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创刊于1995年3月25日,至今已走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其间,编辑部曾几次议论过何时停刊谢幕,皆因他伴随我们多年,是广大知青的精神家园,几次犹豫,难下决心。如今我们都已年过古稀,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事儿,趁着头脑还不糊涂向广大知青读者做个告别。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知青小报总有落幕的一天。
悠悠岁月三十载,初心未改著华章。知青老矣知进退,忍痛割爱且放手。经新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和《克尔伦通讯》编辑部研究讨论,决定从今日起《克尔伦通讯》宣布停刊,编辑部也自然解散。虽然令人惋惜,但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是知青人生即将走到高龄阶段的勇敢谢幕!
感谢三十年来《克尔伦通讯》发行传播期间新右旗政府、新右旗各公社天津知青、全国各地知青组织和个人及各界知青朋友的资助及大力支持!
虽然《克尔伦通讯》停刊了,但我们的草原情怀还在延续,与呼伦贝尔草原不老的情谊将传为世纪佳话。在今后的岁月里让我们继续携手同行,愿知青友谊永存心间。
新巴尔虎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 《克尔伦通讯》编辑部 2025.3.25.
旅游,历时8天。其中与老同学、插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何自力见面令我感触颇多,久久不能忘怀。
2月4日 (初七)下午自力如约到Fairmont Hotel (我居住的酒店),我即刻下楼迎接,在酒店一楼大厅众多的人群中,我俩几乎同时认出对方,老同学、老战友多年未见,情绪格外激动,随着“自力“”江涛“的叫声;彼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许久才分开。
1969年4月25日我们同乘一列绿皮火车,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尓盟新巴尔虎右旗达莱公社插队落户,虽未在同一生产队,但是有机会见面,1972年底我选调回津上学后再未见过面。与此次见面时隔53年,比半个世纪还久,这是缘分、运气、天意啊!
见面后我提议到酒店的咖啡厅坐坐,自力婉拒执意去房间聊聊,仅需一杯白水。寥寥话语,青年时代的自力仿佛就在面前:朴实低调!岁月时光没有消磨改变他的性格与人品。忆往昔,感慨万分,但也唏嘘不已。
回忆往事,话题离不开我们曾经经历的牧区生活:牧羊、割苇子、压苇包、脱土坯、打石头、盖房子、湖边种地,冰上捕鱼、承包羊群、接羔、洗羊、剪羊毛、自己动手杀牛宰羊、暴风雪迷路险些丧命、马失前蹄坠马等等,往事之中有喜悦、有快乐、有沮丧、有痛苦、有希望、有失望。再后来聊起选调上学,我们各自留学美国的体会和感受。自力美国留学8年获博士学位,早在2006年即已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语言及文学系高级讲师,期间受邀为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专栏作家,他还是一位活跃的画家,而且涉足音乐颇有造诣。有学者称自力应该算是新加坡社会尖端级的“双文化精英”了。但自力将这些成绩归结于命运好,是天意,有贵人相助。
自力老同学很真诚、很本色、很谦虚,很令我感动。应自力要求我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奋斗拼博多年在国内尤其天津市已是知名的外科医生,后虽参与医院管理工作,但本质是医生,从未放下手术刀,深耕腹部外科领域数十载,救治无数生命。仅此而已,这是医生的责任与良心。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从3点——5点聊了2个多小时,离开前我将骈江芳、张何平等人委托转送的西旗知青画册和蛇年年历送给自立,自力赠送我两本文集、一本画册并提名签字留念,还赠送一副怀念牧区生活的书法作品和自创作水墨画。我们自懵懂无知的青年相识,再相见时已是古稀之年,告别时我们互相祝愿身体健康,祝福家庭幸福,有缘再能相见。聊天时我爱人陈依德女士就相关的话题与自力交谈甚欢,并为我们拍照,留住这美好的难得的时刻。
本文作者江涛为内蒙古新右旗达赉公社天津知青 2025.2.11.
