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知青文化 > 上海女知青阿凤与留在云南的女儿沙英(一)

上海女知青阿凤与留在云南的女儿沙英(一)

2016年02月14日 23:53:26 访问量:25289

  2013年上海的暖冬稍纵即逝,人们迎来新一年初春的微风,又一个春天的脚步悄然与往常的美好,一切如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这个温暖明媚的春天,我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渴望过。最美丽的邂逅,总是在漫长的等待后给你最意外的惊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插队的上海知青叶辛写的《孽债》小说和根据同名小说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反映的是我们云南军垦农场上海知青的婚姻感情纠葛。自《孽债》在上海乃至全国热播后,人们则将“云南知青”与“孽债”作了“互联词”,似乎云南知青就是"孽债","孽债"也成了云南知青的“代用名词”,只要你自我介绍是“云南知青”,对方十有八九会问你有沒有“孽债”?其实,我们云南知青对这样的反问,心里十分不爽。

    去年11月初,我有幸与叶辛在版纳参加万达组织的知青论谈会时,我对叶辛说:叶兄啊,现在“云南知青”与你的“孽债”都划等号了。真的,只要提到云南知青似乎都与"孽债"两字紧密相连了。

   20131024日下午由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主办的"西双版纳情怀--我们的知青年代"在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万丽大酒店的宴会上,由云南知青李惠情介绍,我见到了沙英的亲生母亲阿凤(化名),我说受许多曾在版纳知青的委托,让我写写你与女儿沙英的母女分离的真实经历。我与阿凤进行了简单的沟通,希望她能支持我的工作,从她当知青时的那段艰难经历,映射出知青时代的真实故事。

 

  尘缘的花瓣上,谁没有过一笔不可遏止的欲求?那些触碰了灵魂的美好一旦拥有就不想再放弃……我不知道是内心在召唤着春天,还是春天在召唤着我的心灵。面对着满眼的春色,心情从来没有像这样动容和欢欣。流连着我,也驿动着我!我要叙述他们的故事,这也是许多云南知青的诉求和心声。

    为此,我在西双版纳与叶辛等作家和知青代表参加万达举办的知青论谈之际,专程赴西双版纳南腊河畔的勐满农场,采访了一对上海知青阿凤把亲生女儿海云送给当地僾尼族的真实故事.今年,远在西双版纳的僾伲族姑娘沙英与她的亲生上海知青父母在勐腊的南腊河畔团聚,度过了一个欢畅美满的新春佳节。

    西双版纳勐腊县,古称镇越县,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与缅甸隔澜沧江相望,是有26个民族聚居边陲小县。在知青时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驻扎在这里。境内有条南腊河,从邻国老挝缓缓而来,逢山便绕,遇涧则跳,拐了几个弯,留下一条美丽弧线,又悠悠流回境外去了。出境注入澜沧江,最终经湄公河汇入大海,与太平洋有着遥远水脉联系。作为一条国际性河流,在境内虽只有一百多公里,却是南疆最具特色的一条河。这里热带雨林发育,雨季又多浸泡河里,很象亚马逊河的景色,也有人称这它为“东方亚马逊”。纵观人类古今文明历史,似乎都与河水有关,华夏文明源自长江黄河,恒河造就印度文明,尼罗河孕育埃及文明,勐腊县名就取自河流一个字命名的。蜿蜒不断的河水,伴随着两岸千年源远流长文明,那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是从南腊河水开始的。

 

  人生是条河,深浅都要过.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对于阿凤与小朱(化名)夫妇的人生,行走在红尘,岁月在流消,伫立在风中.回首之间多了一些惆帐,甚至一些忧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仿佛一切都变得遥远,留给他们的只是过去的坎坷和心灵的伤痕。如今面对现实,在柔抚的阳光下,对待分离四十年亲生的女儿,像恋人的眸子泛着亲切柔和的光芒,他们平和、乐观、豁达、开朗,在人生甲子之际,终于找回了团聚、溫暖、幸福!一切都来得那么坦然、平静、和谐!南腊河啊,她始终流淌,荡漾,散发着无法抗拒的人情世故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2013年11月中旬的一天,我在西双版纳画院院长李连儒、酉双版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敏等陪同下,驾车前往勐腊的勐满农场,在那里采访了上海知青的亲生女儿--僾尼族姑娘沙英。

 

 

    在过去,上海城里人爱叫郊区和外地人为“阿乡”(乡下人简称)。其实,查一查上海人的祖宗,大多数是浙江、江苏的移民后代。根据史料,正宗的上海人只有浦东川沙北蔡镇人,一个叫张村的渔民。阿凤就是出身在这里的上海“本地人”。

