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江在线 > 水稻科研国家队扎根“北大荒”

水稻科研国家队扎根“北大荒”

2018年09月12日 08:58:01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访问量:257 作者:胡璇子
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揭牌

水稻科研国家队扎根“北大荒”

 

■本报记者 胡璇子

黑龙江宝清,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县域1万平方公里,素有“一个宝清县,半个北大荒”之说,被誉为“北国粮仓”。

8月底,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这里揭牌,意味着这支水稻科研的国家队将正式驻扎“北大荒”。

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看来,建设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就是要“着力解决东北水稻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不断提升东北地区水稻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生产布局新形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全国六成以上居民以大米为口粮,可以说,水稻是最为重要的口粮品种。

“湖广熟,天下足”,长久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不过,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输出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原先以南方为主产区的水稻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在东北地区“攻城略地”。以黑龙江为例,该省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4805万亩和2255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5.2倍和28.4倍,占全国水稻面积和总产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0.6%和10.9%。

不仅面积上“十分稻田有其一”,黑龙江稻米的商品率也高达70%左右,对保障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应意义重大。特别是近年来粳米消费区域不断拓展,粳米人年均消费量已从50斤增加至70斤以上,作为我国最大的粳稻种植区,黑龙江水稻发展得如何,关系重大。

“黑龙江水稻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及促进粳稻科技与市场走出去意义重大。”唐华俊说。

东北水稻的科技问题

不过,中国水稻研究的科技资源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南方主产区,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的水稻科研力量还比较单薄。

“急需国家加大对科研设施的投入,加强基础研究,解决科技力量与东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说。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文华看来,黑龙江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总体较好,但“不平衡”。

以五常大米为代表的第一积温带的稻米品质上佳,但面积十分有限;第二、第三、第四积温带水稻种植面积广袤,比如宝清所处的第二、第三积温带,是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最为集中、面积最为广大的地区,但这些地区稻米品质亟待进一步改进。

东北地区水稻发展另一大问题是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黑土地”正面临黑土层变薄、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今年寒地“井灌稻”被农业农村部“点名”要求压减面积,无疑说明东北地区水稻的发展,还须解决不少生态问题。

此外,程式华认为,该地区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和低温灌浆能力还有待提高,稻作技术发展也不平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尚有许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突破”。

“正因为有科研上的需求,我们才建立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水稻所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曹立勇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中心将与黑龙江省内和东北地区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分工合作,从基础研究方面突破,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科技支撑。

边建设 边科研 边产出

此前,中国水稻研究所已经在黑龙江进行了稻作技术研发、土壤改良和品种选育等科研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约10年前,该所高级农艺师王一平就已在黑龙江开展新品种选育试验。在他看来,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这一科研平台的建立,对科研将有“极大支持”。

“最直接的帮助,就是有了固定的试验田。”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心的设立将免去科研人员四处租地的奔波与繁琐,管理上也将更为规范。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研究中心。根据规划,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占地417.49亩,将建设综合实验楼、辅助用房、科研示范田、新技术示范田等,与海南南繁中心一道,构成中国水稻研究所“一所”加“南北两中心”格局。

程式华透露,中国水稻研究所将从6个学科领域组建8支创新团队,把中心建设成北方水稻稻种资源创新、优异品种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共享的平台。

唐华俊指出,要秉承“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的工作思路,力争5~10年时间,使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成为在全国水稻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有重大影响的科研平台。

“不仅仅服务黑龙江以至东北水稻生产,还要辐射到华北、西北地区,”唐华俊对中心寄予厚望,“更要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部署,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稻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中国科学报》 (2018-09-12 第5版 农业周刊)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