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陕北,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那就是延安。每每提到延安,我便有一种故乡人的亲切,心情格外激动!欲罢不能。那种感觉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也只有我们在那里生活过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
延安,那里不仅曾是党中央一十三年的所在地,它也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而我有幸在60年代未至70年代未在那里生活工作了8年,那里也留下了我的青春、汗水和足迹,也给我留下一辈子难以忘却的怀念。
延安在陕西省的北部,历史悠久,它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在哪里,但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到达,把党中央根据地和抗战大后方放到这里,从此这座小山城便蜚声海内外。那里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光明希望的所在地。
曾有无数中华儿女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寻求革命的真理和中国解放的道路。它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仁人志士。“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那壮丽的诗篇,成为一面旗帜,永远鼓舞着人们,难忘那些个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我有幸1969年作为北京知青来到这里插队劳动锻炼,与这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的劳动生活,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谱写了延安建设的新篇章。
延河水,小米汤不仅哺育了中国革命,也哺育了我们这一代人成长,我们被称为新延安人。延安的父老乡亲们同样用小米哺育我们成长。这一切的一切缘于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深情,也缘于陕北人民对北京娃的厚爱!
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来到延安仅有28000多人,而34年后来延安插队的北京学生也是28000多人。陕北人民张开双臂像当年迎接红军一样迎接了北京知青。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关心这帮从北京来的娃娃,给他们以亲人般的温暖,虽然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甚至连他们自身的温饱都没有保障,但他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帮助这帮北京娃娃,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自己本人就深有体会,在我们知青最困难的时候,大队书记一家收留了我们,我们与他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俨然成为一家人。一直到我进工厂参加工作。
从78年我离开陕北,34年没回陕北,但我十分惦念那里的乡亲们,“亲不亲,故乡人”。退休后,我曾先后四次回村看望乡亲们,看望待我们亲如父母的王明德老书记一家人,这种感情己超越一般人的情感,我们己是地地道道的一家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我曾无数次的从内心呐喊“父老乡亲们,我又回来看望你们来啦”! 如今的延安,早己不是50年前的那个小县城!旧貌换新颜,延安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把延安已经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商厦鳞次栉比,城市交通四通八达,改革开放,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我这新延安人也喜不胜喜,每次回去,我都住不够!看不够!过去我们插队居住的窑洞和乡亲们居住的窑洞都成了旧址,乡亲们都搬到楼房居住,吃上了商品粮,很多人家有了小汽车,这一切一切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如今都己成为现实!这缘于改革开放,缘于党的好政策,缘于延安人民的勤劳致富。
我突然想起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如果信念有颜色的话,那就是中国红”。延安就是我心中的那一抹红!而且是永不褪色的那一抹红!
枣 儿
李连科
主料是饼,配料洋白菜,蒜,香菜,热锅放油,放菜,翻炒两下,把切成条状的饼放在菜上,稍许加点水,盖盖儿,急火焖上三两分钟,翻炒,加酱油,醋,蒜未,翻炒后加一勺猪油,起锅前撒上香菜未,齐活!有饼的香,洋白菜的嫩绿,蒜味、醋味全是引人入胜的调料,还有那勺猪油,画龙点睛,神来之笔,那饼香的你直流口水,每每中午开饭就是这妙饼处排队,你得等,大师傅一锅只卖两三人。我在电厂实习时经常光顾,好这口!
炒饼分两种,素和葷,葷的无非加点儿肉丝。勾馋虫呗!久了偷学了这门手艺,也不叫偷学,你要吃炒饼,大师傅当你面炒,就那几样东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家也学着炒,您甭说还真是那么回事,吃过我炒的饼无不交口称赞,不亚于食堂大师傅的手艺。有时同事、或朋友来了知道我有这门手艺,点着吃炒饼,那必须的,手到擒来,又不费事!由此延伸炒面,也是如法炮制。
炒饼没什么复杂的,饼也是自己烙,簿簿两层饼,中间加点油沾匀对叠放饼锅烙熟放凉备用。你在准备菜,洋白菜洗净切丝剝上几辫蒜香茶两根。
下面就是下锅了,一定要掌握火候,别时间过长,洋白菜炒的太烂不好吃了。得!妙饼这道饭食就介绍到这儿,老百姓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天离不了吃。一会给老婆炒一盘!她点着要吃这口,您中午不妨也试试。给家人炒一盘!
