哲人们的论述看,自知,在人生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否自知,对人生的成败关系重大。

从认识论看,自知就是实事是地辩证剖析和认识自己。既知自己所长,也知自己所短;既知自己所强,也知自己所弱,以便扬长避短、趋强避弱,取得人生的成功。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把自我认识称为人的“第二次诞生”,即继肉体诞生之后精神的自我诞生。事实说明的确如此。

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的伟大成就,和他善于诱导、说服人,打动人关系密切。正因为如此,他的意见才很容易被人重视与采纳。然而人所共知,他既非雄辩家,也非演说家。对此,他很有自知之明,曾这样自我评价说:“我演说的技巧真是糟透了。我不会说些漂亮又能打动人的活。我所能做的,只是勉强表达我的意思罢了。”

那么,富兰克林能“打动人、说服人”的魅力从何而来,秘密是什么呢?

原来,正是由于他知道自己“只是勉强表达我的意思罢了”,所以在和别人谈话时,从来都以十分谦逊的口吻来表达意,而不说一句易于引起别人反感或武断的话,他总是相当尊重别人的意见,既使对方说得不当,也总是用十分温和的口吻间接指出来,发觉自己说了错话,也立即坦白承认。

富兰克林由于深知自己缺乏能言善辩的口才,于是运用自己“态度上的柔术”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从而成为虽不与人唇枪舌剑,但却超过唇枪舌剑的效果的事实上的“雄辩家”、 “演说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名将、美国威尔逊总统所器重的豪斯将军,也是一位靠自知之明取得人生成功的人。

豪斯天生一副五短身材和令人气短的缓性格。他深知,靠这种貌和性格想军职要务比登天还难。结果呢,他不但成为军界要人,而且成为威尔逊总统的密友,手下的第一要人,军事方面的首席顾问。威尔逊很多事情常常要向他请教,甚至依赖于他。

那么,豪斯是怎么成功的呢?

由于深知自己的短处,他就从社交方面去开通成功之路,努力学习社交诀窍,结交自上层至下层的各方面朋友,并将社交、结友当成家常便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自的努力,加上朋友的相助,终于使先天缺乏军界大员气质的他成为军界大员。

事实证明,缺乏自知之明是失败之路。我国三国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袁绍拥兵近百万,而曹操只有不足20万人马。但是,由于袁绍缺乏自知之明,只看到并自恃兵多势众,而不谙“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既看不到对方的士气之足、谋略之深,更看不到自己军中严重不和,轻敌情绪蔓延,士气涣散,结果一败涂地。

蜀国的马谡以为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就可做带兵打仗的大将,对自己并没有经过实战,不具备担当指挥重任缺乏自知之明,结果失守,使主帅诸葛亮也蒙受了耻辱。

事实证明,人生中真正做到自知之明并非易事。马谡甘愿以人头担保守街亭,李世民戎马一生却未识尽弓箭的奥秘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自知之明呢?根据前人的认识和人们的实践,做到自知之明可从四个方面手:

一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自我认识。通过与周围的人,特别是与圣贤、模范、优秀人物的比较,认清自己在这些参照体系中所处的水平和位置,并以他们为人生之镜,来正自己的“衣冠”。

二是在和别人交往中自我认识。在社会交往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评价,都是对自我认识有价值的“素材”。

三是在工作中自我认识。有人长于文字而不善辞令,有人精于计算而不善管理……每个人的潜能各不相同,需要通过工作的验证来认识自己,以便更好地自我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

四是严于剖析自己。我们如果难以做到孔老夫子说的“日三省吾身”,那么,哪怕日一省吾身或周一省吾身也好,以便及时发觉、纠正自己的缺点。

愿我们每个特别是青年朋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自我完善,首先能从自知之明做起,  并从人生中的“第二次诞生”——清醒的自我识开始。

二、自尊立自

人类有许多高尚品质,不少人认为最高尚的当属自尊。

自尊,就是人们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伦理史上道德心理素质的精华,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人类文化和伦理道德的认可和追求,中外对此都有不少见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英国诗人丁尼生说:“自尊、自知、自制,只有这三者才能把生活引向最尊贵的王国。”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清代散文家魏禧说:“人与禽兽异者,只是知羞耻。知羞耻,虽盗贼倡优,皆可教化归正。”

从哲人们的论述看,自尊心是人生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修养和行为动机。它不仅激励人们维护自应有的尊严,克服困难和自身的缺点,而且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自立,是一个人应有的独立的思维、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生有所为和事业成功的根基。

人生的理想要靠自己去树立,人生的目标要靠自己去奋斗,人生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人生美丽的画图要靠自己去描绘。《国际歌》中不是也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先哲们对人生的自立见解颇多。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康有为说:“人不自立,唯有无耻而已。”清代政治家曾国藩说:“为圣贤者,各有自强自立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一则英国谚语说:“取暖莫靠别人的火,要自己动手砍柴自己起火。”

那么,自尊和自立间是什么关系呢?自尊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尊的主要体现和结果。不自尊的人必不能自立,有自立能力而不自立的人,一定不会自尊。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给那些没有自尊而只会阿谀奉承的奴才们画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徒,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那些没有人格尊严、奴颜卑膝、趋炎附势、唯唯诺诺的小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这样的人,怎么会自立呢?在我们下边介绍的这些自尊自立者面前,他们只不过像吸附在腐臭上的蚊蝇罢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自立立人歌》中写道: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业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马克·吐温就是一位极为自尊,所以能顽强自立的“好汉”。

1929年,马克·吐温曾在制造业、印刷业等方面大量投资,结果损失了十几万元。后来继续投资,财产损失殆尽,只剩下了厨房的烟囱。

他的朋友、美孚公司经理罗杰斯提出代他还债.被他直爽地谢绝了。更有许多敬佩他的人自动为他筹款,支票雪片般地从全国各地寄来,均被他一一原封退回。他不愿依靠别人的力量来还债。

马克·吐温一向最轻视讲演,但为了还债,他到世界各地旅行讲演,并忍受思乡病的煎熬和一切烦闷,终于在1935年,即用了6年时间还清了一切债务。

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的第一流人物”、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是一位极重自尊自立的人杰。