1971年,在文革的上山下乡热潮中,上海市革委会为了(任务),急于凑滿上海上山下乡100万知青的指标,他们把上海郊区已当农民的2万名青年滥竽充数,纳入知识青年送去了云南兵团。其实,上海郊区青年中绝大部分并不属应届中学毕业生,他们中的文化高低,年纪差异都很大,有的本来在家已恋爱多年,有的早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后在回城文件中指出: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1971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来上海闵行、浦东、宝山、嘉定等郊县动员农村青年,以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知青名义,那时,农民出身的阿凤刚是18岁花季少女,她活泼、单纯、幼稚,看到电影里解放军女战士的穿着时髦的绿军装,红五星、红领章,英姿飒爽,满怀对解放军的崇拜、向往,一心想脱离在家种田当农民的环境,她毫不犹豫地积极报了名。  

 

    其实,阿凤家父母生了五孩子,她下面还有三个妺妹一个弟弟,家里很需要让她在家参加劳动,增加家庭收入,以此帮助父母减轻些负担,而且,那时她在家巳恋上了当地的男青年小朱,原想好俩人一起报名去云南兵团。那时巳21岁的男友小朱,在家里孩子中最小,哥姐已结婚成家,他是家中的顶梁柱,父母年迈多病,家里离不了他,老人需要他陪伴照顾,在父母极力阻止下小朱没能如愿与阿凤同行.

 1971年4月的下旬,阿凤只身一人,与同村的青年,告别家乡,离开恋人,报名参加了云南建设兵团的知青行列,经过一路风尘颠簸,来到了驻扎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南腊河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当载満着的青年男女卡车,在一排破烂不堪的草房前戛然停下,这里根本沒有半点部队的影迹,迎接他们的是满山的丛林,崎岖的山路,破烂的草房,光脚的职工……,当行李被人卸下车,车上灰头土脸,面目皆非的阿风,还绝对不信她眼前这一切,来到这样的 部队 她死死抓住车箱的栏板,声泪俱下,大叫爸爸……妈妈……我要回家!她大叫着恋人小朱的名字……,18岁的阿凤,她从没离开过亲人,从沒离开过浦东,更沒离开上海……此时,夜幕低垂,把整个连队渐渐染黑了,阿凤坐在草房里的竹床上,也无心打开行李,更沒打水洗垢, 她红肿的眼睛从竹笆墙的缝隙里,向外探望,月光下看到场地上的大黑狗,对着时起彼伏时的哭声,夾着尾巴, 耸起肩毛,恶狠狠地狂叫着,似乎与阿凤对抗着, 这时她巳泪尽声哑,再也不敢发出哭声, 她耸肩抽泣,恐慌、寂寞、失魂落魄……

    也许是10天的一路颠簸,已精疲力竭的同屋姑娘们都已躺下,朦胧入睡了,阿凤也昏头涨脑,迷迷糊糊的靠在床边的竹排上,耳边听着远处大沙河的流水声,房后山林里传来虫鸟凄凉叫鸣,阿凤闭上眼,渐渐梦回故乡,梦中心爱的小朱在她身边,依偎在他的怀里……阿凤眼前展现了离开上海前一天的夜晚, 那晚俩个恋人在春天里, 在月光的田野上, 互挽相依的月下人影逐渐拉长, 已是晨曦降临, 他们还依依不舍……71年上海浦东的河水是那么纯洁、透沏,小河静静地流淌,悄然奔向远方,消失在晨露之中……。 她在梦中声嘶力竭地的惨叫着恋人小朱的名字,喊着心爱的爸爸、妈妈……,可是,回应她的只有对面山谷的阵阵回音……。

 突然,有人一声尖叫,划破了整个连队的宁静。此刻,阿凤从梦中惊醒,只见一条黑咕隆咚的大水牛,瞪大眼睛,从阿凤床头的门口伸了进来,刚对着阿凤的脸,这真把阿凤吓晕了,她急忙爬起床,躲在其他知青姐妹身后,吓得全身抖擞,这下又把阿凤吓哭了,到兵团的笫一夜就这么在恐惧中煎熬到了天亮 .......    

   [据作者了解:1968年开始,云南农垦系统开始接收安置省内外知识青年。到1972年,先后共接收知青10.40万人,其中来自上海4.76万人(其中上海郊区青年近2万人),重庆2.44万人,成都1.67万人,北京的8385人,昆明7038人。]

 

 

    

     (感谢云南知青李惠情为本文提供线索和素材.)

 

                                                       2014年3月4日于上海

 

注:来源《晚秋子歌的博客》作者诸炳兴    题目:天龙编辑

编辑:刘哲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