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讲述北大荒后代故事之四:知青后代卞立斌的故事:
源自高尚的责任感
——记知青的后代卞立斌的故事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旋律在有着高尚责任感的卞立斌心中回荡。目睹了知青太多窘迫和辛酸的他决定成立知青爱心委员会,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做爱心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也为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以及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听说“知青二代”卞立斌斥资建设“知青爱心家园”的消息后,我就渴望见到这个北大荒走出来的年轻人。
2013年3月23日,在“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32团战友、知青爱心家园名誉会长巩德有和3团战友张志红陪同下,在北京昌平兴寿镇东营村,我如愿见到了卞立斌。
二○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我(右二)在『知青爱心家园』见到了卞立斌(右三),左一是三十二团北京知青巩德友,右一是三团北京知青张志红。
他是一位十分朴实的中年人,不高的个头,黝黑的脸庞,简朴的衣着,略带腼腆的笑容,都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容易接近而且亲切的人。而采访,更让我对他产生越来越多的尊敬,让我的心里萌动着一种久违的激动,在这个追求理想越来越少,追求金钱越来越多的社会,卞立斌的情操和梦想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里。虽然他的谈话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语调平和而谦虚,但那不惜付出的胸怀,那对知青的一片真爱,那实心实意为知青设计未来的赤诚,都让我感到,这个18岁离开北大荒的“知青二代”传承着北大荒人的责任感。正是这样的责任感,让他勇于担当、勇于付出,让他的爱心温暖着所有接触过他的人,连接着众多知青战友们的心。
生在北大荒
1970年,卞立斌出生在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2团(现在的红兴隆管理局北兴农场)15连一个知青伉俪的家庭。
卞立斌的父亲叫卞振海,是北京市原崇文区11中的知青、母亲叫冯新女,是河北省的一个知青。1964年,他们在不同的城市,响应党发出的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向党的好女儿邢燕子学习,自愿报名上山下乡,来到了红兴隆管理局北兴农场第十五连。
刚从城市来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卞振海和冯新女都碰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艰苦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于1969年成为一对知青伴侣。在北大荒,他们育有一双儿女,儿子卞立斌于1970年出生,还有一个女儿,比卞立斌小两岁。
卞立斌在三江平原长大。初中毕业后,他和许多同学一样回到连队里干农活,老实厚道的父母教育他和妹妹,艰苦的生活能够锻炼人,要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卞立斌非常听父母的话,他崇拜自己的父亲母亲,在他看来,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父母自愿放弃那里的好生活,来到艰苦的农村务农,年轻的他们是多么意气风发啊!而多少年过去了,他们还都是最普通的农工,干着连里最艰苦的活,但却从无一点怨言和退缩,又是多么值得自己钦佩!他的父母,和老师讲的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许多人物一样,都是革命英雄,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以祖国需要为己任的父母,成为卞立斌心中的一片绿洲,滋养着他的成长。
回忆起那个时候,卞立斌说:“我的性格像母亲,争强好胜、干活不惜力。”
割牛草时,他和大人们比赛谁割得快,数捆时,大家发现,舍得花力气的小立斌总是割得最多,那高高的草垛,让大家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锄地时,别人一人把一垄,他却一人把两垄,并且锄得又快又干净,烈日当头,汗水湿透的衣衫能够拧出水来,从来没有听到小立斌说过一个苦字。
不怕吃苦的他,心里就是一个念头:知青是好样的,后代也就不能当孬种,这从小就明确的责任让这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成熟和坚强。那时候,有的人就说:“就凭着卞立斌这股子认干的劲头,保准是咱连的好苗子。”
十八岁回到北京
谁也没有料到,就是卞立斌和他的父母也没有想到,他们一家人还会重回北京!