范仲淹自幼丧父,学习十分刻苦。10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读书,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煮成一锅粥,冷凝后用刀划成几块,再切几块咸菜,早晚各取一块充饥,每天读书到深夜,整整过了3年这种苦日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后来,他到应天府求学。留守的儿子见他每天只吃点粥,不以为苦,仍日夜苦读,就告诉了他父亲。留守很受感动,特给范仲淹供应官家食物,但他碰都不碰,以致食物都发霉了。留守的儿子责怪他:“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送你食物,你却一口不吃,是何道理?”范淹说:“令尊的厚意我深深感激,但我久已习惯吃粥,如今突然享受精美的食物,将来怎么过吃粥的苦日子呢?”他在应天府学习了5年,“未尝解衣就枕”,获得了真才实学,培养了坚强性格,26岁考了进士。

自尊和自立,是人们通过对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学习,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逐步树立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自尊的人,必然重信义,讲友情,求进取;不做金钱、情欲和享乐的奴隶;不轻人,不自傲,不自轻,不自贱。因为他们知道,自傲、自贱会丧失自己的人格;轻人会蔑视他人的人格,陷于金钱、情欲和享乐之中,人的自尊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万不可将自傲、轻人看成是自尊,也万不可将自尊发展为唯我独尊,如果那样,我们的自尊也只能是“孤芳自赏”了。

自立的人,像一棵挺拔于大地的树,而不是白居易描写的攀树生长的藤条:“偶依一棵树,遂抽白尺条;把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如果是这样,人生就不会有脊梁骨,如果有也只能是软的,经受不住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社会日益进步,人们更需自尊自立的当今,仍不乏对自尊和自立短视之士。如有些青年认为,因家庭无能,所以自己找不到好的工作;父母无能,没有给自己安排大的住房,备足结婚的用品和嫁妆;还有的认为人生要成功,必须有靠山。这些朋友应当知道:当你步人生走向社会时,既使父母会帮你一时,也不能帮你一生;既使朋友愿帮你一事,也不会帮你一世。靠神神跑,靠庙庙倒,靠谁都莫如靠自己好。

马克·吐温退回全美国自愿帮他还债而寄来的雪片般的支票,靠自己到世界各地演讲挣的钱,终于用了6年时间还清债务;曾宪梓不接受父亲的遗产,从学做领带开始闯天下,终于成就金利来集团的大业;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也没找老子选择什么“好的工作”,牺牲在朝鲜战场;周恩来、刘少奇成为国家领导人后,他们的不少直系亲属仍在乡下务农。国内外不少有亿万家财的有识之士,决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只是传给他(她)们人生自立的本领。有志气的青年,决不愿在成人后仍躺在父母怀中而不去独闯天下。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得好:“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

愿每位朋友在人生的路上,向那些拥有充分的自尊,坚定地崇尚自立并做出光辉榜样的先贤们和杰出的人物们,如范仲淹、马克·吐温、曾宪梓、毛岸英、张海迪等学习,并牢记他们成功、成才的奥秘——人生的命运藏在自己的胸中,开启人生幸运之门的钥匙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最美的画图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描绘。

尊敬的朋友,在自尊自立的人生路上,你若是已经启航,就去尽量地发挥自己吧!去勇敢地闯人生的路,驶过前人已到达的终点,开辟还没有人走过的新航线吧!

自我挑战

人生需要不断地自我挑战,因为人有许多不良习惯:

8小时睡眠从生理上讲已足矣,可睡过了时限,直伸懒腰还不想起床;俗话讲,珍馐佳肴不可多用,可吃了上顿还想下顿;想有所为,决心下了一次又一次,计划订了一回又一回,可只听雷声,不见雨落;“八荣八耻、文明礼貌”天天宣传,可“国骂”声仍不绝于耳……人,不自我挑战行吗?

人生需要不断地自我挑战,因为人有许多错误、缺点:

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可有些人既不爱护“生命”,也不珍惜“金钱”,时间被他们大块大块地扔掉、糟。谁都知道“谦受益、满招损”,可有的人,有了一点成绩,眼睛就错位到了脑门上,向上翘的尾巴也长了出来。俗话讲:“梅花自苦寒来”,可有的人稍遇困难、挫折,就怨天忧人,萎糜不振……人,不自我挑战行吗?

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自我挑战,就是下决心与自己的“懒”、“馋”、“贪”、“骄”等坏习惯挑战;就是自我激励,向艰难困苦挑战;就是向自己的错误、弱点挑战。

正是因为敢于自我挑战,才有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司马光的警枕,以激励自己刻苦攻读,并终于成就人生大业。

正是因为勇于自我挑战,苏武才能“留胡节不辱”,文天祥才能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范仲淹才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因为善于自我挑战,张海迪才能在轮椅上自学并掌握了4门外语,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外语资料,做出了许多健康人也没有做出的成绩;曾宪梓才能舍弃遗产而甘于自己天下,10年时间从学做领带开始,依靠艰苦奋斗而成为闻名世界的“领带大王”。

朋友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自胜”者,把“自我挑战”的人生进行吹奏得美妙而嘹亮吧!

自我超越

卓别林说:“要记住,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人生的确是这样。

人生的自我超越,可以使失明的人成为伟大的作家,这在许多眼睛明亮的人也难以做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和海伦·凯勒都做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全身瘫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世界文学巨著的。凯勒是在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情况下著书立说的。

人生的自我超越,使失聪的人成为最伟大的音乐家。代表贝多芬毕生最高成就的《第九交响曲》,就是他在双耳什么声音也听不到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人生的自我超越,使四肢不全的人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丹普赛就是在只有一只右脚和左臂残缺的情况下,在离球门63码外,用左腿的假足踢进了致胜的并轰动全美国的一个球的。

人生的自我超越,使严重口吃的人成为著名的雄辩家。德摩斯特尼就是这样一个人。

少年时代的德摩斯特尼身体虚弱、严重口吃。当时古希腊非常崇尚雄辩术,使德摩斯特尼从小就立志当个雄辩家。为了使声音变得坚强有力,他站在海岸上,口衔石头大声叫喊。为增大肺活量,他一边跑步登山,一边演说。他在镜子面前摆上姿势,练习背诵希腊悲剧。后来,他干脆将自己关在地下室,剃成“阴阳头”,除了吃饭和睡眠外,所有时间都用来钻研雄辩术。他将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抄了8遍。28岁时,他从地下室出来,参加雅典的辩论大会,结果一举成名。此后他被尊为雄辩之父,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我们倡导人生的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精神万能论者”,像 “大跃进”年代那些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而是如一位哲人所说:“大自然既然在人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强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争,使弱者不亚于强者。”我们希望人生的路上,一些生理上的正常人应不亚于那些生理上的弱者。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那么,何愁人生无作为!何愁“四化”大业不成!何愁祖国不昌盛!

