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可以模糊印象,一种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一种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一种信仰却历久弥坚。
“微观北大荒”开设《北大荒红色印记》专栏,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照片,再现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伟大壮举,反映建党百年来北大荒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感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凝聚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北大荒红色印记之 当代“流人”组成的垦荒队伍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里,展出了关于“流人”垦荒队的珍贵照片。
1985年7月,参加修建八五〇农场云山水库的全体“右派”合影
1958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十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右派分子”约1500人,军队系统的“右派”约97人,他们集中在密山垦区的八五〇、八五三农场。“右派”中有为数不少的司局级干部,或相当于司局级待遇的文化人,遍及中央、国务院各大部。
这是一支“阵营坚强”的“流人”队伍,有男有女,有“右派夫妻”。浏览着花名册上的一个个名字,就会有一种无比的沉重感。
当年,王震在北大荒部署十万官兵进军荒原的间隙里,曾风尘仆仆地来到八五三农场二分场六队来探望“右派”。他让“右派队”指导员将“右派”们集合在一棵大椴树下,表示要用最短的时间,把他们改造成有用之才,要使“右派”在各机关因受批判而冷了的心,到北大荒再热起来……
著名作家丁玲和她的丈夫陈明,是从北京下放来北大荒的“右派”。丁玲来北大荒时王震曾召她去密山见面,后来为了照顾老俩口,让他俩到靠近铁路线的汤原农场安家落户。这对当时的“右派”来说,是一种相当特殊的照顾:不编入集体生活和劳动的“右派队”,而是单独安置。
1959年,丁玲在汤原农场畜牧队担任文化教员。图为丁玲(前排中)与畜牧队文化教员、学员合影
在密山农垦局的办公楼里,王震将军的话是简短、含蓄而深沉的:“思想问题嘛!我以为你下来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你这个人我看还是很开朗,过两年摘了帽子,给你条件,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你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这里的天下很大!”
丁玲和陈明夫妻二人去“安家落户”的汤原农场,正是当年从上甘岭下来的十五军转业军官“初战荒原”的地方。1959年冬天,开展“扫盲”运动,农场让丁玲担任畜牧队业余文化教员。她根据大家的特点,自己编写教材,还把学过的生字或单词写成方斗,贴在大家工作、劳动、休息的地方,她说这叫“抬头见字”。仅仅一个冬天,就有十多个妇女家属能读书看报了,有的还能提笔写稿写信。畜牧队为此被萝北县评为“扫盲”先进单位。
1964年冬天,上级决定丁玲和陈明返回北京,但丁玲给王震写信,要求继续留在北大荒,到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农场“安家落户”,体验生活。王震同意了她的要求,指示北大荒垦区派人陪她和陈明参观一些大农场。最后,丁玲决定把“家”搬到宝泉岭农场。这个早年在延安窑洞里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并赠《临江仙》词一首的著名女作家,在北大荒一呆就是12年!
当代另一名文化“流人”——著名诗人艾青,也得到了王震将军对他的关心。反右斗争以后,诗人戴上了“右派”帽子,王震并不嫌弃,请诗人到家里谈心。艾青到北大荒,王震再三嘱咐八五二农场领导:“政治上要帮助老艾,尽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触群众,了解农垦战士。”他又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
年近半百,身材高大的艾青,当年担任八五二农场林业分场副场长,他是唯一挂了领导职务的“右派”。到职时,将军专程赶到农场给大伙介绍。会上,他对转业官兵说:“你们要像尊重其他领导一样尊重艾副场长。在延安,艾青就是名人。我在南泥湾搞大生产,当三五九旅旅长。”他指了指身边的农场党委书记说:“他那时是我们旅的警卫营营长,开发南泥湾有他的一份功劳。今天,我和他一起来北大荒办农场,叫你们大批转业官兵也来,走的就是南泥湾的道路,要叫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他把脸转向艾青说:“你是诗人,要多积累素材,多反映英雄开发北大荒的事迹。”当时艾青心情很沉重,只是对大家躬腰说:“我一定好好干,至于王部长说的大诗人的桂冠,请同志们以后不要再提了,大家是了解我的心情的。”
艾青在北大荒呆了12个月,后应王震之约去新疆石河子落户。时间虽然短暂,但艾青给北大荒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用稿费给林场添置了发电机、圆盘锯、扩大器、话筒、电唱机。每当人们看到偏僻的林场里那大放光明的电灯、听到高音喇叭播放的音乐,以及隆隆旋转的圆盘锯,都会回想起艾青的音容笑貌。
命运残酷地打击了这批文化人,但没有将他们击倒。在王震将军的庇护下,在一批穿军衣的“移民”带领下,他们用双手在荒原上建起一座座以“右派队”命名的小村庄。有的劳动了一个时期之后,抽调到有关单位,发挥一技之长,而大多数则在基层劳动,向地球开战!
他们一路踉跄,然而他们一路都在前进!
来源:综合网络
文字:黄璐瑶 张钧碧
图片提供:北大荒博物馆
平面编辑:马文龙 齐魏依
统筹:张永刚
监制:许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