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纪念展馆 > 草根情怀:一座个人知青文化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草根情怀:一座个人知青文化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2021年02月07日 18:35:29 来源:东北网 访问量:1518 作者:左远红 平静
    共有一个梦:给老知青们一个家

 仲夏哈尔滨,一座个人开办的博物馆,在一个叫新立屯的村子开馆了。一声嘹亮的起床号响彻村庄,接着是开饭的哨声、下地劳动的钟声。这别致的“三声”仿佛唤醒了远去的时光,让在场的300名老知青又回到当年的北大荒,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知青文化博物馆馆长王怀信接受东北网记者采访 东北网记者平静摄
 2013年7月25日,是令王怀信终生难忘的日子。他穿行在老战友们中间,他对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着藏品的来历,他为远方的客人备下一桌桌具有农家特色的佳肴。夜色来临,近百人的管弦乐队演奏起《北大荒人之歌》、《爱我中华》、《走近新时代》等熟悉的旋律。当年的女知青穿上艳丽的服装,跳起舞蹈《社员都是向阳花》,那些不再年轻的面庞此刻演绎着美丽与真诚。
  王怀信告诉记者,开馆前20天,他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这个展馆到底能不能开起来。他感叹到:一切都太有限了,人力、物力、财力。当辛辛苦苦收集来的展品堆积在仓库里,不能及时筛选、整理、布展时,他心急如焚。
 政府相关部门要求,无论如何也要按时开馆!
 王怀信动员一切力量,朋友,亲属,家人,全力以赴,加入到倒计时的奋战之中。一切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占地3000多平米的场地,棚顶的吊设,墙体与地面的装饰、装修,展架、展台、展柜的摆放,土炕的搭建,管线的布置,灯光的设计,甚至院子里的农作物栽植也要整体考虑进来。
  王怀信累了,乏了,有时,坐在地上就睡着了。从初春残雪消融,到夏日炎炎酷暑,他没有一天停止过工作。来帮忙的老哥们累的爬不起来了,亲戚家人也疲惫不堪。然而,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给自己失落的青春一个圆梦场,给更多当年的老战友一个精神家园!
  王怀信做到了!他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从向相关部门递交报告,到考察、审批、开馆仅用了115天。
  女知青体验当年的火炕 东北网记者平静摄

  6000余件展品,那些知青家书,学习笔记,小说摘抄、老照片、红袖标、知青穿过的棉袄、帆布旅行袋……这一切都传达着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王怀信体味着,感受着,分享着,他的心仿佛就得到了莫大的安熨与满足。
  蹉跎少年:欲说还休的故事
  王怀信自认为是一个平凡的男人,是历史赋予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如今,当面对诸多困惑与不解时,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讲起自己的那段往事。
  那是1974年,在南岗区知青办的接待室,13岁的王怀信报名要求下乡。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以为是谁家的小孩儿,就吆喝他说:快回家去,这不是你玩的地方。王怀信急了,他说:我真的是来报名下乡的,我都17岁了,是125中的学生,你们可以打电话核实。他真诚的样子居然唬过了办事人员,他的愿望实现了。他赶紧跑回家,把这消息告诉妈妈和姐姐。妈妈抹着眼泪不说话,姐姐一下子将他搂在怀里。原来,王怀信是替姐姐下乡的。这年春天,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负责动员的街道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决不允许留“死角”(就是应该下乡的还留在城里)1972年初中毕业的姐姐这次怕是躲不过的。面对街道干部的动员,她只是一个劲地哭。这时,小弟王怀信挺身而出了。
  王怀信回忆,临走那天,他们一百多个中学生戴着大红花,坐在大卡车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巡游,夹道欢送的人群向他们挥动着手臂。王怀信看不到姐姐和妈妈,但他知道,她们一定在队伍当中。车子出城后,直奔大庆方向,一直抵达肇东县胜利公社利民大队村部,他才看清这就是他们奔赴的“广阔天地。”因为岁数太小,吃过饭,王怀信就与当地孩子玩起来。几个妇女嘁嘁喳喳地喊着说:“看哪,也不是谁带着孩子下乡了!”王怀信急了,跑出去冲她们喊:“谁是小孩儿?我都17了!”村妇开玩笑说:“这小崽子,还挺横呢!”
  回城后的王怀信在北来顺饭馆做面案

  王怀信第一次干活是到豆地里拔大草,个小灵活的他跑在最前面。接下来是搞积肥,把草片铲掉,然后用锹堆上大堆沤。那肥堆有十多米高,王怀信怎么使劲也扬不上去。队长只好派他去割地头的草,割下来了却捆扎不起来,他累得躺在地头喘粗气。
  像王怀信这样的“半拉子”每天只能记7个分,而其他知青和整劳力记10个分。王怀信不承认自己是“半拉子”,他一气之下跑到县知青办去“告状”,县里给他撑了腰,告诉他:凡是下地干活的知青,都是整劳力,都要记一样的分。虽然在“待遇”上同其他知青扯平了,但小小的王怀信还发誓在出工上摆脱“半拉子”,他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不比你们差!
  一次队里搞水利,分段包干,王怀信和10几个人一起分了30米长、3米半高的一段水坝。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和壮劳力一样抡着大镐刨冻土,然后挑着沉重的土筐奔跑。七天的活,他们三天半就干完了。可王怀信却病了,躺在炕上发高烧,浑身疼得直哼哼,躺了七天才起床。但那一年,他成为知青中挣工分最多的人。
  在困苦中王怀信长大了。
  拿到学历证书后留影

  讲到这,王怀信苦涩地笑了,他说,美其名曰知识青年的我,哪里有什么知识啊,给家里写一封完整的信都费劲。
  回城后,他考上了省电大的英语专业,三年拿到了大专文凭。后来,他尝试从事各种职业,当厨师,干饭店,做服装生意,开工厂……而多年苦苦经营的积蓄都让他用来建立“知青之家”了,每年夏季,都会有一些知青回到“知青之家”住上几天,他们说,不回来看看,心里就空落落的。如今,“知青之家”又升格为“知青文化博物馆”,王怀信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著名作家贾宏图(中)参观展馆 东北网记者平静摄

  期待关注:请给我们一些掌声与支持
  对王怀信而言,“知青”这两个字不是一种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经历,而是他生命的底色,离开这个底色,一切都无从谈起。
  采访中,王怀信说起这样一件事:他从农村回城后,一天晚上到院子里散步,发现一帮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在院子里撒欢儿地疯玩,那么天真快乐,那么无忧无虑。站在一旁的王怀信一下子被触动了!他转身跑回家,蒙上被子大哭起来。一样的年少,一样的生长在这座城市,而在同伴们享受着美好的少年时光时,自己却在农村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与波折。发泄完内心的酸楚,他坐起来,摇摇头,笑了。
  好多年轻人问他:那段岁月既然那么苦,那么难,有啥值得留恋的,有什么值得你们非得去纪念,去追忆,去重现的?王怀信告诉他们:因为一种深深的情怀。这情怀与青春、热血、激情联在一起,延伸为一代人的情怀,并且打上了国家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烙印。
  对于知青文化博物馆的未来与发展,王怀信说:我相信,会有更多与我们有着一样情怀的人们,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把展馆办下去,办成一个永久的文化展馆。给关注知青文化,关注那一段历史的人们提供生动完备的资料。我期待人们为我鼓掌加油!真的。
  王怀信特别喜欢一档电视节目,叫《中国梦想秀》。他特别巴望有一天,能携同老兄弟,老姐妹去那里“秀一秀”他们的才艺,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原文2013-08-9刊发)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