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是人生的立足点,人生中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成功。不脚踏实地的人不仅不能成功,甚至会导演出生的悲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夫有块土地,日子过得很不错。但他听说要是有块土地底下埋着钻石的话,就可富得流油,于是他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遍了遥远的异国他乡,也未能发现有钻石的土地,最后他囊空如洗,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

无独有偶,那个买下这农夫土地的人,终日辛勤地劳作,在劳动中无意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晶光闪闪。他拾起来仔细察看,发现是一块钻石。就这样,在农夫掉的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最大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它说明,财富不是属于那些到处奔走去刻意找寻它的人,而是属于那些脚踏实地去挖掘的人。尽管希望之花可能五颜六色,但是必须根植于现实的土地。与其憧憬那天国的彩云,不如架设脚下的桥梁和梯子。

脚踏实地,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是人生自我调理、自我完善的立足点。

人类就是靠脚踏实地的劳动,才从类人猿站立起来,进化到人。踏实地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科学家们就是靠成功率只有几千分之几、几万分之几的脚踏实地的科学实验,才获得了造福于人类的丰硕科技成果,使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

农民们就是靠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才浇灌出五谷丰登的金灿灿的果实。

工人们就是靠在马哒声中,一刀一刀地车,一圈一圈地钻,一锤一锤地敲,才换取来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

看一看那些人生有为者、杰出者,我们身边的成功者,他们所有的成就、成果、成功、成长,哪一个不是在脚踏实地中赢得的?居里夫人说得好,“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它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完密,我也是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如此做,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做的原因,正如蚕不得不作茧。”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因急于往各处发信,动员全体员工一起干。一位年轻职员认为这事情有辱身份,对经理抗辩说:“我到公司来,不是做信封工作的!”自然,这位职员被请出公司另谋高就。他跑了许多地方,换了多次工作,最后鼓起勇气又回到福特公司,对经理说:“我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情,经历得愈多,愈觉得我那天的行为错了,因此,我仍想回这里工作。”

公司原谅并接纳了他,使他明白了人生要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后来,他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成了一个有名的大富翁。

上面的故事说明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壮志凌云,必须脚踏实地。不屑于平凡小事的人,他的理想无论多么宏伟,也只能是个五彩斑斓的肥皂泡而已。

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朋友们理想,往往像鹰和军舰鸟的翅膀——翼展很长,想飞得很高。然而,不脚踏实地地锻炼,理想翅膀羽翼不丰满、不强劲,到了半空中也只能折断。若想使理想翅膀丰满和强劲,只能是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

希望每位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路不要忘记:人生既要有敢上九天揽月的凌云壮志,也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态度。苦干实是孕育理想之花的雨露,空话和好高鹜远是扼杀理想的屠刀;风帆不挂到桅杆上是块无用的布,理想不付诸于行动是虚无飘的雾;一百句空话抵不上一个行动。

因为我们人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有能动思维能力,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应当像我们中国人创造的“人”字一样,永远向上,双脚踏地。

锲而不舍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铁杵磨针”等美丽动人的故事。人们颂扬、崇尚故事中主人公那种挖山不止、奋斗不息的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砥励着中华民族同大自然抗争,去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和挫折。

对人生锲而不舍的作为和精神,自古以来中外多有论述。

我国豪放派诗人的先驱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黑格尔说:“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波斯诗人萨迪说:“事业常成于坚忍而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缓步不断前进的骆驼的后边。”我国战国时的思想家子说得更为深刻和富有哲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子这段精彩的话的大意是:不想一步步地行走,就达不到千里之遥;小水流不汇积起来,就不会成为江海。既使是骏马的飞跃,一步也不能顶作10步;劣马行完10里的路程,在于坚持不懈。利刀雕木中途而废,腐朽的木依旧如故;持之以恒,坚硬无比的宝石可雕出精美的作品。所以,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达不到伟大的目标;游手好闲者,也就不会有所作为。”

锲而不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奥秘。世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杰出的法国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斯德的一生是为人类健康和微生物的研究锲不舍的一生。

1865年,欧洲蔓延着一种可怕的蚕病,活生生的蚕死去,许多以养蚕为生的农民面临着破产。他们联名写信向巴黎师范大学任教的路易斯·巴斯德教授求教。

教授马上去实地调查,顾不上吃饭和睡觉,连多天通宵达旦工作.对病蚕和病蚕吃过的桑叶进行仔细观察,终于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导致蚕死亡的椭圆形的活的微粒,巴斯德给它起名叫“病菌”。他立即告诉农民,将病蚕和被它们吃过的桑叶统统烧掉。一场震惊欧洲的蚕病终于被控制住了。为了防止蚕病的传染,巴斯德带回病蚕在巴黎试验室继续研究达2年之久,终于找到了防治办法。

1880年,法国农村的鸡因鸡霍乱流行成批死亡,巴斯德又开始了传染病的免疫法究。起先,他将病菌培养物注射到鸡身上,鸡当天就死去。他没有灰心,后来,又将菌液放置几星期,然后再注射,鸡没有死。他反复大量地试验,终于制成鸡霍乱疫苗。之后,他又用同样方法来制造羊的灰疽病疫苗,并在长时多次的试验后终于获得成功。

掌握了制造疫苗的方法,巴斯德转而开始了对人类疾病的病菌研究,他组织学生和助手们进行了广泛试验,制成了伤寒、霍乱、白喉、鼠疫等多种疫苗,控制了多种传染病,并发明了打防疫针的免疫方法。

巴斯德在坚持不懈的研究中,通过观察狂犬的病因,还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生物病原——病毒,于是研制出狂犬疫苗。现代一直使用的高温消毒法,也是他研究出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消毒法为“巴氏消毒法。”

锲而不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提到“铁杵磨针”,许多朋友会想到我国的“诗仙”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不太喜欢读书,上学时,不是玩水,就是张弓打鸟,经常迟到。放学时,又是一阵玩耍,成绩不好也不在乎。一天放学后,他正要去打鸟,忽然传来一阵铿锵声。寻声找去,见一位老婆婆正在山涧旁的石板上磨一铁棒,李白很纳闷地问:“老婆婆,你要做什么?”“把它磨成针!”老婆婆一边磨,一边认真地回答。“这么粗的铁杵能成针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坚持到底,铁杵是能成针的。”老婆婆一边磨,又一次认真地回答。

这一席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顽皮厌学的李白的心扉。自此以后,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他从此改掉了厌学恶习,珍惜时间,刻苦求知,持之以恒,终于成为唐代伟大的诗人。

锲而不舍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我国《汉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时,在巨鹿有位少年路温舒。他7岁起就开始放羊,虽然想念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只好每天放羊回家后,向识字的人学几个字。几年后,日积月累,也认识了不少字,读了一些书。

小温舒越学习求知欲越强。他想:“要是能一边放羊,一边读书,该多好啊!”可是,那时的书多是竹木简书,非常笨重,一篇文章抄好几。虽然也有少数用帛抄写的书,但是他连做的衣服都穿不上,哪有钱买帛抄书呢?