江涛简历:76岁 天津市人民医院 原副院长;留美学者 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 博硕士研究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天津市临床优势学科消化外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13、14、15届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第十一届编委会特约编委。天津市第10、11、12届政协委员。
余效敏,天津41中六八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4月同骈江芳一起下乡到新右旗克尔伦牧场,后选调到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到退休。她和骈江芳是挚友也是形影不离的好姊妹。多年来她一直协助骈江芳的小报编辑工作,对克尔伦通讯的编辑、刊印和发行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她们一同参加各地知青群体的联谊活动,共同外出旅行,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马桂兰,天津女三中六六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赛罕塔拉公社。1972年选调天津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本市某机关从事行政、宣传工作。退休后坚持上老年大学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且一直活跃在新右旗知青舞台上。她酷爱摄影和旅行,她用自己的相机拍下和记录了诸多美好的生活画面,她的作品也曾屡屡获奖。她还多次重返第二故乡,与曾经共同生活放牧过的草原牧民再续前缘。她与骈江芳、余效敏一起参与编辑出版《新右旗知青画册》,为草原知青收集、整理和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李琦,天津23中六八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4月下乡新巴尔虎右旗杭乌拉公社,1972底选调大庆油田。退休后笔耕不断,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知青文学作品,他的《李琦文集》广受读者好评。20多年前,在一次知青聚会上我认识了李琦,朋友介绍说;李琦,人好,有才。的确,他性格豪爽,才思敏捷,是知青文学中的高产作者。2016年,骈江芳将他邀入克尔伦通讯编辑部,成为六位编委之一。李琦随夫人及女儿全家定居新加坡但却大部分时间往返于天津与新加坡之间,因为他放不下天津的知青朋友。他遍访天津“知青角”,是唯一一位撰文介绍和宣传知青角的天津知青。他更放不下新巴尔虎右旗和原杭乌拉公社的牧民朋友,曾多次回访草原,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和社会公益活动,他撰文宣传那里的牧业改革政策,他的两篇“草原日记”受到了广大知青朋友的好评。
李国强,天津42中六八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4月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黄花公社,1972年选调天津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热衷于知青文学和新右旗知青联谊活动。我和老李同为42中校友又一同下乡到新巴尔虎右旗黄花公社,在校时由于不同年级我们并不相识,下乡后不在一个生产队、见面机会少,所以也不熟悉。只是在加入克尔伦通讯编辑部后,我们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这才加深了了解。
华禹辰,天津42中六八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4月下乡新巴尔虎右旗黄花公社。1972年底被分配到呼伦贝尔盟国营格尼河农场当农工,1973年9月选调天津医学院,毕业后在基层医院担任内科医生一直工作到退休。2007年开始涉足网络,以“思歌腾的故事”的网名在中国知青网纪实文学论坛发表了十几万字反映草原知青生活的回忆录,他的“草原上的羊群”、“牧区往事”、“父亲的信”等文曽广受关注。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开始积极参加新右旗知青联谊活动,受邀加入克尔伦通讯编辑部并成为知青小报的撰稿人之一。
而今,《克尔伦通讯》和”克尔伦通讯编辑部“即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与众位编委相处十几年,这咋一分手多少有些恋恋不舍。毕竟我们由相识到相知到友谊的加情深,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岁月,是《克尔伦通讯》所赐予的机缘将我们这些古稀老人凝聚在一起,使我们为弘扬新右旗知青文化献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应该做也是乐于做的事情。
《克尔伦通讯》即将宣布停刊了,我会怀念它,编辑部的使命也要结束了,我同样会怀念与各位编委相处的日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走自己的路,知青的友谊将继续延续,知青精神也将伴随我们走完一生。
本文作者为新右旗黄花公社天津知青 2025年1月15日
新巴尔虎右旗知青精神家园的“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即将落下帷幕了。消息传来,在不舍之时,颇感惊奇!