漏漏”,“搅团”,“片片”
李连科
由于在陕北有过那么一段插队生活,熟悉陕北的吃食。我们69年元月来富县插队,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当地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富县”不富。我们到达富县的那年,10分劳力工值1角3分,一年分得皮粮才130斤。真不敢想像,这130斤皮粮怎么熬过这一年。
民以食为天,什么时候都得填饱肚皮。于是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野菜,豆腐渣,甚至连麸子都吃了。可仍食不裹腹,吃了上顿没下顿。我们队连种子都分给社员吃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虽贫脊,但有些食品很有特色,你比如过年吃的“油炸糕”,“粘豆包“,“摊黄儿”,日常吃的“漏漏“,(陕北又称漏魚魚,意思是很像一条条小魚)“搅团”,“片片”,“饸饹”等,这些食品大部取材用的是粗粮,属于粗粮细做。也属于汤汤水水用于填饱肚皮权宜之计。
我们在老乡家住,实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都吃过,但这些吃食只能解一时之饥,不顶时候,像“漏漏“,“搅团”,“片片“,顶不到下午劳动收工就饿了。所以搅团又被称为“哄上坡”,意思是吃饱之后没多久,或者是爬个山坡就饿了!不耐饥。所以晚上还得玉米馍馍。
陕北吃食很单调,早上一般是馍馍(玉米面)小米汤,中午一顿杂面条,晚上仍是馍馍(玉米面),小米汤,几乎360天一陈不变。你问我菜吃什么?夏,秋季还好些,北方的蔬菜品种这儿都有,冬天只能靠窑根底下储存的一些洋芋(土豆),萝卜过冬。另外自己腌点咸菜,陕北自家腌制的咸菜很有特色,由于窑洞冬暖夏凉,窑洞形同一个地窖,接地气,所以储存的菜不会坏,还保持水分。而腌制的咸菜大部用洋白菜,白菜,还有萝卜。那缸里由于温度湿度都够,缸表面长有一层白膜,也是发酵的菌类,腌制的洋白菜有一股酸酸的特殊味道。陕北人爱吃辣子,泼上点辣子油,真是下饭的佐菜。条件好的,可以掏换些黄豆自家做些豆腐,陕北几乎家家都会做。那刚出锅的豆腐嫩嫩的,香扱了,而且豆腐渣也利用起来,和些玉米面蒸成馍,但实难下咽,我们这些刚从城市来的人,嗓子眼儿细,真的难以下咽,一到吃这些东西我就愁的哄。还有那麸子馍,本来麸子是用来喂牲口的,可是人没有吃的,就把麸子也吃了,所以陕北牲口都特瘦,它们还肩负繁重的春耕任务,所以队里必须为他们准备留下一些黑豆,玉米一类,也是为牲口春耕时补充一些能量。
”漏漏”,“搅团“,“片片”,都取材于细玉米面,虽大同小异,但也略有区别。漏漏是用一带孔的葫芦飘把和好的玉米面挤压在沸水锅里,如同我们北京夏天吃的拨魚(俗称耗子屎)而搅团是一锅熟的稠玉米糊糊,陕北传说做搅团须72搅。熬成砣状。就些盐,辣子吃。讲究的有稍子当囟。(菜卤)而冷却后切成一片一片的就是片片。我比较喜欢吃漏漏,好下肚,但由于不顶时候,往往三,四,碗下肚还没觉饱,稀汤掛水的,两泡尿就没了,下午劳动没多久就觉得饿了。
饸饹可是好东西,当时我们那儿农村一般都用荞麦面,就是做起来麻烦,首先碾面的时候要加榆树皮,把榆树皮凉干也磨成面,很费时费功的一道工序。为的是面有劲“筋斗”。那时饸饹床家家户户几乎都有,饸饹床是利用杠杆挤压原理制作的,饸饹床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在中间位置掏一孔,用金属铁皮做一底部带孔网状环体,放在中间孔固定,上部分有一塞状体,挤压时将面团放在漏网内,利用杠杆原理木塞挤压成条状,它不同于面条的一是形状圆棍体,另一口感筋斗,有咬劲。我最爱吃饸络了,几次回陕,到处找,老乡由于都住楼房了吃商品粮,改变了饮食结构,不再做这些吃食了。就连最普遍家家离不了的杂面条也不做了,有白面谁还吃杂面。我2014年回陕,楞是朋友驱车20里去他岔口老家吃了一顿纯陕家面条,味道是我多少年没有吃过的,我还特意做成视频发在网上,广为传播。
“嘹杂咧,美地很”!
如今的搅团、漏漏,片片已经不是当年裹腹“哄上坡”的生活的无奈,也不是粗粮当饭的生活现实,早已经成为剪不断的乡愁,满满的情怀了。
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条件这么好,回北京也这么多年了,在北京吃什么没有?!可我偏偏想在陕北那口,你说我贱也成,馋,没出息也罢,让我忘了,可不成!那是我对故乡的思念。我也试着自己做过,但缺少那种原生态的味道。我宁可出高价再吃一顿地道的,正宗的陕北“漏漏”、“搅团“、“片片”,仍然就那么一小碟辣子油,一小碟盐,一口陕北腌的酸菜,或者是一点儿韭菜,原汁原味就心满意足,用陕北话说,我这是“害口”啦!