一天,小温舒放羊到池塘边,看到塘里又宽又长的蒲草,他心里一亮,将蒲草切成段用来抄书,不和木简一样吗?而且很轻便,这样可随时携带阅读了。

就干,他当天就割回一蒲草,切成木简一样的短片,从邻居家借来书,一片片地抄起来,又用绳编起来,蒲草书终于做成了。

从此,他每天晚上回家抄书,白天放羊诵读,抄完一本,读完一本,从《论语》、《孟子》到《春秋》、《战国策》等,他家里堆满了蒲草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路温舒利用放羊时博览群书,获取了大量知识,终于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西汉时著名的法律学家。

锲而不舍是事业有成的保证。中国博物学的无冕之王李时珍,靠锲而不舍的精神,历时27个春秋,写成一百几十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成为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医药学家。

李时珍22岁起开始行医后,发现所信奉的“本草”一类药书缺点很多:对药物解释混乱,分类不当,遗漏不少民间药方……自35岁起,他立志将旧本草加以修改、整理、补充,写出一部新的药物学的书。

李时珍清楚,重修本草异常艰难。他边行医、边研究、边收集资料。利用在太医院和荆王府供职的机会“博览书”,几年内他参看了800多种医书、方书、经书、史书等,写了上千万字札记。

虽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资料,但开始编写时,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最令他头痛的是对许多药物前人书上解释不清。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采访四方”,考察实物。从此,他的足迹遍及靳州一带山山水水,拜当地的农民、渔民、樵夫、猎户、药农为师,从民间收集了为数可观的单方、验方。为获取更多、更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他不畏艰辛地到祖国各地更广泛地调查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的调研考察中,他发现了失传多年的“麻沸散”等一批极有价值的药物。经过27个春秋的劳苦,到1578年《本草纲目》终于写成了。而此时的李时珍,已是61岁的老人了。

400多年来,《本草纲目》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先后被刻印了9次,被译成拉丁、法、德、英等多种文字,李时珍也成为备受世界人民崇敬的人。

在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中,世界的群星璀璨。这里,我们仅列举人们所熟悉的部分巨匠,看一看他们一生中是怎样奋斗和持之以恒的:

歌德写悲剧长诗《浮士德》,历时60年;

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历时30年;

法第尔著《昆虫记,历时30年;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历时27年;

达尔文著《物种起源》,历时22年;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历时19年;

玄奘去古印度学习、译佛经到回国,历时19年:

司马迁著《史记》,历时18年。

让我们记住罗曼·罗兰下面这句话:“前途并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而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七、忍让为上

某些年轻气盛的朋友认为,忍让是没本事,是太窝囊,是没骨气。事实正好相反。

忍耐,是创造希望的技术,是为达到某种抱负或的而做的一时退让,是艰难困苦的最佳治疗剂,是抵抗侮辱的最好盾牌,是一种正义,是英才的别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淮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我国一首古老的《六忍歌》说:“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

忍耐是创造希望的技术,这从勾践卧薪尝胆中得到了验证。亡国之君勾践在卧薪尝胆中忍耐了15年,最终实现了灭吴复国的希望。

忍耐是为了某种抱负而做的一时退让,《将相和》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春秋时,赵国的文臣蔺相如大智大勇,挫败了秦国欺凌赵国的企图,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重用,并位列战功卓著的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屡羞辱蔺如。但蔺出于国家安危考虑多次忍让避开。廉颇了解真情后深受感动,主动去蔺相如处负荆请罪。

忍耐是艰难困苦的最佳治疗剂,这在于人生总会有几起几落,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遇到困难和逆境时就忍耐静观,等待时机成熟后东山再起。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这样获得了成功。他说:“对于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我就听其自然。”

忍耐是抵抗侮辱的最好盾牌,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德国老工人因和别人争论被扔到河里。但他爬上岸后,对扔他到河里的那个人“只是笑一笑”,这被一位著名讲演家奉为人生座右铭。的确,假如你对别人进行了不公正的指责或不应有的侮辱时,对方用“只是笑一笑”回敬你,这时的你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恐怕心中只能充斥着愧疚之感。

忍耐是英才的别名。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时,刘邦的军事主帅韩信曾被称为“胯夫”。因为韩信年轻时同伴们都瞧不起他,一个恶作剧者甚至让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为避免事端,韩信照要求做了。做为一位英才,韩信后来成了统领三军的大元帅,封侯封王。而那个侮辱韩信的人,仍不过是个逞一时之能、希望别人钻他胯下的凡夫俗子罢了。

君子“能忍人所不能忍,亦能为人所不能为”,如有人说得那样,耐得几桩逆事,容得几个小人,忍得一时之气,过后颇觉心胃豁朗,眉目杨清。正如人嚼食橄榄,当时涩酸难忍,然而回味时满口清

忍耐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际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复杂,误会、摩擦和对立的意见在所难免,这就更需要有相互忍让的精神,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我们主张的忍耐和忍让,主要指人生修养这个范畴,不是无原则的一切都忍。对那些践踏祖国利益、危及民族尊严的丑恶行为,我们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并坚决与之斗争到底。

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好比对人生之树进行经常的剪枝、灭虫、防病,以保持树的健康和常青一样,是人生进行自我调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儿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法场上的一个江洋大盗在临刑前请求吃娘最后一口奶。当行刑官同意后,娘解开了衣襟,他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奶头,并无比悔恨地哭喊道:“如果我儿时你严加管教,而不是一味放纵,我何至于走到今天这步田地……”这个盗贼,儿时就开始小偷小摸,偷回去的东西交给娘,非但未受责怪、被阻止,反而受到娘的纵容和夸奖,于是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日后的江洋大盗。

这个故事说明,小时偷针,可发展到大时偷金;“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躯”;蚁蝼之穴,可溃千里长堤。人生的大错乃至自我断送,往往是由微小的错误开始,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

自古以来,人们用各种生动的语言和比喻来说明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汉代思想家刘安说:“事之成败,必由小生。”经学家刘向说:“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政治家恒宽说:“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意思是衣服有了小洞不补,洞会越来越大,屋漏了不补修,漏水就会越来越多。北朝诗人、文学家刘昼说:“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池突,致千室。意思是,小小蚯蚓可穿透堤防造成一县水灾;烟囱中窜出一点火星可烧毁千万间房屋。唐代大诗人李白说:“洪焰烁山,发自纤烟;星波荡日,起于微涓。”意思是,大火烧遍山野,是由纤纤细烟引发;大水淹没红日,是由涓涓细流引起。