惊奇的是,新右旗联谊会的《克尔伦通讯》创办于19 9 5年3月2 5日,不觉之间竟办了长达30年,出版了7 0 0多期,刊登了千百万字的文章:记载了800多名天津知识青年和海拉尔、满洲里及新巴尔虎右旗知识青年饱蘸心血书写的草原生活经历,留下了一段极其珍贵的历史;由这些文章又衍生出《草原思歌腾》、《情系巴尔虎》、《巴尔虎草原知青岁月画册》等宏篇巨制;为各类传媒转发刊登的文章举不胜数……
历经三十年苦心经营、筚路蓝缕,《克尔伦通讯》已成为记载知青生涯和弘扬知青文化的史书;成为广大知青书写经历、表达心声、抒发情感的精神家园;成为连接知识青年与草原人民友谊的桥梁。也成为我们回望草原追忆青春的平台,它将伴随我们渐渐老去……
记得多年前我曾从《克尔伦通讯》上看到兄弟旗县的知青如此评价:“新巴尔虎右旗知青是中国知青的骄傲”、“呼伦贝尔知青文化的弘扬始于新巴尔虎右旗”。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不无夸张的成分,但如套用过来说“《克尔伦通讯》是知青刊物的骄傲”、“《克尔伦通讯》为弘扬知青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似乎并不为过吧?
俗话说“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由于种种原因,《克尔伦通讯》终于要落下帷幕了,真令人不舍!
但这份凝聚广大知青智慧心血结晶的“小报”和由她而诞生的“草原大书”,已成为可传之后代的精神财富,这份“小报”的故事将在江湖久久流传,“知青小报”所建立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曾经在这片大草原播洒血汗和智慧的知识青年的心中!“小报”虽不在,但新巴尔虎右旗知青的联系和情谊不断,友谊将历久弥新,源源流长!
本文作者为新右旗达赉公社天津知青 原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记者 20 2 5年3月15日于津
2025年3月18日上午,位于中心城区的人民公园春意盎然。新巴尔虎右旗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编辑部的编委们再次齐聚于此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例会。这可能是编辑部成立十二年来的最后一次例会了,因为从本月起《克尔伦通讯》就停刊了。参加本次例会的有克尔伦通讯的五名编委骈江芳、马桂兰、余效敏、李国强、华禹辰,还有两位特邀嘉宾:原达赉公社的张何平、赛罕塔拉公社的宋国英,另一位编委李琦因远在新加坡未能到会。
张何平,原天津河大附中68届高中生,1969年4月下乡新右旗达赉公社,1972年底选调大庆油田,后调到人民日报社担任海外版高级记者。他虽年近八旬但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聊起知青往事依然滔滔不绝。宋国英,1968年下乡新右旗赛罕塔拉公社,曾经担任过旗团委书记。
回顾牧区往事,聊起过去的知青战友,活着的、逝去的,让我们感叹人生苦短。克尔伦通讯三十年,编辑部十二年也是弹指一挥间。中午,我们在附近的一家火锅店吃了一顿涮羊肉,按编辑部的传统大家都是AA制的但张何平坚持他要付钱请客,如此便是盛情难却了。
自2015年4月25日新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二十年纪念活动之后,草原知青较大规模的聚会就终止了。唯有《克尔伦通讯》依然承担着连接草原知青的桥梁作用,但今天它也告别了历史舞台,我们心中充满了遗憾。
跟《克尔伦通讯》说再见吧,也跟广大的知青读者说再见。感谢这些年来大家对知青小报的支持,愿知青们的晚年生活依然绚烂多彩,幸福健康! (2025年.3月20日于津)
温暖的告别
娄向丽
日前《克尔伦通讯》的主要创编者骈江芳告知我,他们的一个决定:已经坚持了三十年的这个小刊物将不再继续。
初接此讯,心中一怔,颇怅然。因为三十年来这个小刊物是众多知青尤其是曾经在草原上生活过的知青的老朋友,在那个不像如今自媒体那么发达的时代,它自由表达了一代人的心声。它记载了当年草原知青的方方面面生活,有些“小百科全书”的意思;也反映了后知青时代城市与草原的联系,特别是知青们回报草原的种种事迹故事。这样的记载自发地坚持了三十年,成为一种现象,特别能体现一代人与困难搏斗,愿为社会做奉献的坚韧精神,鼓舞了同代人,也可以传承给下一代。那些纪事是一个变化中的时代许多小小的注脚,自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希望创编者们尽可能地将这些记录送到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存留,还不要忘了新媒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且广泛),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这一代做过知青的人都已走在天黑的路上了,《克尔伦通讯》以往常常像一个老朋友来拍拍肩膀,打个招呼,让人心里有温暖的感觉。如今它将化成一束星光,挂在天黑的夜空,看到它就有亲切熟悉的往事涌来,陪伴着我们无悔地前行。