爬城墙
李连科
小时候干过的一件事儿,一直记忆犹新,说起来便津津乐道,一想起来还有点沾沾自喜——爬过城墙。
北京城内原有48里长的城墙,环绕京城。并有着600多年历史,48里长的长城多么壮观!世界独一无二!我小时候4——12岁住北京西城小四条胡同,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也是他的出生地不远。往东出胡同口,穿过几条胡同就是新街口大街。小羊圈胡同就在新街口南边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往西走,走不多远就是西直门,那时西直门还在,城墙也在。出我家西边胡同囗往北走上不足300米便是城墙,城墙当时是开放式的,随便上,没人管。上城墙有专门的坡道。北京刚解放,百废待兴,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政府还无暇疏于管理城墙,因此城墙是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城墙上面,杂草丛生,但这也正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捉迷藏,逮蚂蚱,抓瓜达扁,蛐蛐儿,小伙伴们经常结伴儿在上面玩儿,一玩儿就几个小时,这是常有的事儿,因此甚至有时都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所以回家挨训,挨打那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必竟是孩子,前边刚挨完打骂,后边撩爪就忘记,依然我行我素,城墙上的诱惑太大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群小孩上城墙不再走上城墙的道,反而从底部往上爬,赛着爬。城墙十几米高,突出的砖沿刚好斜放只鞋的地方,爬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两手扒着城墙,一步一步往上爬,否则掉下来,轻则摔伤,重则骨折造成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我们有一个小伙伴,至今我还记得爬城墙从半截掉下来,摔折了脚脖子,一直没治好,后来一只脚呈内字形,人家走路两只脚向前,他走路一只脚横着,严重影响了他行走,因为住一个胡同,每每看到他我就有点儿心有余悸,一次爬城墙,造成终生残疾,这会影响他一辈子,一辈子也是心里阴影,后来他家搬走了,再也没听到他的消息,如果他还健在也是我们这个年龄了。
我胆小,从不敢从城墙根底下开始爬,都是从上城墙斜坡上半截爬,那也有3,4米高,我也就7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又不知什么叫害怕,放到今天哪个家长敢让一个7,8岁的孩子干这事!
爬上城墙,就是我们的天下,玩够了,就从城墙的另一侧爬下去,城墙的另一边就是护城河,就属于郊外了。沿外城墙边上那时已经修建了一条铁路。解放前就有。
因我家住的地方临近城墙,为了使城内外进出城方便,在很多地方就拆掉一截城墙,“豁口”的地名就是这么得来的,如今“豁口”成了北京城重要的一条街道,高架桥,立交桥横空出世,交通四通八达。当年的护城河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河水不浅也不深,水是从玉泉山过来的水,河水清清,清澈到底,可以看见河里游动的鱼和水草。一到春天就是我们捞蛤蟆骨朵最佳时期,也没什么工具,蹲在河边,两只胳膊做兜水状就能捞到小蝌蚪,放到一个瓶子里就是战利品,可惬意呢。那时护城河边豁口桥边处还有一类似“春来茶馆”的地方,几张老式简单的方桌、条凳,南来北往进城出城的人在这儿歇歇脚,几分钱泡上一壶茶,一个开放式的油捅做的煤球炉子烧的旺旺的,火炉上放着一种北京人特有的叫“汆儿”的烧水工具,水是人工压水机压出来的地下水,用来沏茶。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后来大约在58年,在护城河边上挖了一个人工湖取名“太平湖”。其实这条湖原来并不怎么出名,“太平湖不太平”!文G期间,很多人跳湖,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罹难于此。闻名于京城!
这些旧时的回忆里的陈糠烂谷子的事儿都没有了,特别是那条有600年历史,48里长的古城墙,为了修地铁全拆了,如今城墙处成了北京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之一——二环,太平湖也填了,不过护城河还在,今护成河非彼护城河,有名无实,功能全无,护城还护的哪家子城啊?!城墙都没了,真正的有其名无其实!连接城墙上的9座城门楼子,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拆的只剩下前门楼子,德胜门箭楼,一鼓脑一鼓作气拆了七座,拆容易,但建这座城墙花了几个朝代多少年啊?!从明朝始历经600多年,战乱年代都保存下来了,却毁于和平建设,能不让人痛心啊!就像梁思成,林微因当年为阻止拆城墙四处奔走呼号,甚至跟市长吵架,并撂下一句狠活“将来你们会后悔的”!一语成谶!痛心啊!所以你看我们这小时候爬城墙的这段历史竟成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经历,你说珍贵不珍贵!