1989年,国家落实知青政策,允许知青的一个子女落户在父母上山下乡前所在的城市。
消息传来,卞立斌的全家高兴极了!经过再三斟酌,父母决定让卞立斌享受政策回北京。
十八岁的卞立斌踏上了去京之途。他坐着从来没有坐过的火车,“哐当、哐当”了一天一宿,孤身一人在偌大的北京车站下了车。
生养了父母的北京,引发了卞立斌无数梦想的北京,以一副宏大的陌生的面孔迎接着他。让他面对着这座与广袤的北大荒有着巨大反差的高楼耸立、车辆穿梭、人群熙攘的现代化大都市,心里涌出一阵阵的茫然。
在亲友的帮助下,卞立斌在北京轮胎厂当上了一名工人。
落实知青政策的好消息接踵而来。1991年,国家进一步落实知青政策,明文规定,知青只要在原所在城市有接收单位,都可以返回原籍。卞立斌高兴地在心里欢呼:“父母终于有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可是,时光似乎刷尽了一些人的记忆,竟然让他们遗忘了曾经有那么一些有志青年为了祖国的需要挺身而出、毅然前往边疆的那一幕。卞立斌听到了让人寒心的议论:“狼走到天边吃肉,狗走到天边吃屎。”“既然走了这么多年,回来干什么呢?”这些话深深地刺激了卞立斌,他想,自己的父母和许许多多的知青叔叔阿姨都是祖国发展的奠基石,当这个城市越来越显露出现代化的规模时,一些人却用这样的冷漠来对待当年为祖国为人民付出青春热血的知青,这和忘记了那些为了共和国而牺牲的烈士又有什么两样?
为了让父母抓住最后的机会早日回城,为了全家人的团聚,卞立斌开始了四处奔波。那时,他对北京城还不熟悉,甚至没有几个认识的人,但是,这都挡不住卞立斌要为父母办成这件事。他的孝心感动了叔叔,在叔叔的帮助下,先是为父母找到了接收单位;他的孝心也感动了北京轮胎厂的工人伙伴,他们不仅帮着卞立斌干活,让他抽出时间去跑手续,还帮着找关系、托人情。说来也巧,当卞立斌找到街道办事处执行办的时候,接待他的工作人员正是一名1979年返城的知青,很快的,调转关系申报表就递送到劳动局。当卞立斌从派出所拿着户口本走出大门的时候,他都不敢相信,父母和妹妹调到北京的手续办成了!
1991年,下乡27年的卞立斌的父母带着他的小妹从北兴农场返京落户。
刚刚回到京城的时候,他们一家四口人没有房子住,父母和妹妹蜗居在一间六平方米的小平房里。一年后,父亲单位在香山分给了一处一室半的住房,生活总算是安顿了。可是仅仅过了两年,父母就先后下岗了,就连回城以后一直在食堂做饭的母亲也没能幸免。
自己开公司
孝顺的卞立斌看到拼搏了一辈子的父母如此艰难,他下决心要好好地干,挣钱为父母买一套像样的房子,让父母过上舒心的好日子。他知道,父母已经老了,这就应该是作儿子的责任,就应该是“知青二代”的责任。
怀着这一梦想,1996年,卞立斌辞去了在北京轮胎厂的工作,凭着自学和在工厂培训时学到的电工本事,在北京开了一家装饰公司。开始,公司只做家装,后来也接公装。1997年正值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来临时,实心眼的卞立斌垫资接了一个娱乐城的装饰活儿,由于遭遇到“三角债”,这个娱乐城的老板无力还款,卞立斌无数次地去索要自己的血汗钱,都无结果,他的小公司就这样破产了。
一年以后,卞立斌又去了一家电气公司打工,不久当上了售后经理。但是,卞立斌不甘于此,他担负着为父母买房子的重任啊,这样干要等到什么时候!