本文作者为内蒙古四子王旗天津知青 天津知青作家 2025.3.10
《克尔伦通讯》情系巴尔虎
特格喜吉日嘎拉
走过三十个年头的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就要停刊了,惆怅之余又感欣慰,小报已完美的融入了全国知名知青博物馆——思歌腾(知青)博物馆中,这也许就是时也命也,它将以一种具象永远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尔伦通讯》没有停刊,它仍在巴尔虎草原上延续……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早就了解到了《克尔伦通讯》,记得2001年,思歌腾(知青)博物馆的前身知青文化长廊筹建时,小报的创编知青们便给予了巨大的帮助,老知青或徒步或骑车奔走于天津各区之间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到了2017年,思歌腾(知青)博物馆开始第三次提升改造时,《克尔伦通讯》编辑部拿出了历年积累的上百万字资料及上千张珍贵的老照片,令布展大纲编写组成员肃然起敬,并为大纲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今,思歌腾(知青)博物馆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块板书、每一个人物介绍、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无不闪现着《克尔伦通讯》的光芒,而它本身,也静悄悄地入驻了该博物馆的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展柜中,从创刊开始直到当下的所有小报都在那里向知青观众及游客诉说着自己三十年来走过的心路历程。
文字上的《克尔伦通讯》停刊了,但它仍会在巴尔虎草原上被珍藏,它所描绘的知青生活就长久地展现在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河畔的思歌腾(知青)博物馆中,永远回荡在巴尔虎草原的云端。新右旗思歌腾博物馆顾问 新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名誉会长 2025年3月19日
新巴尔虎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的会刊《克尔伦通讯》在历经三十载春秋后,将于2025年3月25日遗憾地画上句号。这份承载着无数知青难忘的记忆与草原情结的小刊物,见证了后知青时代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也记录了草原知青的许多草原故事,留下了知青年代的珍贵历史。
三十年间,它不仅是广大知青抒发情怀、积极投稿的平台,更是编委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结晶。以此为基础不仅编辑出版了知青书籍,整理了知青史料,还广泛收集知青历史信息,为全国首家知青博物馆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将化作难忘的知青故事,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此,我们衷心感谢编委成员及主编骈江芳的辛勤付出,也感谢新巴尔虎右旗的领导、父老乡亲以及全国各地的知青对我们的鼎力支持。
新巴尔虎右旗天津知青联谊会 会长刘伟力 副会长吕杰 2025年3月18日
《克尔伦通讯》停刊有感
赵彭龄
作为《克尔伦通讯》多年的忠实读者,惊闻在创刊三十周年这意义非凡的日子,即将刊发最后一期,心中满是遗憾。但自古道,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这一时刻虽令人怅惘,却也是岁月前行的必然。
三十载悠悠岁月,你们从风华正茂的知青,变成两鬓斑白的长者,始终初心如磐,默默耕耘,将心血倾注在这份草根小刊物之中。每一期的《克尔伦通讯》,都承载着知青们的往昔回忆与真挚情谊,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纸刊虽将停更,但好在网络让我们的联系不受阻碍。真心希望往后的日子,我们能在网络世界里常相聚,再续前缘。也衷心祝愿以乌兰花为首的各位编委,身体康健,万事胜意,未来的生活满是暖阳与欢笑。
克尔伦通讯,三十载风云,青丝变白发,草原情更深!
