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回顾 > 北大荒知青网 || 柳林知青火红的青春第二故乡记忆 | 第十二期:留誉上岔沟知青点

北大荒知青网 || 柳林知青火红的青春第二故乡记忆 | 第十二期:留誉上岔沟知青点

2022年09月08日 06:35:09 来源:美篇 访问量:1235 作者:自然

  一山一水洒满情——留誉上岔沟知青点回顾执笔人高美香我们是柳林县第一批插队青年。1973年12月1日,我们9位知青自动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主动报名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我们9名知青分别为武德昌、周马元、任宝宝、张根应、胡明明5位男士和高美香、刘玉英、武玉清、孙全秀(已故)4位女士。其中高中毕业生2人,初中毕业生7人。由武德昌担任知青点负责人。我们走的前一天,县委在柳林龙王庙露天剧场举行的隆重的欢送会;第二天一早,又统一在县委门前集中,由县里统一安排车辆,在一片锣鼓声和鞭炮声中,乘着一辆大卡车驶向目的地。当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公路,途经三个小时后,才来我们插队的留誉公社上岔沟大队,受到了等候在那里多时的大队干部、社员和小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上岔沟大队自然环境还算较好,有山有水有平地,距离留誉公社所在地只有两华里。村里水源充足,全村有五口水井,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顺村而过。全村共有54户人家,221口人,由两个生产小队组成,有劳动力59个,耕种着947亩地,有耕牛8头,羊群6圈。祖祖辈辈以农业为主,副业收入主要来自养羊的收入。老百姓几辈子就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农耕生活。至我们插队的1973年底,村里还没有通电,到1974年春,才通了电。村里有一所小学,为一致三年级复式班教学,一名教师;还有一名赤脚医生。在当时也可以算是一个美丽的山村。

  村里为了接待我们,在后村给我们腾出两孔窑洞,男知青五人住一孔,在村路边;女知青四人住另一孔,和下乡干部白存库住一个院子。 公社下乡干部老白,对我们知青非常关心,带我们劳动,教我们生产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关心的无微不至。大家有什么烦心事都找他倾诉,他耐心聆听并积极开导我们,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具体困难。到县城开会时还会顺便做知青家访。他既是我们的领导,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回城后多次去老白家住的留誉公社柳家沟村和金家庄镇拜访,还参加了他小儿子结婚典礼。

  记忆中的第一次劳动是到一个叫丰则沟的地方参加打坝劳动。铲土、挑筐、推车、打夯的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劳动场面热火朝天。男知青们第一次亮相,不肯服输,挑着箩筐飞快地跑着;女知青也不敢怠慢,带着白垫肩,挑着两筐土循环往复,装土倒土,大冬天脸热得通红。但我们都还是“荒身子”——即还没有锻炼出来,收工后个个累得腰酸背痛,有的女知青默默地流起了眼泪。但第二天,大家仍旧咬着牙关,继续使尽全力去干。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看着感到心疼,说“女知青还都是候汝汝(小女女),还是让她们多铲土,少挑筐,慢慢适应吧”。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感动了我们,更温暖着我们徬徨的心。就这样,我们一边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一边感受着乡亲们的温暖。整个冬天,我们女知青大多干着铲土的活,有时也自动地去参与挑筐、打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身子熬出来了,再加老百姓的照顾,感到轻松了许多。打坝劳动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几天结束。

  让我们难忘的是村干部对我们的无限信任。春节后不久,大队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支书卫三脸宣布:武德昌担任上岔沟大队民兵连长、兼第二小队保管员;孙全秀为记工员;周马元担任一小队保管员,高美香为记工员。虽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工作调整,但里边包含着乡亲们对我们的满满信任,也使我们感到自己来到广阔天地的价值,接受再教育的信心更足了。 进入春播时节,我们就跟着农民开始播种。老农在前边赶牛拉犁耕地,我们还没有学会,只能跟在后面打土圪垯、点籽、撒粪等。 为了充分发挥我们所学知识的应有作用,知青周马元建议研制“5406”菌肥,得到当时大队支书卫三脸,主任卫世杰的积极支持,给我们研制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村里的老乡们也积极配合,在我们全体知青的齐心协力下,使我们的菌肥研制在短期内就获得了成功。乡亲们对我们的这点点滴滴的支持与鼓励,不断地巩固着我们的青春记忆。