来延安是信仰的力量
李连科
这辈子因在延安生活工作过,对那里总是怀有一特殊的感情,一生也做过后悔的事,甚至追悔莫及,但唯独去延安不后悔,你来到这里才明白,为什么延安时期,大批有志青年冲破重重封锁,来延安接受革命的洗礼,因为延安是中国革命大本营未来的希望,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而和平时期来延安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就是为了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难道不是吗?
延安是一座光荣的城,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来到延安,中共中央在此一十三年,领导全中国人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后又转战陕北,只用了四年时间打败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延安其历史作用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没有延安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迅速胜利,延安——革命的圣地,革命的摇篮。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千百年来,尽管风雨侵蚀,炮火不断,但宝塔依然巍峨耸立。去延安,宝塔山是一定要去的。“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作为延安革命遗址组成部分的宝塔山,见证了党中央的革命业绩、记录了延安岁月、象征着延安精神。
来到宝塔山可以登顶宝塔,透过窗口俯瞰延安城。夜幕降临后,站在延河岸边,伴随着脍炙人口的《延安颂》《南泥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保卫黄河》等歌曲、观赏一场集“声、光、电”一体的灯光秀。
今日延安已非彼日延安,我无数次地来过延安,登顶宝塔山,俯瞰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城,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感慨万千。
我们1969年元月来到这里,这里还很贫穷,但老区人民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们什么是延安精神;
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
只要你踏实地扎下根来,与这里的人民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你才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精髓。你才为这里的人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那种精神的体现,会让你灵魂得到考验,甚至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我们北京知青的到来,自然而然地成为新延安人,这给延安注入了新生力量。延安精神的接力棒应当由我们薪火相传。我们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可以说,正是由于北京知青的到来加速了延安的建设,加速了延安的发展。我们被延安人民称为第二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人,这是延安人民对我们28000名来延北京知青的最大褒奖。
如今的延安旧貌换新颜,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城市屹立在黄土高原上,延安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一个人,一个民族得有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一切!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坚定自己的信念,始终如一不动摇,继续发扬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这座光荣的城,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扭转乾坤、铸就辉煌的伟大事业的光辉历程,孕育出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的滋养。革命战争年代,圣地延安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走进新时代,延安精神依旧是中国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我们要自觉继承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砥砺前行,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热土难舍 老宅情深
李连科
每次回村,必须到我55年前居住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还好,岁月苍桑,可老宅依在,虽然久不住人,显得有些破旧,但仍然依稀看到我们当年居过的痕迹,激动心情每每溢于言表。我把这个地方称为我的“故居”。
热土难舍,老宅情深。无论站在老宅的院子里,还是大门外,总有一种情愫说不清、道不明,挥之不去,晃若梦幻。从北京来到这个小山村,就住在这个窑洞里,那曾是我生活过的地方。一个小院子,正面是两孔半窑洞,我们住的那孔曾经有过塌陷,只剩不足10平米,一个土炕刚好住下我们三个知青,也许是窑面短,采光特别好,窑洞始终明亮。我在那里度过了我插队生活最后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在我们住的窑洞旁,有一个已经塌陷的窑洞里安着一盘石磨,我和窑洞主人大妈曾在里面磨过面。靠西边的一个角落里还有一个开放式的的茅厕,浅浅的一个坑上支上两块石板,人蹲在上面方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到这个时候,大妈家养的那头饥饿难耐的猪就站立在厕所的入口处,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我们,冒着蓝光,嘴里不停的哼叽着,意思是催促我们快一点儿。在那个连人都吃不饱饭的年代里,人的粪便便是猪的一顿美餐。往往我们方便完后,迅速用土掩理住,一方面怕猪来吃,另一方面生产队还规定每家每户交肥的任务,否则扣除部分工分,在那个“庄稼一支花,全凭粪当家”的年代,人、牲畜类粪便绝对是好东西,有机肥料。春播的时候我们曾用手一捧一捧,一把一把地将肥料撒向田间。
一天劳动下来,小院又充满欢声笑语。我们那个两个同学会拉小提琴,手风琴,悠扬的琴声在山谷中的窑院回荡,冲刷了我们一天的疲劳。
大妈的几个孩子都不大,大的和我们年龄相仿,正在城里念高中,小的还穿着开裆裤,他们也经常在院里嬉戏打闹,但大妈不让他们到我们住的窑洞来,怕打扰到我们的休息,一家顶好的人。