1999年,卞立斌和另外五个人合股开了家“胜达装饰工程公司”。可以说,他们都倾注了心血和精力想把这个公司办好,可是,由于管理不善和其他种种原因,这个公司还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有一种精神叫永不放弃,而卞立斌正是这样一个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正是这样一个生命中律动着不屈服命运的人!两次失败也许能打败意志薄弱的人,而却不能击退抱着必胜信心的卞立斌。如果说失败给了他挫折和教训,而失败也给了他经验和历炼,让这个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心里装着执著目标的年轻人有决心失败了再来。
2003年,卞立斌又和别人合股在北京昌平的“北七家”开了家园林公司,刚开始是栽果树、竹子,卖石雕、假山等。后来,他抓住了当时北京郊区土地比较廉价的机遇,筹钱在“北七家”买了200多亩土地,与别人合股建设起2000多平方米的酒店式公寓,剩余的房产和土地都租赁给他人用作办公室和商铺。
卞立斌能干起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善良和诚信。
那时候,来租赁人的并不多,“北七家”周围一片空地。黑龙江绥化有个叫龙海峰的人成立了一家园林设计公司,看中了卞立斌这块地,想在这里做项目设计。卞立斌知道他刚刚起步,手里不宽裕,就无偿借给他600平方米的办公室,让他先试试看。龙海峰就在北七家发展起来了,如今,他的园林设计已经做到海南。还有一个卖灵璧石的安徽商人,骑着摩托车来推销产品,卞立斌为他提供了三亩地作为展销基地,近几年,这个商人出售的灵璧石也在全国小有名气。
吸引了客户,也开拓了自己。拿卞立斌的话说是:“帮了别人,也宣传了自己”,来租赁土地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成立园林公司的同时,卞立斌又成立了以生产电子显示屏为主要业务的北京丰德商田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由于社会的需求高,也由于卞立斌守信誉、人格好,生意红火起来。到2007年,公司已经初具规模,由原来的十几个工人发展到了拥有三百多个职工,每年的流水安装量达到上千万元。
卞立斌用自己挣到的钱给父母买了一套大房子。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终于享到福了。
卞立斌不只给自己的父母解决了住房,还给原北兴农场的一位老知青解决了住房。
这位老知青回到北京后,一直租房子住,不知搬了多少次家,说起来苦不堪言。卞立斌知道了,十分同情。正好,2006年,他在北七家和另一个人共建的酒店公寓完工,就送给了这位老知青一套公寓,他想,帮人帮到底,还为这位老知青做了装修,买了家电、家具。当卞立斌领着他打开房门,说“这就是你的房子了”时,老知青惊呆了!要知道这是一套房子啊,就一分不要地送给自己了,这是什么样的爱心啊!老人家打电话催促自己的儿子说:“你赶快给我找北京的联合记者站,我要让大家知道我身边的活雷锋卞立斌,我要说说我心中的感激话!”
卞立斌做这样的好事,绝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要人对他感恩戴德,他是因为看不下去老知青回到北京居无定所的样子。正因如此,他做的这件心之所念、情之所系老知青的好事、这件不图利益、不求回报的善事震撼和征服了许多人。
田永清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年轻人拥有大学学历,在天津开了一家动漫公司,自从他知道了卞立斌的事迹,就决定跟随卞立斌做事。召唤他的不是金钱,而是卞立斌金子一般的心。他知道比卞立斌有钱的人很多很多,但是,有钱人并不一定能有卞立斌这样对待金钱的意识,并不一定会有大善之行,原因在于卞立斌有着北大荒后代的特殊经历,有着朴实善良的父母遗传给他的对公益事业的大爱。田永清因此愿意把自己的小爱融入卞立斌的大爱,后来,他成为“知青爱心家园”的执行会长,为“知青爱心家园”辛勤耕耘。许多年轻人也都是因为有着像田永清这样的心情而聚集在卞立斌的身边,成为“知青爱心家园”里播撒爱的天使。
成立“知青爱心家园”
卞立斌还想帮助更多的知青!