“良医医其未发”,皆因“小病不治大病难医”。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蔡桓公的病还仅在皮肤,第二次诊断发展到肌肉中,第三次诊断发展到肠胃里。可是,蔡桓公对扁鹊的诊断置若罔闻,讳疾忌医。等到他的病发展到骨髓,想找扁鹊医治,可为时已晚.终于死去。

不仅一个人因讳疾忌医可断送生命,一个党、一个国家,也会由“小毛病”、“小问题”一点点积累、发展,到走向变质、垮台。

纵观历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由于认识到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均“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

春秋时,齐桓公一次半夜食用佳肴很香很饱,睡到第二天还不想起床。这使他警觉起来,从此再不吃夜宵,并说:“后必有贪吃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一个美女,宠幸玩乐,三天未上朝。但他很快认识到这样的危害,于是疏远了她,并说:“后必有因贪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左濒江、右临湖的章华台,放眼湖山秀色,顿觉心旷神怡。但他醒悟到成霸业者不能贪恋美景,以后再也不登章华台,并说:’“后必有因登台贪玩而亡国的。”

对上述三位君王来讲,享美味、好美色、赏美景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情。但他们却能意识到这些小的过失如不及时改掉,发展下去危害将会越来越大,甚至因此而亡国。由于他们都注意防微杜渐,专注于国事,使国家兴旺发达,三位君王都名列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但还不完善的今天各种思想都异常活跃,先进和腐朽没落的事物共存。一些青少年朋友刚踏上充满理想、五彩缤纷的人生旅程,对复杂的社会认识尚浅,抵御不良和腐朽思想浸染的能力较。少数涉世不深的青年,就是由于“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而一步步走上了本文开头那个江洋大盗的人生之路的。结果,当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已是船到江心补漏迟。所以那江洋大盗,也只能以咬下娘的奶头的举动,来警示后人。

因此,愿有志于祖国“四化”大业的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在树立爱国和崇高的人生目标之后,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在人生路上,千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为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也不要以为小的好事可以不做)。对于身上的小毛病、小错误,应当把它当做一颗蛇蛋,与其让它孵出以后害人,莫如趁它还在壳里的时候就将其杀死。

九、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我国清代学者张湖有一句名言:“律已宜带秋风,处世宜带春风。”就是说,对自己的不足要像秋风横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处世交友、待人,则应像春风般温暖宜人。

张湖将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联在一起论述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自觉克制自己、严格、约束自己的人,才能宽厚地对待他人。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隋朝学者王通所说:”君子不择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知。”

严于律己,是人生强化自我修养,攀登思想道德高峰的必由之径,所以是许多先贤、伟人不懈的人生追求。

严于律己的核心是“严”字,就是要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细微末节上都严格求自己,许多人认为这很难做到,周恩来却做到了。

西花厅,位于中南海西北角,是前清遗留下来的老房子。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需要,周恩来夫妇就住在这里。

西花厅年久失修,处于油漆脱落、水管陈旧、雨后潮湿的状况中。后勤部门很担心,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总理和大姐这样住下去了,于是早就拟好了修缮计划,但每次都被周恩来驳回,只好搁了下来。

一次,行政处趁周恩来出国访问的时机,偷偷地将西花厅简单地维修了一下。周恩来回国看到后,立即严肃批评了这种做法。之后,又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做了检查,反省自己未把好关,并替有关人员承担了全部责任。

西花厅年久失修的地方太多了,其中一个水池不能蓄水,园中的花工很勤快,翻了里边的土,种上菜,还在草地边、墙角边种了豆角、玉米等,想让总理尝尝鲜。

一次吃饭时,周恩来发现了新摘的豆角,立即问卫士:“给钱了没有?”卫士听了很纳闷,自己的地,自己人种的,往哪儿给钱?于是说:“没给钱,都是自己人。”

周恩来摇摇头说:“这样不对。用公家地、浇公家土长的东西,就该按斤两付钱。这样,按规定算算多少钱,一部分给机关,一部分给花工。”卫士只好照办了。

看看当今那些利用职权,到处伸手好住房、大住房,甚至占多套住房的人;看看那些偷机钻营,拼命从公家捞取好处的人,在周恩来这一丝不苟、严于律己的高风亮节面前,显得多么卑劣、多么渺小啊!

宽以待人,同严于律已一样,标志着人生的自我修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它是亲善之举,交友之桥,有助于人际关系和和谐与完善。

生活中,当我们听到“某某人肚量很大”,立即对这位“某某”产生了好感和敬意。因为肚量大的人,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对自己是“人家帮我,永世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对别人则待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宽以待人的人,也是严于律已的人,周恩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1957年春天,周恩来陪外宾在杭州西湖的“楼外楼”吃饭。当负责接待的姜师傅端上一道“双脆梅”后,周恩来先站起来给在座的外宾和陈毅等陪同人员各夹一块,然后,自己夹一块咀嚼起来。突然,他嘴里“咔嚓”一声响,大家停下筷子惊讶地问:“怎么啦?”只见他神情安祥,把嘴里一口菜吐在盘子里并若无其事地说:“没事,一粒小沙子。”然后将盘递给姜师傅。姜师傅发现里面有一颗扇形的硬块,赶紧用手帕包起来。

周恩来走后,姜师傅把包的东西交给领导。当天下午,公安处来找姜师傅,说经检验,这是半颗金属镶牙碎片。在那个年代,此事非同可,姜师傅怀着负疚感承担了此事的责任,并请求处分。

当周恩来离开杭州上飞机时,秘书将此事由省公安厅写的情况报告交给周恩来。恩来思索了一会,突然摸了摸牙齿,发现一颗镶牙缺了一块,立即感觉公安部门冤枉了姜师傅,于是马上让秘书从飞机上发电报给省公安厅说明情况。回京后,他又让秘书发了第二封电报,向姜师傅表示歉意。

当公安局长代表周恩来到“楼外楼”向姜师傅道歉时,正等待处分的姜师傅顿时由忐忑不安转为激动、感慨,他没想到总理日理万机,还为一普通服务员悬念、着急并一再来电派慰问……,从此后,姜师傅成了周恩来的座上客。

