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秦宁新桂藏 > 北大荒知青网 | 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北大荒知青网 | 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2023年05月02日 21:25: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量:1063 作者:史玉江 商凯旋
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88岁的李玉兰老人和她的二女儿王丽娟。 谢雪倩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2日电 题:献身屯垦事业的新疆“兵一代”何以无悔人生?

  作者 史玉江 商凯旋

  回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么多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他们推动着新疆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辉煌。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河南、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后来,新疆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那个年代的支边青年,多数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为新疆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现虽已退休且年事已高,追忆起曾经的岁月仍会情绪激动,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是一份荣耀。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扎根边疆,无愿无求,年迈之后也未回生养的故乡?

  四五月之交的新疆,万物生机盎然,眼下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星一场,正沐浴在花的世界。杏花、桃花、梨花接续绽放,整齐划一的连桩住宅楼,杨柳成荫……

  在一幢楼房里,李玉兰的小女儿王杏丽上前热情地迎接记者。80多平方米的居室,简单的家具,干净的陈设,尽显简朴。卧室里走出和善、消瘦的老人李玉兰。寒暄中,老人思维清晰,行动还能自如。

  88岁的李玉兰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老人回忆,年幼时生活非常苦,父母只能靠要饭来养活她们三兄妹,更别说上学,能吃饱饭都是奢求。

  1954年,19岁的李玉兰在上蔡县大队劳动,因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两年便入了党。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老人记得很清楚。“我很激动。入党不久就当了队长。”

  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建设家园

  “我是因为老伴才到新疆的。”李玉兰的丈夫王义成是个军人。1963年,王义成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当时的新疆兵团农五师。2年后,李玉兰带着大儿子跟随丈夫的脚步,加入建设边疆的队伍中。

  虽然有所耳闻,但李玉兰也没有想到生活条件如此之差。驻守在渺无人烟的荒滩上,现成的房屋都没有,军用帐篷既不抗暑耐寒又常被大风掀起,无奈之下,想到了挖地窝子的土办法。

地窝子是一种在戈壁滩、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 受访者供图
地窝子是一种在戈壁滩、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 受访者供图

  地窝子是一种在戈壁滩、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法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1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高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树枝,再用草的枝叶盖顶,铺上泥巴。

  刮起风沙时,漫天黄尘呼呼地往地窝子里灌,被子和衣物都用来堵漏缝仍难奏效,鼻孔、耳朵、嘴里等都里尘土,“人人像土猴一般。”

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慢慢住上土房子。 受访者供图
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慢慢住上土房子。 受访者供图

  “当时到农五师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滩,每天拿着镐刨……”李玉兰说,“睡觉的时候,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因为棚顶低,每天早晚都要跪着穿衣,坐着脱裤。”

  “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新疆兵团团场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荒漠上。但就是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严酷环境里,那一代“兵团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出千万亩农田。

李玉兰年轻时的相片。 谢雪倩 摄
李玉兰年轻时的相片。 谢雪倩 摄

  “那时我是妇女班的班长、组织委员。因为没文化,我就跟他们学,学识字、学种植技术,带着队员一起种玉米、麦子。”李玉兰说。

  1967年,李玉兰有了一个女儿。1968年,从农五师开荒结束后,一家人便随着队伍来到红星一场。

  “到红星一场这边,我还是妇女班班长。像在农五师一样,每天还是种地。”李玉兰说,那段时光虽然苦,但也很快乐。

李玉兰与家人合照相片。 谢雪倩 摄
李玉兰与家人合照相片。 谢雪倩 摄

  坎坷经历未动摇对生活的信念

  说起生活中的坎坷经历时,李玉兰的眼里泛起泪光,久久没有开口,王杏丽向记者讲述不幸发生的事。

  李玉兰一家人在红星一场垦荒期间,“父母每天工作很忙,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开会,回到家深夜了。哈密的冬天非常冷,家里会生火炉取暖,那时我大哥和二姐还小,因操作不当发生火灾,大哥不幸被大火夺去生命,二姐身体大面积烧伤。”王杏丽说,这件事成为母亲的心结。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能让下辈人再吃苦头。”李玉兰“收拾”好心情,继续专心工作。时光荏苒、岁月流逝,1989年,李玉兰退休。“退休后,家里也分了一些地,就开始种棉花增加收入,日子也算是步入了正轨。”李玉兰说。

  本以为日子能向美好的方向发展,可接连丧失亲人,让一向坚强的李玉兰受到很大打击。2014年,陪伴了她50余年的王义成因病去世,就在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2016年,儿子又因意外而离世。养育的五个子女中,两个孩子去世,但未击垮李玉兰生活的信念。

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 梅花 摄
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 梅花 摄

  “我想看到它更好的样子”

  如今,李玉兰已进入古稀之年,并没有“落叶归根”的愿望。“从来到兵团以后,我就没想过离开。”李玉兰说,“现在党和国家很照顾我们,我很感恩。兵团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建起的,我想看到它更好的样子。”

  几十年来,像李玉兰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战风沙、抗严寒、斗酷暑、住地窝子、喝涝坝水,他们挖河修渠、植树造林、筑路盖房,一块块条田阡陌相连,一座座兵团城市拔地而起……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

如今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 第十三师融媒体中心供图
如今的新疆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 第十三师融媒体中心供图

  艰苦奋斗是新疆兵团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老一辈兵团人自觉自愿的担当,永不褪色的步履,铸就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新疆兵团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天时代的需要。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