他知道,虽然有许多当年的知青已经成为大企业家,或者大人物,但是,绝大多数知青却由于下岗失业、年轻时的积劳成疾、社保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而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
二○一二年八月,卞总到北大荒慰问知青时留影。
他知道,北大荒仍有4%的北京知青未能返城。他们分成了三种情况:一种是知青及其子女虽然都有北京户籍,但因为解决不了住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不得不返回北大荒;第二种是知青及子女一方有北京户籍,而另一方户籍仍在农场,不得不留在北大荒;第三种是因为当年的种种原因未能返回北京的知青。到如今,家乡北京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是一个想回而回不去的家。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旋律在有着高尚责任感的卞立斌心中激荡。目睹了知青太多窘迫和辛酸的他决定成立知青爱心家园组委会,为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做爱心服务,也为残疾儿童和贫困家庭,以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2年8月21日上午,由北京丰德商田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赞助的“千里重访人生第二故乡,情暖万众知青爱心家园”活动在中国残联大厦正式启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央视网、新浪、腾讯等新闻媒体都亲临关注。
一个小时的启动仪式之后,“知青爱心家园”一行人带着卞立斌的重托踏上了返回北大荒之途,这就是震撼龙江知青的“爱心车队”。
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2012年8月23日,“爱心车队”来到黑龙江省农垦所在地哈尔滨市。在农垦总局的帮助下,以北京丰德商田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的名义向残疾的知青和子女发放了慰问金和大礼包。当天下午,一行人没有休息又驱车驶到位于佳木斯市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慰问了在那里安养的老知青。随后几天,“爱心车队”先后到达哺育卞立斌长到18岁的北兴农场、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友谊农场和齐齐哈尔查哈阳农场,走访慰问了困难知青。
在爱心车队经过之处,有感动的泪水流下,有热情的掌声响起,更有由衷的赞叹在每个人的心头升华。许多老知青因为得到了理解而感动得哽咽难语,许多老知青因为他们一生的梦想有望实现而脸上露出向往的笑容。在这个真诚无价的时代,他们看到了“知青二代”的真诚的行为,又怎么能不感动呢!来自北兴农场的北京老知青潘淑洁说出了许多老知青想说的话。他说:“知青二代想着我们,千里迢迢送来爱心,还要给我们这些回不去北京的知青建设“爱心家园”,让我们从心里往外都感到温暖,让我们有了盼头。”
“爱心车队”整个行程,共走访慰问了残疾、困难知青和子女四十人,发放由卞立斌出资的补助费共计五十万元。
这次行程,只是“知青爱心家园”爱心行动的一个开始,大爱从此拉开序幕。爱的火花在知青的心中点燃激情的火焰,爱的接力让时光记住了那难忘的感动。
2012年12月27日,“知青爱心家园”和32团的知青联谊会举办蛇年新春联欢会。会上,北大荒艺术团做了精彩的演出,卞立斌给予了最直接的支持,从乐队的演出服,到电子钢琴的购置和其他费用,都慷慨解囊一概承揽。
2013年1月12日“知青爱心家园”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驻京办事处举行了“聆听爱的奉献,将爱进行到底”关爱慰问活动启动仪式,2013年1月30日,“知青爱心家园”和32团知青联谊会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召开慰问残疾困难知青大会,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内,卞立斌又拿出十几万元钱,准备了慰问金、慰问品,组织人员采取分组走访的方式,就近慰问了北京和天津等地在农场时受伤和回城后生病、生活困难的老知青20多人。并给经过统计的32团在农场时伤残的和回到北京因工厂倒闭、下岗失业、生活困难的四十名知青发放了补助费和生活用品。爱的脚步穿过2012年奇特的严寒走进需要帮助的老知青心里,给他们送去了温暖,许多知青感动得泪如雨下。大家回首往事,感慨许多:感慨下乡时的北京知青大多是68、69届初中毕业生,年龄小,不会照料自己,又从事着艰苦的农业劳动,有的知青因而积劳成疾,有的知青甚至落下伤残;感慨返城后不久,许多知青又要面临着下岗失业、社保医保等问题,人生竟是如此艰难;感慨得到了卞立斌这样孝顺和富有责任感的知青二代的关爱,大家说:“卞立斌献出的爱何止是几十万元钱啊,而是一颗‘知青二代’滚烫的高尚的心!”