我在这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插队生活虽苦犹荣。当我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家参加了工作,便有40年再没回去过,老宅便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年逾古稀的我,对老宅的思念也是日渐强烈,每每想起便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
直到我离开的2012年,42年后第一次回村,眼前看到的已是大片的荒芜和废墟。院子内外杂草丛生,那间当过磨房的窑洞已经坍塌,院墙也成了残垣断壁,只有我们住的窑洞门前的那颗树长得愈发粗大。目睹此景,我的眼圈一次次湿润,心情也变得很是失落,五味杂陈,想想若干年后,谁会知道,曾有几代人在这里生活?曾在那年有几个北京来的知青也曾居住在这个小院里,在这里度过他们一段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我先后回去过4次,每次都要去老宅看看,心里会默默念道“我又回家了”。走进老宅,一种酸涩的味道便会涌动在心头。伴随无尽的乡愁和淡淡的忧伤,盈盈的泪花总会打转在眼角。
如今的老宅,哪怕再是多么沧桑破落,在我的心里,她依然是那么厚重而又美丽。时常感觉,冥冥中如同我们父母的大叔大妈好像就在某个角落注视着我,待我回头寻他,却又影影绰绰只留下一个背影,似乎还伴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或者,茂林几个兄弟姐妹“连科哥,黎明哥,孝煜哥吃饭咧”呼唤声不绝于耳,
而我想喊她们一声时,却发现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值此之时,我的心就像掉进悠远的时光隧道里,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友情都在远处发出沉闷的回响。
我们居住的窑院座落在村东头的山坳里,只有两户人家。站在我家窑院大门口向北一眼就能看到县城,我们居住的窑洞不足100米的地方有一口千年泉水井,村里的一半人都吃这的水,水质比农夫山泉的水还都好。
虽然现在山上的人都搬到山下住,山上己经没人居住了,但那儿有我快乐度过的时光,年少的欢笑,青春的歌声,都留在老宅子的每个角落里,内心总有不舍。我几次回村都要去我们“旧居”看看。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燃烧着的青春年代。
每每看到我居住过的这个老宅,亦如观赏一部怀旧的纪录片,直把我拉回到那个有窑院可以欢乐戏耍,有繁星可以细数的青春时代。那种童真、童趣、童话,已是记忆中的永恒——它曾真切地伴随过我的成长,历经岁月的沉淀,又成为留存在记忆里的精神家园。
面对即将逝去的老宅,我也只好将那尘封往事再重温了。我现在虽然居住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但还是喜欢这自家曾经居住过的老宅,站在那儿就感到温馨,感到亲切,仿佛这里的一切就发生在昨日,那土窑,一草一木,那残缺不全的断壁残垣都牵情…
来趟陕北吧
李连科
因为在陕北生活过8年,生活久了,对陕北人文历史也略知一二,如果你爱旅游来趟陕北吧,如果真的能如愿以偿,你绝对不后悔,在让你领略陕北大好河山的同时,这里的文化,古迹,民风民俗也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还有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壶口瀑布。
图片来自网络
陕北沟壑纵横交错,构建了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母亲河黄河从陕北流过,而宝塔山、延河则是陕北延安的象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勤劳、善良、智慧的陕北人民,冬暖夏凉的窑洞是陕北人民以前的主要居住场所,是陕北的特色。陕北的窑洞造就了陕北人性格,粗犷、豪迈。陕北大秧歌闻名于世,陕北民歌更是闻名遐迩,陕北的吃食也独一无二,独特的民族风,独特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大陕北。
延安在陕北的中部,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由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党中央把大本营建立在这里,从此延安就闻名于世。中共中央在此一十三年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由此转战陕北,只用四年时间打败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延安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实至名归,名幅其实,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这块红色的土地!
黄帝陵位于陕北的南部,他是中华轩辕黄帝的陵寝,每年的清明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这位华夏的开辕始祖。
壶口瀑布位于延安的东部,由于千里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流经这里,受那里的地质地貌发生的变化,那儿有个缺口,河水从缺口顺流而下,形成一道天然大瀑布——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飞流直下谷腾烟,巨浪排空啸九天。壶口瀑布,大自然天然杰作,鬼斧神工,我大中华魅力瑰宝。“倒泄卷狂澜,雾锁云烟。凌空刺破鸟惊旋,万丈神龙千古搅,浊浪淘天”。
陕北的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陕北人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培养了陕北人坚轫不拔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养育了祖祖辈辈朴实生活在这里的陕北人民,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洛川皮影、陕北剪纸…陕北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朴实无华的陕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吃在陕北也是独树一帜,独具陕北特色的炸粘糕,粘豆包,摊黄儿,延续了祖祖辈辈上千年,成为陕北人过年的主打食品。洋芋擦擦,手擀杂面条,饸络更是独具特色。你只要踏上陕北这块土地,在你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会大饱口福!
来趟陕北吧!绝对物有所值。你会不枉此行,还犹豫什么?!从踏上这块土地始,我内心始终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也许太熟悉这里的人民,这里的生活,这块土地,以至我回京后又多次回陕北,回故乡,在回故乡的同时,又畅游了大陕北,多次游览了革命圣地延安,黄陵,壶口瀑布。乾坤湾,梁家河又都留下了我新的足迹。再一次地了解到了陕北的历史文化,触碰到这里神奇的土地,在窑洞(巢)两晚,“咥”一碗羊内哨子面“嘹杂咧”“美太太地”!