内蒙古科左后旗天津知青 老冬知青访谈录主持人 2025年3月12日
“编辑部”十二年
华禹辰
2013年3月10日上午,应乌兰花(骈江芳)的邀请,我们四个曾经的草原知青来到位于中心城区她的家中。他们是原新右旗赛罕塔拉公社的马桂兰、克尔伦牧场的余效敏还有黄花公社的李国强和我。这几个人有的已相识多年,有的是初次见面,但有一个特点就是都经常参加新右旗知青的联谊活动,也经常为新右旗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撰写文章。
“克尔伦通讯”(简称知青小报)创刊于1995年,文章的作者基本都是原新右旗下乡的天津草原知青,所写内容也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回忆和再现。知青小报起初为人工手刻油印,通过知青内部传阅、散发和邮寄,由此逐渐地扩大了影响也越发地受到知青读者认可和欢迎。为了克尔伦通讯的发展,骈江芳决定召集我们几人成立了克尔伦通讯编辑部,为的是进一步完善小报,提升质量、开拓稿源、丰富内涵、扩大发行同时进一步增进草原知青的友谊。
如此这一天,克尔伦通讯编辑部便在本市和平区蒙古路附近的一座居民楼的五楼——骈江芳的家中正式成立了。会上决定由骈江芳担任主编,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并每年召开一次编辑部例会。编辑部成立后,《克尔伦通讯》的编辑和出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稿源丰富了,出刊的频率提高了。
2016年,骈江芳将颇具才华的杭乌拉公社天津知青李琦邀入编辑部成为六位编委之一。李琦是天津新右旗草原知青的知名人物,他的文章有特色且颇具文采,特别是这几年他回访草原时发表的两部“草原日记”更是吸引和感动了无数知青读者。有了他,克尔伦通讯更加充满活力。
2016年编辑部开始编纂《草原思歌腾》的续篇《情系巴尔虎》一书。编委们辛勤劳作、分工负责该书各个章节的校阅和编辑,审阅时他们仅对原作文字、词句不妥之处进行修定,尽量保持草原知青作品的原汁原味。经过两年的努力,在新右旗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12月《情系巴尔虎》这部约47万字的巨著成功出版,2018年5月12日新右旗老知青齐聚一堂在和平区鞍山道龙凤便宜坊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
克尔伦通讯编辑部每年都进行一次或两次例会,由江芳主持商讨小报的具体工作,最初的两年是在她的家中举行,她老伴老刘同志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还热心地为大家准备丰盛的午餐。后来的例会多选在中心城区的公园或餐馆,为的是大家聚集方便。在风景秀丽的人民公园,绿荫和小桥流水之间曾经多次留下我们的足迹和身影。2020年夏天编辑部的大部分成员利用疫情间隙重返第二故乡参加了升级改造后的思歌腾博物馆的开馆活动,祭扫了张勇烈士墓。2023年又回西旗参加了全国知青博物馆发展研讨会,促进了《克尔伦通讯》在国内知青中的影响。
如今,克尔伦通讯编辑部成立十二年了,这些年编委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为新右旗天津知青的联谊活动和克尔伦通讯的出版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她们也由最初的不相知、不熟悉到相互了解,彼此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
十二年前,我们刚退休不久,身体还好,思维敏捷、精力充沛。闲余下来,也有了大把的时间去回忆去写。通过克尔伦通讯去反映和记录过去的知青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我们都已年过古稀,也多有慢病缠身,精力、脑力和体力大不如前。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衰老不可避免,知青一辈走向衰亡不可避免。到2025年3月25日,克尔伦通讯发刊整整30周年,已经发刊了700多期。经过商讨,大家觉得是到了适时结束克尔伦通讯的时候了。趁着大脑还清晰、手脚还能动,还是借此机会向大家、向知青朋友们、向知青小报的读者们正式告个别吧;自2025年3月25日始,克尔伦通讯正式停刊,它将告别知青舞台。与此同时,《克尔伦通讯》编辑部也宣布解散,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令人难舍的时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学会接受和面对。1995年3月25日是克尔伦通讯正式发刊的日子,2013年3月10日,克尔伦通讯编辑部正式成立的日子。这两个时日,我们应该铭记。