2013年6月18日,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5周年纪念日,“北大荒知青之歌”要在北京复牌。大型的表演需要大型的背景衬托,为了更好地展现当年北大荒的辽阔原野、展现出知青们在老职工“转业军人的带领下当年开荒、当年种地、当年打粮的雄伟英姿,现代化的电子显示屏幕十分重要,而整个做下来的成本需要伍拾万元,卞立斌丝毫没有犹豫地承诺:“我是知青的后代,只要是知青的事我就要管,这块电子显示屏的费用我包了,保证做出最高水平。”演出大获成功,知青的历史永远记住了卞立斌的无私奉献!
不管有多忙,每天,卞立斌都要抽出时间听取“知青爱心家园”领导层的汇报,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说,当年风华正茂的北京知青,如今已经年过花甲,再有几年,就要迈入70岁古稀老人的门槛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朝思夜盼地想要在北京有一个家啊!这个家,当然不止是一处供知青们聚会的场所,不止是一个旅游度假村,而是一处有别墅、有公寓、有北京特色的草莓园、有知青展览馆、有书画院、有剧场、有歌厅、有多样餐厅的北京第一所专门针对知青所设立的民间公益场所、养老院性质的“知青爱心家园”。卞立斌知道,这样的操作,要比原先的预想多投入近千万元钱,但这是一项不容迟疑的值得投入的公益事业。他相信,自己去做,也一定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去做,在爱心的滋润下,让年轻时付出了辛苦的知青们可以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幸福晚年,多活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这是卞立斌的梦想,也是知青和知青子女们共同的梦想。
梦想即将成真
在卞立斌的“知青爱心家园”紧张的施工现场,我想起了桑德堡的一句著名的诗句:“任何事情开始时都是梦”,但我看到的是,卞立斌的梦早已不是开始,而是梦想即将成真。
我看到了已经做了装修的知青演艺厅和餐饮中心,这里,即将在2013年夏秋,接待第一批来度假旅游的老知青。
我看到了已经建成的准备供几个知青家庭合住在一起的三十多栋具有简约风格的别墅;看到了正在内装修的2000多平方米的知青公寓;看到了即要投入使用的大型餐厅和那一排排生长着已经成熟、可以供人们采摘的草莓大棚;我还看到了一大片空地,那里是已经迁移的原东营小学校址、操场和东营村委会。卞立斌准备在这里建设一个有规模的知青展览馆、一个知青书画院和一个知青大剧院。
知青爱心家园组织书画表演。
在这片1500亩的土地上,建成“北京知青爱心家园”,大约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
为了这一目标,卞立斌和“知青爱心家园”成员的生活真像是一张拉满了的弓。而在他们的后面,还有几百名摩拳擦掌的志愿者付出了一腔心血。
我想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卞立斌(左二)和三十二团知青、著名相声演员赵炎(左三)合影。
因为,我仿佛听到了从这里传出去的欢歌笑语,我仿佛看到了知青战友们的幸福笑脸。百善孝为先,传递着人间大爱的卞立斌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而他付出的精力和财力也会引起许多富有爱心的人们的关注。32团知青、著名相声演员赵炎在参观“北京知青爱心家园”之后,紧紧握着卞立斌的手说:“你真是知青的好孩子,我代表知青感谢你为知青所做的一切,我也相信,你一定能为老知青们打造出最美的家园!”赵炎的话发自内心,让经受过苦难的老知青能够更好地享受人生,在晚年得到更多的欢乐,沐浴到21世纪共和国更加灿烂的阳光,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么甘之如饴的安慰啊!
可以说,卞立斌43岁的人生无愧于“高尚”这两个字。他的作为牵动着知青几代人的心潮,让无限的感激之情洋溢在他不平凡的境界之中,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奉献出自己的一点爱,让知青大家园更加温馨,更加迷人。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和许多规模企业相比,卞立斌可能并不是“大腕”、“大款”,可是,难得的就是他的无法用金钱来计算价值的一片爱心,难得的就是他的把知青精神继承下去的执著,而这份爱心和执著,确实能如大善之水一样净化着无数人们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为卞立斌这个“知青二代”的崇高历史责任感而动情。
来源:东北网龙文化(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