记富县的第一座桥
李连科
今天的《鄜州文学》登载着莫曲的一篇小诗,《洛河过水桥》全文如下;
七十年代城建功,
富县洛河首桥通。
基建营人真英勇,
最该感念南树森。
这一首小诗把我带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简短的一首小诗,诗人记述了富县一座桥的建成的历史。因为这座桥的建成当时也曾轰动全县。我也亲眼目睹这座桥的建成过程,并无数次地走过这个桥,它是连接富县与茶坊的重要交通通道,结束了富县上千年无桥的历史,是富县一里程碑式的建筑。建挢人也功垂千史!
这事要追遡到1969年。我们来陕北插队,我被分配到富县城关公社北教场村,也就是这个漫水桥的西侧,过了桥便是。
1969年我们来陕北,正是隆冬季节,延安地区还刚下完雪。我们一行19号离开北京,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干21号中午到达茶坊,各大队接学生的社员己等候多时,简单的吃过一顿中午饭,装上行李便奔赴各自生产队。
谢天谢地,我们太幸运了,分配到全县当时最好的一个大队,而且过了洛河就是,也就是1,2里路,后来我们才知道有的同学分到原上,要步行走一二十里路甚至更远才到村。当时洛河枯水季节,河面上结着冰,我们是踏着冰层到村里的。当时整个洛河都没有桥,县城及以东西,北,南过河的人都要靠县城一摆渡船。
这座桥兴建时间在1970年,县里决定要建一座桥,解决富县人民过河难的问题。因当时县里资金也困难,也就决定就地取材建一石桥,考量平常也就走个架子车,行人。
石料也是就地取材,取自茶坊附近的一个山上,县里从各社队也抽了民工,民工里面就有我们知青。由于桥的一头就连接着我们村,而且靠近河边还有我们一块麦田,劳动之余有时我们过去看看桥建到什么程度了。
陕北出石头,又有很多石匠,建挢的每一块石头都是这些石匠一锤一锤凿出来的,而且石头也是全靠民工一架子车一架子车人力拉过来的,没有机械,石头又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堆砌而成,创造了当时建桥的历史!
大么也就是洪水季节来临之前,这座桥建成了,洛河漫水挢的建成,结束了富县上千年没桥的历史,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桥的利用率很高,人们再也不用为过河发愁了,就连汽车都可以从桥上驶过,它成了连接全县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不管怎么说,它是富县历史上的第一座桥!
我几次回村都要到这桥上走走,找找当年过桥的感觉。桥还是那座桥,人也那个人,走在当年曾无数次走过的地方,五味杂陈,心情格外激动,也倍感亲切。
由于当时建挢考虑到每年雨季都有洪水通过,此桥面建的很低,几乎贴近河面。也考虑到洪水季节的洪水,桥孔设计泄水孔形式,所以桥取名“漫水挢”。大水漫过的意思。
后来富县城建了好几坐桥,还有高铁通过的高架桥,气势宏伟,特别漂亮!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现在不但过河方便,高铁也通过我们县,如今的延安人民再也不用为出行难而发愁了!
如今这座漫水桥仍在使用,虽然过去了50多年,半个多世纪,经受过无数次大大小小洪水的考验,大桥仍坚固如初,可建当时的工程质量!也感谢富县县政府对这座桥的维护。
今天看到这座桥,十分亲切,不只是我是这座桥的见证者,而且这座桥曾留下我走过的足迹。也是我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回忆。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李连科
相信因果关系,而且深信不疑,我们经常说““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至理名言。古人也十分崇拜“天”,孔子曾经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别不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人间道理千千万,唯有因果不虚。
“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你做什么选择,就会有什么人生。人生的最终结局,就是一个个选择叠加起来的总和。你今天的这个选择,是为日后你自己埋下了一颗种子,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就像种地,我当过农民,春天的时候,农民播撒种子,让它慢慢地成长。这,就是“因”。秋天的时候,种子长成了累累硕果。这,就是“果”。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是这种因果关系的必然!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500次回眸换得擦肩而过”,人和人相识、相知缘于机缘,大千世界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赶上了。”每一个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都是有原因的。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尽,我看见你在人群中。你要相信,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有的人的出现都是你生命中的注定,是来渡你的!心理学上,有一个“吸引力法则”:你自身的磁场,会吸引那些同频的人向你靠近。优秀的人,会融入优秀的圈子;所有遇见,看似一种巧合,其实都是一种必然。
穿衣、吃饭、工作、下班、结婚、生子……我们的这一辈子,由很多极为普通的一天组成。然而在每一个普通的一天里,都会有生,有死,有别离,有欢聚,充满了变数,不确定性。很多人命运因此而改变。我的一个朋友,到湖边钓鱼,突发奇想,下湖游泳,不幸溺水身亡,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
佛说“因果循环,万事万物,皆有轮回,皆有定数”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因果,敬畏因果,为人善良;自古以来,善有善报,都是顺应天命,都是自有定数。
最近网上有一个火的一塌糊涂的视频,一辆汽车行驶到一个泥石流涌动的地方,进退两难,突然涌动的泥石流戛然而止,为他停留了16秒,正是这16秒,他安然短过一场灭顶之灾,他刚刚驶过,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呼啸而来,瞬间堵满了汽车驶过的地方,很多人奇怪,车内的人做了什么善事,天意停留了16秒,我们这辈子,就是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行得直,坐得端,无愧于人,无愧于己,懂得善待别人,给别人留余地,就是在给自己留退路。笃定前行,走好当下的每一步,莫问前程几何,一程又一程出发。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感受路!这绝对是真理。万般带不走,唯有孽随身!