正是由于周总理这样宽容厚道,所以有极高的威望和感力,给人们以温暖、以动力,使人感化和醒悟,甚至使人们对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俗话说,让阔天空。宽以待人,还能化解人与人之司的矛盾冲突,甚至化干戈为玉帛。清代六尺巷的故事,就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毗邻而居。张家打算扩大府弟,便在邻居身上打主意,要居让出3尺地面,以便修院墙。邻居叶府亦非寻常百姓,根不买帐。张家见叶府寸土不让,便撺掇张老夫人修书一封送京中,要张英出面干预。

张英见信后,对家人的行为十分不满,深为忧虑,立即赋一首劝导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张老夫人见了张英的诗,觉得很有道理,便命家丁退后3尺筑墙。叶家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主动把院墙退后3尺。这,张、叶两家的院墙间就形成了6尺宽的巷道,成为有名的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夸奖老夫人的宽厚与长者风。此事真可谓是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6尺巷。

与宽以待人背道而驰的是苛求于人。苛求于人者,不仅是“行不通”,还如庄子·庚桑楚》中所说:“不能容人、苛求于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意思是,不能容人的人就没有亲人和朋友,无亲无友的人必然弃绝于世。也如唐代王梵志诗云:“有势不须倚,欺他必有危。但看木里火,出则自烧伊。”以势欺人者,必然如自己点火烧自身一样自食恶果。这是每个人都不愿经历和看到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先贤们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人生求索中已做出了光辉榜样。让我们记住一位哲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不管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

十、珍惜时间

(一)时间就是生命

古往今来,对于时间就是生命,人们以各种语言,或诠释,或感叹,或警世、警人和自警。

鲁迅和郭沫若先生都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我国文化名人梁实秋在《时间即生命》一文中说:“墙上的日历,每天都撕下一张,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说:“你爱惜你的生命吗?假如是这样,你就不可浪费时间,因为时间就是塑造生命的材料。”

说时间就是生命还在于,生命只能在时间中诞生、在时间中生长、在时间中维系并必须以时间来度量,有时间才有生命。

所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说:“我愿以我拥有的一切来换取一刻时间。”鲁迅先生说:“节省时间,也就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生活中人们也常说,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你看,那天真烂漫、充满稚气的顽童,他的生命如同火柴盒中的火柴一根根地点燃、减少,很快成了弯腰驼背、满头银丝的老翁。当火柴盒中最后一根火柴燃尽时,盒子空了,生命终结了。

你看,那天生丽质、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西施、貂婵、杨贵妃和王昭君,在梳妆打扮、描龙画凤的年年月月、分分秒秒的流逝中,很快花落枝枯变为满脸皱纹的老妪。

你看,那“一代天骄”大可汗成吉思汗,那赫赫巍巍的盖世雄才恺撒大帝在时间这“生命材料”的耗费中,他们的躯体也早已化为尘土。

可以这样说,时间亦是最苛刻的“税官”,最残酷的暴君,不断向人们征收人生的“税项”。当我们步向老年的时候,就抽征我们的健康、体能、容貌、直至生命终结。

时间,对于宇宙万物,从那使世界充满活力的鸟兽鱼虫,把大自然打扮得姹紫嫣红的鲜花、绿草和树木,到那似乎“永生”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同样也不放过。它们也都在“生命材料”的逐步耗尽中,直至走向这一轮的死亡。

所以,朋友,你若珍惜生命,就请珍惜时间;你若爱护生命,就请爱护时间吧!

人一生时间的分配与使用

在有限的人生中,由于人的生理、学习、劳动、工作、休息等多方面的需要,生命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许多份。

据一个国家调查,假定一个人寿命为72年,则一生中他学习读书占3年,工作占14年,睡觉占20年,吃饭占6年,生病占3年,体育、看戏、看电影占8年,旅行占5年,打扮占5年,饶舌占4年,等人占3年,打电话占1年。

由此可见,人一生的时间中,睡觉占30%左右,休息、吃饭、娱乐等及孩童时代、退休后等约占50%左右,而学习、工作时间仅占20%左右,真是少得可怜。

但这种计算对另外两类人是不适用的:

一类是志于有为人生的勤奋者,杰出者。他们的学习、工作时间一般大大超过常人20%的比例,来源呢?只能是大大地“剥夺”了自己那些应享有的休息、娱乐,乃至吃饭甚至睡觉的时间。

另一类是游戏人生的懒人、庸人和碌碌无为者,他们不仅“花光”了50%的生命价值用于娱乐、饶舌、打扮等,还“支取”占用了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用于堵这些方面的“窟窿”。

他们荒废了时间,于是,时间也就“荒废”了他们。

已确立了远大人生目标的朋友,你准备怎样去分配、使用生命中所给予你的时间,使它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

时间的常数与变数、微分与积分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在其小说《查第格》中有一则有趣且富有哲理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读了这则18世纪的谜语,聪明的朋友立即会想到,这是那宇宙赋于人类及万物的一分一秒逝去的时间啊!是那可供入生分配及使用的既是常数又是变数的时间啊!

说时间是个常数,你看,每个人都享有最平等的一份,每年都是365天,每天都是24小时,每小时都是60分,每分都是60秒,想多得,得不到,想少要,不可能。

说时间是个变数,你看,那游戏人生的懒人,厌世者,糊里糊涂、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时间对他们显得是那样的长,过得是那样的慢,价值是那样的低,他们总是盲目地做着时间的积分。而在那些热爱人生、珍惜时间的勤奋者看来,时间显得又是那样的短暂,过得是那样地匆匆,那样地叫人惋惜和无奈。正如本篇介绍的惜时如命的歌德、魏达志等人一样,如同一个正在认真做时间微分的数学家,吝啬到恨不能把时间分割得小而又小,并让这尽可能小的每块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

朋友,在时间的数学王国,你把它看成是常数还是变数呢?对时间你是在做微分还是在做积分呢?