  人心换人心,乡亲们对我们的关心与信任,自然激励着我们更加满腔热情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最难忘的是1974年夏收时节。这是一年中最累也是最难熬的日子。俗话说“麦熟一晌”,意思是麦子要熟就是一晌午功夫。因此必须用短短几天里就把麦子收割完。于是村里所有人都动员起来,男女老少齐上阵,我们知青和社员们一起顶着烈日,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抢收小麦劳动中,累不止歇,苦不回避。武德昌、张根应两位知青的表现最突出,奋勇直前,勇挑重担,不仅出勤多,而且割麦快,担麦多,和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差上下。武德昌作为知青队长,为了给大家带好头,不仅吃苦在前,而且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他脖子后边长出了个疮,最后化了脓,但怕担误麦收,不肯去看医生。后在生产队长命令式的劝助下,才让村里的赤脚医生简单处理了一下,只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又继续参加劳动,坚持到夏收圆满结束。女知青刘玉英,真诚善良,任劳任怨,话语不多干活多。在麦收劳动中,知青这些表现,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广泛赞誉。就这样,一年下来,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样样农活,乡亲们手把手地教,我们认认真真地学,初步掌握了全套农活的耕作。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劳动,体验了人生的不易,但也锻炼了自身体魄,更铸就了顽强的意志。我们苦乐交替,乐在其中,团结友爱,互相关照。在劳作之余,享受着和谐和温馨,更从心底里喜爱上了上岔沟的一山一水。

  1974年底,上岔沟小学由三年级复式教学增设到五年级。需要选拔一名队办教师,公社下乡干部老白,村支书、主任一致推荐高美香担任队办教师,后转为民办教师。经过几年锻炼,使高美香知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后在全县知青统一招工进城并组织统一考试时,高美香还取得了全县第一名好成绩。1975年,公社成立了干渠工程指挥部,周马元被抽调到干渠工程指挥部担任专职保管;后公社要组建以青年为主要力量的干渠修建队伍,上岔沟知青武德昌、张根应、任宝宝、胡明明、刘玉英、武玉清、孙全秀七个知青被招入其中,上片7个村是民工第三连,武德昌担任了民工第三连连长。在干渠工地上,知青们照样奋勇直前、不怕困难,这种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受到干渠指挥部领导和大家的一致好评。

  到1975年11月,县里开始陆续招工,安排知青返城,武德昌、周马元、刘玉英和任宝宝、张根应、武玉清、孙全秀7名知青被分别招工为柳林县化肥厂和电厂工人,上岔沟初开始的9名知青中,只剩下在学校担任民办教师的高美香和男知青胡明明。1976年1月,留誉镇知青吕小兵(男)和高宏红(女)又来到上岔沟插队。高美香和高宏红两位女知青一见如故,亲如姐妹。后高宏红于1978年10月考入山西中医学徒班;吕小兵于1979年10月分配到柳林县农业银行;在知青大返城中,高美香1979年12月分配到柳林县糖烟酒副食公司;胡明明于1979年12月分配到柳林县营造厂。

  知青们虽然离开了上岔沟,但上岔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难从头脑里挥去,上岔沟老百姓对知青的深情厚谊,永远留在了知青们的心底。武玉清在村里时与乐于助人,热情善良,爱说笑话村妇奶英姐结成了好姊妹,来往一直没有断,武玉清每次回上岔沟,都要在奶英姐家住好几天。知青队长武德昌最后娶了上岔沟的姑娘徐改娥做媳妇,与上岔沟建立起割不断的亲情。同时,面对困难户和上不起学的学生,有的知青还进行了资助,同时也给村里的文化设施建设予以资助等。2015年5月18日,周马元和爱人高美香,怀着兴奋的心情,重返第二故乡上岔沟,心里难免感慨万千。他们拜访了村干部、故交老友、老邻居、老乡亲。虽然光阴不再重来,但记忆却随时随地穿越时光之海,重拾过去的温馨与感动。被时光打磨的山峦在他们眼前晃动;被岁月拉长的小河,在他们心中流淌,上岔沟的一山一水,看起来还是那样亲切,上岔沟的一草一木,他们还是那样熟悉。昔日的生活、青春、友谊、爱情,还有那难忘的乡亲,一幕幕回展在他们眼前。他们在居住过的窑洞前流连,在曾经的校园里徘徊,一切仍然感到是那么亲切……后他们在留誉镇的酒店安排了饭菜,邀请乡亲们共进午餐。席间大家高兴不已,在暖暖的回忆中推杯问盏,热情交流,欢声笑语不断,热闹场面令人留恋。2018年6月16日,上岔沟组织“外嫁女儿联谊会”,特别邀请了高美香去参加。是的,美香在村里呆的时间最长,上岔沟老百姓也与她感情最深,把她当做上岔沟的女儿,一点也不为过。村里的姑娘媳妇们,都是当年一块战天斗地的战友,自然是热情无比,争着和美香合影留念。那种热情,怎能不叫人热泪滚滚......

  四十多年,对于人生而言,是很漫长的时光,但有时又会觉得四十年前的那段时光很近,像是刚从梦中醒来。回望知青岁月,他留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温暖和怀念,那里有关怀备至的长辈,那里有同甘共苦的战友,那里有志同道合的同事,那里还有淳朴善良的乡亲,这些怀念,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地克服着一个又一个困难,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