“路”这个字,是由“足”和“各”组成的,仿佛告诉我们,路在自己的脚下,各自有各自的路。不要过于埋怨生活的不公,很多时候生活自有定数,我们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现在的人生过得越来越好,而不是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一切皆有定数,“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余生很长,不要慌张,愿你心中有暖,路上有花,步履不停,如期抵达。
知天命。尽人事。立志、改过、积善、谦德。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终将:逆天改命、改变定数。道理浅显,相信因果,自我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吃与食,蒜茄子
李连科
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要做点蒜茄子,这道普通再不能普通的菜在我家有几十年的历史传统,经济实惠。从我妈年轻的时候我就吃蒜茄子,那时是妈妈做。味道好极了。现在我做,这道菜不知缘于何方,我们家在东北生活过,可能妈妈从姥姥那儿学的,可姥姥从哪儿传承的无从考证,反正是有年头了。
蒜茄子很好做,但味道各有差异,这根据每个人口味不同,无非咸轻咸重,蒜多蒜少的问题,没什么讲究。
茄子一般选择长茄子,现在市场上有卖更适合做蒜茄子的茄子,个头大小适中,我就买这种茄子。买来的茄子洗净,沿茄子底部用刀横切三面,放蒸锅里蒸熟,然后拿出来晾凉,放置一边备用。这时你可以准备蒜泥,将去皮摘净的蒜捣成泥状,加盐,盐要稍多些,咸度不够茄子容易变质。
此工序完成后就可以往茄子里加蒜泥,每层都加,加的多少根据自己的口味可多可少,涂抹均匀。然后放置专用的器皿中(盘子)一天后就可以食用了。蒜泥茄子不易多做,现做现吃。多余的可放置冰箱冷藏两三日,不宜久放。
得,方法教您了,又没什么技术含量,赶紧的,麻利的买几个茄子,现在就做,给您的饭桌上加道菜,晚上您就可以吃啦!
水疙瘩,雪里蕻
李连科
5,60年代到70年代,北京市场供应还不像今天这样丰富,应有尽有。那时一到冬天,大白菜成了看家菜,家家户户都要买储存白菜,这一冬全家的菜全指望着它了。最初还不是敞开供应,按人口定量供应。白菜分三级,价格不一,平均也就三分钱一斤,有的还带厘,比如2分8厘,1分5厘,真是一分钱都是好东西,那时家家过日子精打细算,“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那时的口号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如今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还有那时为调剂冬天饭桌上单一大白菜,几乎家家都要腌制一些水疙瘩,雪里蕻之类的咸菜。我家秃小子多,冬貯大白菜不够吃时,妈妈特意买了一个小缸,专门用来腌制一些咸菜,每年都要腌一缸,能吃到来年春天。起先这活都是妈妈干,到后来我长大了一点,这任务就交给我了,由于受多年妈妈腌咸菜的熏陶,耳濡目染,我早对一腌咸菜的过程轻车熟路。
水疙瘩是老北京最普通的咸菜,刚上市的水疙瘩雪里蕻也就几分钱一斤,因其价格低廉,经济实惠,曾是很多普通人家不可或缺的冬天里的一道菜。水疙瘩一般用大粒盐腌制。腌制不了几天,打开缸盖一看该绿的绿,该脆的脆,诱人眼球,令人称道。
腌制前,水疙瘩,雪里蕻都要洗净,摘净,关键一点洗干净的水疙瘩,雪里蕻一定要凉干,不能洗完就腌,那样容易烂!再有,就是要“倒缸”,腌个十天八天的,要把缸里的东西拿出来倒个,过过风,走走辣气。
新腌出来的水疙瘩好吃,带着一股芥菜疙瘩特有的香味儿。切丝,配葱丝,放醋,放点花椒油,或者点几滴香油,是非常可口的佐餐小菜。现在水疙瘩也登上大雅之堂,“稻香村”喝豆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两焦圈,一碗豆汁成不少北京人最爱!当然绝对少不了这咸菜丝。这是喝豆汁顶配!
