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回顾 > 北大荒知青网 | 从学生到牧马人(上)

北大荒知青网 | 从学生到牧马人(上)

2025年02月20日 07:15:50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 访问量:592 作者:邓元植

从学生到牧马人(上)

1966届初三  邓元植

 

2024年10月,我参加了育英中学成立160周年的校庆活动,见到了好多老同学,真高兴!其中有我们当年一个班的同学刘国昌。

刘国昌对我当年去山丹军马场的工作生活很感兴趣,让我写篇回忆介绍一下,于是有了下面文字。

1968年初,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到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招军工。我们班的同学王志恒、李、霍全胜,还有我,一块儿报了名。当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对大西北不太了解。那里气候怎么样?冷不冷?只知道是总后部队系统招工,我们怀着报效祖国参军的信念就去了。

1968年3月26日,我们在区教育局门前集合。当时见到了还有其它班的3个同学,这样我们灯市口中学一行7人到北京站乘火车,奔赴山丹军马场。

经过几天火车、汽车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军马场。

我们从车上下来,场部的人很热情,帮着我们拿行李。其中还有1月份从北京来的一些知青,大家见面后很亲热。

由于在火车上没有饭,下车后在会议室里,桌子上有热腾腾的炖肉和馒头,我们便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吃完了以后各自拿着行李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被马场的公务员喊醒。起来后看到景象与昨天晚上大不一样:下车时的平房现在变成了会议室;昨天进来的大门变成了用松枝子扎的一个彩门。从场部往南看,就是连绵雄伟的雪山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坡上朝下看是一片平房和马圈。

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军马,很惊奇!我顾不得其它,就是想到跟前看看。马群挺大,一匹匹马,个个都挺壮实,其中还有小马驹,太让人喜爱啦!

说句心里话,我从小就喜欢马。那时在北京常常看到马车进城拉东西,我就喜欢往跟前看,对车把式很羡慕。这回到了马场能见到这么多的马,我的理想就是去马队,骑马当一名“军马战士”。

前排王志恒(左)、霍全胜(右),后排贾学伟(左)、李兵(中)、邓元植(右)当年的合影。

 

山丹军马场是亚洲笫一大马场,在祁连山北麓,大概有37万多亩草场,北边是焉支山,当地人叫代(大)黄山,俗称大马营草滩。我们当时单位名称是:后字203部队军马局军马一场。

我们在场部待了一个星期,主要是办学习班,熟悉马场的工作和生活。在学习班结束时,领导公布了分配名单:我被分配到马六队(112队),我当“军马战士”的愿望实现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蓝蓝的天,没有一丝云。六队来了一辆大马車接我和霍全胜。我们坐在马车上和车把式聊天,看到周围都是大草原,很开心!不一会儿就看见远处坡底下有几排房子,车把式指着说:“那就是你们工作的马队!”

到了六队我被分配到五班。这里有骡驹子群、198匹之多。梁班长是武威人,热情朴实,对我们很好。他教我如何备鞍、怎样给马戴笼头,和有关骑马的要领等等。一心想骑马的我,上去骑了骑。还行!没两天我就能单独骑马了。

放马的生活很艰苦,不分白天黑夜,特别是夜里在草滩放,真不容易,但也很有趣。

西北高原海拔三千米。初春时白天有太阳,穿个小皮袄骑在马上还挺好,到了夜里冷得很,身上穿着三十几斤的大皮袄,脚上穿的是高筒毡靴,人就像木偶一样,胳膊打不过弯儿,路也不会走,想骑上马就更困难了。天冷,冻的嘴巴打颤。

就这样我们坚持了下来,一晃就过了两个多月。我也成了脸红、棉袄两肩油亮的牧马人了。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