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
“微观北大荒”开设《北大荒红色印记》专栏,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照片,再现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伟大壮举,反映建党百年来北大荒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感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凝聚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北大荒红色印记之友谊农场建场纪念册
《国营友谊农场建场纪念册》
在北大荒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部纪念册,正中书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友谊农场纪念册”十六个大字,这本纪念册记录了友谊农场建场的点点滴滴。
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为尽快发展农业生产,决定在总结原有国营农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摸索机械化开垦大面积荒地的可行性。这一计划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
1954年,苏联领导人与毛主席互致电文,由苏联援助我国建设一个播种面积为两万公顷的大型谷物农场,并赠送建设农场所必需的机械设备。
1954年11月,两辆吉普车开进了佳木斯以南的三道岗地区。中苏两国的专家在严寒、没路的荒原中开始了农场的选址工作。
党中央关于建设友谊农场的部分文献
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建立国营农场的决定》,12月21日,当时中国最大的农场——友谊农场正式成立。人们在农场地界的中心树立起一支旗杆,农场的场址就确定在这里。苏联专家和我国的工作人员都参加了这个隆重的仪式。农场第一任场长王操黎亲手升起了农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它标志着友谊农场的诞生。
随后,苏联政府援助的拖拉机等机器设备也运到了这里。农场的第一批工人搬来了自己的家当,他们在这里向苏联专家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并为开荒做好准备的工作。
1955年5月2日,友谊农场举行开荒典礼。随后,王操黎场长与一位拖拉机手驾驶着P-546号拖拉机,在荒原的处女地上翻起了第一道黑色的沃土,荒原从此沸腾了……
这拖拉机的轰鸣声招来了许多有志于荒原开发的青年建设者。经过一年的努力,开垦荒地43.5万亩,播种粮食作物4.8万亩,收获小麦477万斤、大豆98万斤。
农场职工在向苏联专家学习农机操作
据友谊农场原党委副书记刘焕高回忆,开荒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在莫斯科读书的李富春和蔡畅的女儿李特特也要求参加这个大型谷物农场的建设,她带着刚三个月的孩子来到荒原。当时这里住宿条件很困难,她就把婴儿安排在兴隆的一个老百姓家里。她每天坐车到荒原进行考察。
如今,昔日的“北大荒”早已变成了“北大仓”,友谊农场较好地完成了建场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的任务,为我国建设大型机械化农场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源:综合网络
文字:黄璐瑶 张钧碧
图片 提供:北大荒博物馆
平面编辑:马文龙
统筹:张永刚
监制:许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