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
“微观北大荒”开设《北大荒红色印记》专栏,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照片,再现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伟大壮举,反映建党百年来北大荒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感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凝聚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北大荒红色印记之荣军农场的创建
在北大荒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略显特殊的革命文物——垦荒战士的毡靴。这是当年开发建设荣军农场的荣复军人穿过的“战靴”。
垦荒战士的单只毡靴
1948年10月,东北全境解放,时任东北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刘培植组织荣复军人进军北大荒,创建荣军农场。
垦荒战士的单只靰鞡
1949年3月,在一次荣军工作会议上,时任东北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刘培植强调了组织荣复军人进军北大荒的重要性,他说:“开辟北大荒是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有些人信心不足,主张各回各的老家。不,同志们,公营农场是新生事物,就如初升的太阳,生气勃勃。我们荣军应当在开荒建场上发挥‘尖刀队’的作用。”参加会议的一个独眼军人听了这话,再也坐不住了,他当即向刘培植提出要创建一座荣军农场,这个人就是郝光浓,他在一次战斗中失去右眼、在一次雨夜行军中跌涯左臂致残。
由千名荣复军人创建的伏尔基河农场办公大楼
1949年4月1日,郝光浓挑选了28名自愿参加、思想坚定的荣誉军人,从齐齐哈尔市乘火车开往东屏。东屏荒地易涝,郝光浓就带领荣军们用当年“挖战壕”的精神,修堤筑坝1785立方米。资金短缺,他就组织专人熬碱、熬盐;经营嫩江支流的哈尔戈河鱼亮子,增加收入,用于添置必要的生产资料。全靠这276名残废军人、90名慢性病人和中学生,当年开荒、播种250垧地,获得了好收成。
1949年10月,正值伟大的共和国刚刚诞生,东屏荣军农场秋收大忙。荣军们挥镰收割,响应党的号召来荒原创建农场。他们是双重奉献的英勇战士:一度奉献给战争,再度奉献给黑土地!
在解放战争中荣立战功的三等甲级伤残军人迟子祥,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老家在山东黄县,15岁那年讨饭到了长春,日本鬼子投降,他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他英勇杀敌,负伤多次,并荣立6次战功。1947年隆冬时节,法库战斗打响,他在冰天雪地里冲入敌阵,身负5次重伤,全部脚趾和两个手指都冻掉了,才被救下火线。当时,他的背部伤痕累累,其中一处伤疤大面积凹陷,可以放进一个拳头。建场初期,农场看他伤残严重,让他到修理所保管工具。可是,他看到一大堆犁、耙急需修理,就自告奋勇挑起这个担子。他和另一位打过铁的荣军垒起了一盘烘炉。在他的带领下,1950年一个春季,铁工组共修理、制造了1200余个农具零件,保证了开荒的需要。
早年伊拉哈荣军农场副场长侯祥宽、王方盛
在检查机械收割大豆的质量
建场初期,运力十分困难,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于是,迟子祥到处找废件筹划做拖车。没有动力,就往车床上挂皮带,用两只残废的手使劲拉。经过多日的奋战,他们终于拼凑组装成了一辆载重上万斤的八轮大拖车。春耕春播开始,拖拉机坏了,迟子祥就爬到拖拉机底下,躺在泥水里一点一点地焊。这个全身布满伤痕的荣誉军人,变成了农机修理技术能手,连续多年被评为劳动模范。1951年被授予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出席国家首届残废军人劳动模范大会。1952年,《人民日报》以《一个外行人学会了修理拖拉机》为题报道了迟子祥的模范事迹。
荣军农场以其出色的创业成就,引起全国关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农场拍摄了题为《荣军农场》的纪录片。从此,伏尔基河——这条不知名的小河,伴随着荣军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在祖国大地上流传开来。
为了总结一年多来荣军工作,1950年11月,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在沈阳隆重召开首届荣军劳模大会,荣军英雄模范人物云集一堂。中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向大会题词祝贺。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是:“积极参加生产与协助建设人民武装工作,作人民的模范和政府的有力助手。”
来源:综合网络
文字:黄璐瑶 张钧碧
图片 提供:北大荒博物馆
平面编辑:迟慧
审核:黄璐瑶
统筹:张永刚
监制: 许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