三十年来,克尔伦通讯和广大知青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编辑部的编委们十几年来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克尔伦通讯》虽已退出历史舞台,编辑部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作为曾经的草原知青,我们仍心心相连、友谊长存。本文作者为新右旗黄花公社天津知青 2025年2月
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三十年之总结
风雨兼程三十年 挥手告别一瞬间间
历史在变幻,岁月又轮回。不知不觉中克尔伦通讯已经走过三十年历史的长河。我们也由不惑走过古稀,大家都黑发不在,白发染头。这几天我一直在发愁最后的告别该如何发出?此时此刻一种对知青小报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就像我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法分割,它伴随我们走过后知青时代的风雨人生,它给了我们抒发草原情怀的平台,它带领我们回馈草原的厚爱,它述说了我们曾经的知青岁月……
1995年3月25日《克尔伦通讯》诞生了,它是和新右旗克尔伦知青联谊会同时诞生的。此后在新右旗天津知青的支持下,它走过童年、青年走向成熟……
三十年来《克尔伦通讯》共编辑出版了716期,编发各类文稿2270余篇,文字约337万字,发行纸质版《克尔伦通讯》10万余份;通过电子邮箱、QQ邮箱发送到全国各地知青组织和个人及海外知青中大约4万余份。2018年改为微信版,在全国知青微信群里广泛传播不断转发,大约可达7万余份。至此,这份草原知青小报《克尔伦通讯》的身影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知青中,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广大知青的欢迎,进入很多知青的视野,从遥远的呼伦贝尔草原走向全国知青微信群。克尔伦通讯合订本也在岁月中一点点长高。
《克尔伦通讯》三十年来一直是资金自筹、稿件自撰、无私奉献、默默坚守、服务知青、不离不弃。它虽然是一份不起眼的草根知青小刊物,无法与其他大型漂亮的知青杂志不可比拟,稿件中没有高大上的空话,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广大知青的欢迎。
《克尔伦通讯》在2015年全国知青报刊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在众多知青刊物中被评选为第一名!评选词是:“草原知青文化,质朴的装束,草原的情怀,老知青的底色,始终如一的坚守”受到各地知青的喜爱,读者群不断扩大。
《克尔伦通讯》主编换了多次,但知青小报的编者们不辞辛苦地跋涉、耕耘在这片知青文化的荒原中,以心中永不磨灭的草原情结坚守着这块阵地,搭起了一座天津与草原的情感桥梁,诠释了草原知青对第二故乡的一往情深。
三十年啊!人生近一半的旅程。《克尔伦通讯》从始至终述说着草原知青的下乡故事,记录着后知青时代新右旗知青反哺草原,回报草原的一段段世纪佳话。它是新右旗草原知青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是留给呼伦贝尔草原知青文化最后的遗产。
本刊主编:骈江芳 撰稿 2025年3月26日于津
【知青活动简讯 报道:乌兰花 2025.3.27.】
2025年3月25日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张刚、王礼民、朱盛镭、李松一行4人抵达天津,考察知青文化和知青地上纪念物。3月25日傍晚5时天津知青文学社在东站后广场双融大厦玖融湖院餐馆宴请了上海知青,聚餐会上大家互相交流,共叙友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26日上午张刚一行与侯隽大姐约好一起参观了周邓纪念馆。此时,正是清明节之前,他们并向周恩来、邓颖超雕像敬献了花篮,祭奠我们心中的好总理。中午新右旗知青、原天津市副市长孙海麟夫妇做东宴请了全国知青典型侯隽大姐及上海知青一行,在座的还有新右旗克尔伦公社知青和知青小报主编乌兰花。下午张刚、王礼民和侯隽大姐一起去宝坻考察了坐落于宝坻史各庄的中国知青村以及知青林。
27日上午上海知青受邀到天津市博物馆参观,倾听了天津知青博物馆的志愿者义务讲解员张韵秋疯情并茂的讲解。下午游览了天津有世界建筑博览大全美誉的五大道民园地区;意式风情街、天津古文化街…… 28日上午上海知青张刚一行满载而归,乘火车返回上海。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