“三上”、“三余”与人生作为

人们钦佩那些有作为的伟大作家:创作了长篇诗剧《浮士德》的德国著名作家和艺术家歌德;写出大批诗歌和散文的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

但是,标志他们“伟大”和“作为”的宏篇巨著,许多是他们在拥有和别人同等分的时光中,靠“三上”、“三余”的精神“挤”出来的,“凑”出来的。

三国时代,魏国大司马董遇很有才学,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要惜时,充分利用“三余”即“冬者岁之余,日者夜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有人敬佩欧阳修的才学,请教他的学问来自何处,他答道:来臼“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董遇的“三余”,欧阳修的“三上”,大都是指稍纵即逝、很不为人注意的零星时间,业余时间。但是,正由于作家们紧紧抓住了它们,凑零为“整”,从而确保了得以创作的“大块”时间。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时,基本拒绝会客、回信,惜时如命.到了“不近人情”的吝啬程度,以确保创作时间。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为增加读书、写作时间,睡觉时“以圆木为警枕”,睡不大功夫,身动枕转即醒。欧阳修的“三上”,更为他成功的原因提供了佐证。

看来,时间在这些人眼中,并非是不可改变的“常数”,而是像海绵中的水一样,只要去挤,总是有的。这些勤奋者总是将时间做“微分”,并把“微分”后的每一小块时间,看得比黄金还贵重,使它们的价值超过了黄金。

朋友,只要你也具有“三上”、“三余”的时间观念、人生精神,你并非不可能也成为歌德、欧阳修、司马光式的人物。

你只要每天在电视面前少坐20分钟,或少娱乐20分钟,或早起20分钟用以自学,那么,就能读6000字,l周读4.2万字,1个月读16.8万字.1年就可读200万字。假定每本书10万字,那么1年就可以读20本书了,一生中就可读上千本书了。

你若想写点儿什么东西,那么,每天只要挤出十几分钟,写1页普通稿纸,就是252个字,坚持下去,1个月是7560个字,1年就是9万多字,就汇成一本不厚,但也不算薄的著作了。

朋友,如果你也想人生有所作为,对上述建议,你不妨试一试:坚持“三上”、“三余”的时间观念,每天抽20分钟读,或抽十几分钟写,一年下来看看会有什么收效?几年之后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改变了他一生的一句话

1913年,在一个温和的春夜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时候,耶鲁大学会场里人头攒动,但鸦雀无声,静静地听一位年已花甲的名人——威廉·奥斯勒爵士的讲演。

这位老者的一生成绩显赫:他是那一代最有名的医学家,曾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客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学医的人们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王封为爵士,在4所大学当过教授,并写过很有价值的专著。

那么,他人生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要回朔到42年前。

1871年春季,英国蒙特瑞综合医学院的一个学生正在忧虑。因为他不珍惜时间,不努力学习,所以担心怎样通过期末考试?今后怎么做?怎样生活?探索中,他找来了汤玛士·卡莱的一本书,并注意到书中对他一生最有意义的一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这个学生,就是年青的奥斯勒。

奥斯勒在讲演中,总结他人生成功的秘诀时说,就是这句“一定要做今天手边清楚的事”,改变了他的一生。是这句话,促使他从此在学习中、毕业后的工作中,每天做并做好每件“手边清楚的事”,使他一生中都生活在每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不再好高骛远,不再浪费时间。

奥斯勒博士的总结,真是浅显而又深奥,朴实而又真诚。相信那些确实视时间为生命的朋友一定会有同感,相信那些还不懂得时间价值的朋友一定会有所警醒。

劝君惜取年青时

青春确是美好的。拥有“青春”的人,就像一轮能照亮整个大地的太阳刚刚升起,就像一团能燃烧整个世界的烈火刚刚生成,就像一条才发端的长河刚刚现出水头,就像一匹撒欢儿的新驹正奋鬃扬蹄。

青春是美好的,但青春在人生的长河中也只是一瞬间,因此每个人都应珍惜它,让它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青春的美好首先在于,这是一个为美好的人生打基础,睁大眼睛看人生,张大嘴巴问人生,全力以赴学习、了解人生知识和智慧的阶段。人生的知识,学问约有70%是在这个阶段获取的。

青春的美好还在于它的无畏、它的创造、它的魅力和它在生理和智能上的活力。古今中外不少人在年青时就边学习边成材了。并且人的创造力在五六岁的孩童期就开始表现出来。唐代王勃6岁就善文辞;骆宾王7岁赋《咏鹅》诗;刘晏8岁就当正字官;战国时的甘罗12岁做上卿;高士其1 4岁就能当翻译;史丰收16岁就创《速算法》。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许多独创性研究成果是在青年阶段取得的。据统计:化学家26岁~30岁,数学家30岁~34岁,外科医学30岁~39岁,天文学家及生理学家35岁~39岁,是出创造成果的最佳年龄。对于生产人员,29岁~39岁是人生创造的成熟阶段。一年最好是春天,一生最好是青年时代。

然而,正如陶渊明所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完整的人生尚且如梭、如梦,“如车窗外景象一闪而过”,“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如宇宙的间,稍纵即逝”,更何况那入生中一小段的青春,只是“瞬间”中的“瞬间”,“忽然”中的“忽然”。所以,难怪古人感叹道:“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并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莫等闲”,就要像欧阳修、司马光、董遇那样珍惜分分秒秒,像歌德那样惜时如命,像奥斯勒等许多杰出的人那样抓住最有把握的今天,“做手边清楚的事”

年青的朋友,惜取年就必须惜取时间,惜取时间就是惜取你的青,你的生命。相信你们一定会赞成这些话的。

我们最有把握的只有今天

清晨起床,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忙碌着漱洗、散步、进餐,然后去学校,去上班……并尽情享受、努力把握、愉快度过这美好的一天,因为它就在你的眼前,在你的手边,在你的脚下,是实实在在的“它”。

不少哲人说得好,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个未知数。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以享受的,有把握、可享受的生命只有今天。

叔本华说:“纵观我们的全部生命,我们所具有的唯有现在,除此无它。”;“曾经生存过的东西不再生存,其生存价值与那些从未生存过的东西同样微小。然而,任何生存着的东西,都不过是曾经生存过的东西在下一时刻的继起。因此,最不足道的现在,比最显赫的过去都具有现实性之优越。”

凡是认识到只有今天最有把握的人们总是努力在行动。

有人问世界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儿子:“你的父亲认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儿子回答:“在我父亲的眼中,没有所谓最伟大的成就,只有‘现在’做些什么,就是最重要的事了,不管是指挥一个乐队.或剥一只桔子。

像本篇中述及的歌德、魏达志、奥斯勒等这些嗜时如命,恨不能把每一天都“榨干、吃净”的人,都是把握每一个“今天”时光的典范。

我们之所以要努力把握住“今天”还在于,人生中要做的事实在太多太多,学习知识、工作任务、著书立说、锻炼身体、赡养老人、抚育后代……这些都要在每个“今天”中去行动、去完成,将每件事在它应该实现的那个“今天”有个交待,有个结果。否则,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朋友,在我撰写本篇的此刻,或你阅读这本书的另一个“此刻”,你、我都站在两个永恒的交汇处:那已亘古流转了的广大过去,和延伸到无以穷尽的未来。无限的过去都以“今天”为归宿,无穷的未来皆以“今天”为渊源。在古罗马神话中,门神雅努斯的头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面明察过去,一面展望未来,唯独忽视最有意义的现在。结果,雅努斯未能庇护一度繁荣昌盛的罗马帝国,留下的只是断壁残垣。

愿所有热爱人生、珍惜时间的朋友不要重犯雅努斯的错误并记住这样的话:愚人追寻人生于远方,智者却将它种植在脚下。时间之河以规则而无一悔恨的水向前奔流,尽管我们可能情愿付出一切,请求水流的停止,但期望与努力终归无效。惟有时间的河水流过我们今天生命的磨轮时,才能为我们所用。

所以朋友,千万用好流过我们今天生命“磨轮”的时间之水吧!并让这“生命的磨轮”发出尽可能多的电流,放射出尽可能多的光和热吧!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最有效地把握住每一个“今天”吧!