水疙瘩一般两种吃法,生吃,炒着吃,生吃简单,洗净的水疙瘩切成丝,倒上点酱油醋,有条件的炸点花椒油或点上几滴香油一拌即可,爱吃辣的再炸点儿辣椒油,香脆可口,就着吃两窝窝头没问题。
炒着吃就麻烦点,去肉铺买2毛钱肉,水疙瘩切丝,热锅放点儿油,放入肉丝,水疙瘩丝煸炒,再放点儿酱油,放稍许水,盖盖儿闷三两分钟再煸炒一会即可。有的人爱吃黄豆炒疙瘩丝,撬点儿泡好的黄豆,算是绝配。黄豆可撤咸,亦浸润水疙瘩的咸香。除了用肉,也可用鸡蛋炒,这是我发明的一道菜。水疙瘩切成碎末,鸡蛋打碎调匀,锅热放油,煸炒鸡蛋,放入水疙瘩末,一拔拉即可,用来拌面吃,即有水疙瘩的咸味,也有鸡蛋的鲜味,就面吃独有一番风味,不信您试试!
雪里蕻也是冬日最好的下饭小菜。雪里蕻炒黄豆,又香又下饭,或着就着粥、窝头,好吃极了!现在,不少人也时不时的炒上一盘,放上点肉沫,满满都是童年回忆和家的味道。
如今的市场供应繁荣,无论春夏秋冬什么菜都应有尽有,北京市民再也不用买什么储存白菜了,也用不着自己腌制咸菜了。想吃了,“六必居”,“田源”,商场,超市都有卖。
现在的水疙瘩,雪里蕻也随行就市身价倍增,买一个过去能腌一缸的!前几年我还用罐儿自己腌点,现在不腌了,根本吃不了。吃不了的雪里蕻我又发明了一种吃法,用它包雪里蕻馅饺子,咳!也好吃,雪里蕻用水浸泡,淡去咸味,切碎与肉馅合拌,包出的饺子仍保持雪里蕻的鲜味,肉的香味。退休了,没事了,尽琢磨吃了,琢磨吃也没什么不好,调剂生活,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也说明你牙口好、胃口好,身体健康。
北京人最离不开这些普通家常菜,样样儿看了都馋人,有的味道,一生改变不了,以前天天吃,现在天天想,北京人的一生,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是这些美味佳肴。哪怕是过去常吃的一口咸菜,都那么耐人寻味……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李连科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
这是被毛主曾热情地称誉其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1940年考察延安后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一个爱国华侨之囗,也是代表着想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期望,在当时很有感召力,影响很大。
1940年中国的抗战如火如荼进行着,可国民党为一己之利,不断制造磨擦,分离抗日统一战线,此时爱国华侨陈嘉庚为探明真相,不顾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的阻挠,在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陈嘉庚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在延安度过了他毕生难忘的9天。此间,他不顾67岁高龄,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悉心进行考察研究,拜会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并与各界人士进行多次深入交谈,参观学校及边区工厂,通过这些活动与接触,他眼界大开,展现在他面前的原来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神奇世界。与他来之前国民党宣传的完全不一样,这样,陈嘉庚才逐渐改变了对共产党的看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说“9天的延安之行,“实为别有天地,大出我意料之外”,彻底颠覆了他原有对共产党的看法,他的认识随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共产党由怀疑转为同情和信任。怀着“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心情,陈嘉庚离延之后热情地向国内外宣传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陕甘宁边区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救国的诚恳态度和英明政策。“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走一路宣传一路。一个无党派爱国老人的公道话,使在国民党严密控制下的大后方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极大鼓舞。
从此陈嘉庚坚定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直至解放应邀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充分发挥了一个爱国华侨老人的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重温这句话仍有很多现实意义。“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当年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信念的年轻人冲破重重封锁来到延安追寻革命真理,接受革命的洗礼。延安充满了希望!中国就充满了希望!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工农红军经过2万5千里长征,长途拔涉来到延安,把革命的火种延续。60年代末,又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为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来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插队接受锻炼!他们同样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看今日之延安非彼日之延安,延安早己不是80年前陈嘉庚访问延安时的延安,旧貌换新颜,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延安新城屹立在这黄土高坡上。延安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它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陈嘉庚先生多年前的希望早已变成了现实,这片红色土地更加耀眼辉煌。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中国从这里走向世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