十一、人无完人,做有自己特点和特长的你我他

我们强调人生的不断自我完善,决不意味着要求你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而是希望每位朋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都成为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良好的品德,事业上成功的人。

完美的人和事物在世上是没有的。从自然界看,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与光明,同时也带来了酷暑和干旱。金无足赤,尽管现代的冶炼技术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然而金的纯度充其量也只能达到99. 9999%.即人们常说的4个9,仍有杂质。人们常说的“无水酒精”,即无水乙醇,化学分子式为C2H50H,纯度为99. 5%.仍含0.5%的水。

从人类社会看也是这样,一些人们崇敬的伟人、名人、科学家也是“杰出而有疵点的人”。

一生中围绕着电有1千多项伟大发明的爱迪生,曾无情地诋毁交流电的发现者威斯汀豪斯,并当众用1千伏交流电做电死猫的表演。

16世纪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公开场合慷慨陈词,要求从宗教迷信下解放平民,而当农民暴动后他又大骂农民是“谋杀和偷盗的群氓”。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无情地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一个“弃儿之家”抚养,以便他不受干扰地写《爱弥儿》这本儿童理想教育的名作。

美国著名哲学家索罗,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员,因不抓课堂纪律深受学生喜爱。后来校长几次批评他治学不严,他竟将对校长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用皮鞭一连狠狠抽打了6名学生,然后愤然辞职而去。

尽管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然而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仍然不合逻辑地试图去追求完美。如一个单位对收入中上等的部分职员调查显示,有30%以上的人试图追求人生的完美。结果呢由于他们强迫自己致力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就经常处在挫折和失败的苦恼之中,因而变得相当敏感,常常表现出沮丧和焦虑不安。

而那些准备勇敢地面对挫折并保留办错事、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工作得更有成效,生活得更潇洒、愉快。如上面说的卢梭,就是甘受良心的谴责,将孩子送到“弃儿之家”写成了名著《爱弥儿》;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如爱迪生、诺贝尔等,就是甘受几千次、几万次失败痛苦的煎熬,而发明、研制出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那么,我们如何在不追求完美中来完善自己呢?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发挥自己的优势,首先在于清醒地认识自己。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个很能认识自己的人,他深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己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后勤保证,自己不如萧何;率百万军,占必胜,攻必克,自己不如韩信。为成就霸业,他千方百计地“得而用之”,甚至将能打仗的“鸡鸣狗盗之徒”樊哙、彭越等也擢为大将,最后终得天下。巴尔扎克也是一位很了解自己的人,他早年办企业亏了大钱,知道自己不适合办企业,于是转而写作,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完善自己,也要有过必纠、知错必改。人格越是高尚的人越是如此。如恩格斯曾错误地认为生蛋的鸭嘴兽不是哺乳动物,但后来他认识到原来这种看法是“傲慢无知”的愚蠢之见。周总理生前经常承认“错误”,不断地道歉,无论是党内的、政府部门的错误,还是与己有关的小差错,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以便让他人放下包袱,轻松地工作。

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完善自己,还要循自身条件,不断自我发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骏马能历险,犁田莫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莫如舟”。我们有什么长处,就应发挥什么长处,切不可舍长就短,这样人生才会有所成就。

年轻时的马克思曾一度认为自己可做个诗人,可后来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和志趣在社会科学方面,于是将自己的诗稿付之一炬,专注于《资本论》的写作,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开始学医,后来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写诗的才能,循势拓展下去,终于功成名就。如果他们不能挖掘自己,并循自身长处发展,正如有人所说,德国充其量不过多了个蹩脚诗人马克思,英国最多增加了一位不高明的医生济慈罢了。

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完善自己,还要勇敢独立地走自己的路,而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有位画家,想画一幅人人都喜欢的画,画毕,拿到市面上,画旁放了支笔,并希望每位观众若认为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涂上记号。晚上他取回了画,看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他自然十分失望。第二天他决定换一种方式,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面上。这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最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晚上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今天又都换成了赞美。画家终于明白了,说:“奥秘我找到了,那就是不管我们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行了。有些人眼中丑恶的东西,恰恰在另一些人眼中是美好的。”

这个故事很有哲理,它说明了,不仅人不能追求完美,人们对所做的事也不要去追求什么“完美”。只要你做得是对的,就迈开脚步,大胆地向前走去,莫回头,莫犹豫……。

由于先天的、家庭的、社会的诸方面因素的制约,每个人的自身条件、素质均不相同。有的人长于文字,有的人长于口才,有的人埋头苦干,有的人志于管理……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在某个方面很行,而在别的方面则很有限;天才稀有,而平凡则几乎是所有人的命运。但是,只要打开我们技能的仓库,将我们最优秀的部分发掘出来,便能丰富我们平凡的生活,便能完善并充实我们的人生,实现我们应有的人生价值,甚至由“平凡”变为“不平凡”。

所以年青的朋友,在不断自我完善的人生路上,坚信我们人生美好的理想,执着我们人生不断的追求,坚持我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注入我们对事业的热忱,把握我们胸有成竹的自信,看准我们的人生方向,全力以赴地塑造一位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特长的你我他吧!

如果你不善言辞,就努力去写点什么;如果你爱好交际,就看看能否作公关先生或公关小姐;如果你市场观念很强,就试试能否适应商品推销;如果你有组织才能,就应聘争取作一位管理者……但不管你想做什么,已经在做什么,请记住一位哲人的话:“你可以强调你自己,但是绝对不要模仿他人。借重他人的才能,你并不能获得完整的妙策,一个能成为莎士比亚那样伟大人物的人,并不是由于研究莎士比亚而产生的。


  注:版权所有(全文十八篇结束)tianlong

附件
编辑:农大学生刘哲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