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回顾 > 回眸一甲子,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回眸一甲子,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8年09月03日 23:05:56 来源:北大荒集团 访问量:2601 作者:郭思宝

    今年,正值农垦改革的关键时期,北大荒迎来了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60周年。六十一甲子,人间三代人。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那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开创人类垦殖文明新纪元的历史画卷,重温老一辈“向地球开战”的壮举,感受他们“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的豪情,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整装再出发!

    向地球开战

    农业稳,则天下稳;粮食丰,则天下安。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春潮涌动。

    1955年,王震将军率铁道兵在完达山南麓的亘古荒原上创建了第一个军垦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部农场,首任场长余友清。8月14日,王震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1956年,国务院成立农垦部,王震任部长。当年,王震部长先后动员铁道兵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九、第十一师计7个师1.74万名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他们秉持“投资少、收效快、收获大,不与民争地”和“边开荒、边建设,因陋就简、勤俭起家”的方针,以“八五○”这个当时铁道兵的代号为序号,先后建立起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八五九、八五一一计7个铁道兵农场,成立了第一个中央直属农垦局——铁道兵农垦局。到1957年,铁道兵农垦局辖13个农场,有人口6.7万(其中职工2.28万)、耕地260多万亩,播种农作物107.6万亩,产粮6.28万吨。

    1958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

    195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复转官兵去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全军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部队院校逐级动员,着手安排一批军官和士兵的转业、复员工作。根据指示精神,“参加生产建设”的出路主要是“参加农业生产”,动员大家准备“上山下乡”。2月16日,军委总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发出《对退出现役干部转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有关具体事项的通知》,明确地指出复转官兵的具体去向:“……经与农垦部商议,农垦部所属农场今年可以接收6万名军队转业的排、连干部,2万名班以下的工农骨干、青年知识分子学员到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实行军垦。军垦的组织形式,一种是首先组织军垦农场,然后逐步转变为国营农场;另一种是一开始就组织国营农场。军垦农场经营,应该以农业为中心,同时结合经营林业和畜牧业,经营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经营运输业和建筑业。”于是,十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通过决议的第三天——3月23日,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向地球开战》的诗,为十万复转官兵壮行。诗中写道:

    现在你们有不少同志解甲归田,

    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

    ……赶快向地球开战吧,同志们,

    无论在天涯海角,让我们陷阵冲锋!

    在中共中央的号召和中央军委的部署下,1958年3月至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复转军人8.15万人,连同随行家属、部队非军籍的工薪制职员、未成年的军人子弟、军队下放“右派”,以及学生等,号称十万人,进军北大荒。这批官兵中,有排以上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00人。有6万名复转官兵被分配到铁道兵农垦局,1.7万人被分配到合江农垦局,4500人被分配到省农垦管理厅所属农场。复转官兵中,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有先进模范。李国富,曾在解放战争中荣获“孤胆机智英雄”称号,入伍11载,横戈辽沈,饮马长江,南下剿匪,先后立大功11次、小功和三等功7次,两次进京见到毛主席。听说北大荒需要大批复转军人去开发,他二话没说,毅然递上了申请书。王树功,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当兵11年,立战功12次,并荣获华东军区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8年4月转业到八五三农场。还有战斗英雄张一千、曹学法,曾任英雄团指挥员的老虎团团长张海峰、白云山团团长赵世贤等。

    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转业军官徐先国的诗《永不放下枪》。诗中写道: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重上战场。

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

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

儿女离队要北上,

响应号召远征北大荒。

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

强迫土地交出食粮。

胜利光荣的军装,

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

让坚强有力的臂膀,

在黑土地上焕发红光。

一颗红心交给党,

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王震看后,立即给徐先国写了一封信,说:“你写出了我的心声。”这首激奋、昂扬的诗,也代表了十万复转官兵的心声。他们告别部队,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赴白雪皑皑、春寒料峭的北大荒。没有汽车运送,他们就徒步行军;没有住房,就搭草棚、马架子。他们披荆斩棘、开犁破土,以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高昂的热忱、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投身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使1959年垦区粮豆总产和上交商品粮数量比1957年翻了一番。

    历史上,美国开发田纳西州、苏联远征西伯利亚,无不以雄厚的国力为后盾,而1958年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在我国国力比较薄弱、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难怪有人说:这是一场赤手空拳的“向地球开战”,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

    徒步挥师荒原

    1958年春节刚过,各部队纷纷派人到铁道兵农垦局所属农场参观,然后返回部队,向官兵介绍北大荒肥沃的土地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艰苦”二字激发了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他们热血沸腾:“坚决要求到东北国营农场去!”“坚决要求到密山去!”“坚决要求到北大荒去!”以大字报形式写成的决心书、申请书、保证书挂满军营,有的军官还咬破手指写成血书以示决心。到处可以听到响亮的歌声:“打起背包我就走,哪里艰苦哪安家!”

    1958年3月22日晚,北京火车站灯火通明、锣鼓喧天,解放军总部首长正在欢送复转大军出征。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中将和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步入月台,向胸佩大红花的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复转军人握手致意。列车徐徐开动,满载着开发北大荒的生力军,向着密山前进。

    从1958年3月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自解放军总部、空军、海军各部队,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各部队,北京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福州军区各部队,志愿军总部,各部队院、校浩浩荡荡的大军陆续乘专列开往密山。一时间,数万名复转官兵云集密山,只有几千户人家的密山县内人满为患,连临时架起的小木板房也像沙丁鱼罐头似的“塞”满了待命出发的官兵。

    1958年4月12日,王震部长专程赶到密山,参加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火车站广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会场上挂着写有“欢迎参加开垦北大荒的同志们”字样的横幅,主席台一侧悬挂着王震的题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王震部长为复转官兵作了题为《向捍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他鼓励大家保持光荣、发扬光荣、功上加功,在生产战线上锻炼成为又红又专的人。

    第二天清晨,王震部长和农垦局领导亲自欢送徒步行军的队伍出发。千余人的队伍沿密虎公路行进。王震握着0539部队转业军官的手说:“到八五八农场有300多里的路程,你们要发扬部队那种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克服行军中所遇到的困难。你们的这种革命精神将载入农垦史册!”

    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陲,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开荒建点。这在世界开荒历史上是罕见的。

    荒原上崛起农场群

    1958年4月上旬,预一、预七师复转官兵分别从原驻地四川省江津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出发,乘火车到达汤原县待命。4月下旬,王震部长到达汤原,召开营以上干部大会,宣布成立预一师农场和预七师农场。预一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北地区开荒建点,预七师在鸭蛋河以南地区开荒建点。

    1958年4月30日,一支20多人的先遣小分队到达萝北县打前站,为大部队找宿营地,勘查延兴农场总场及分场建场地址和生产队的建队位置。5月中旬,预一师农场大部队1000多人到达萝北县城。5月23日,预一师复转官兵除留下少部分人留守在县城外,其余全部开进建场工地。总场部和三分场人员从萝北县凤翔镇出发,经鸭蛋河,翻越几座山,走了30多公里山路进入工地。工地上没有房子,大家只好在二十里河林场借宿,睡地铺。一、二分场人员在肇兴镇乘船逆黑龙江而上。二分场人员乘坐的大木船到达延兴镇后,刚卸完行李,就下起雨来。刚上岸的官兵冒雨砍树条架小棚子,来不及割草苫盖,就用雨衣、雨布盖上围好,三人一帮、两人一伙地钻进去避雨过夜。有的官兵在小山包边挖个沙坑,上面架个小棚,搭上雨布,类似战场上的单人掩体。这一夜,他们是在雨声和狼嚎声中度过的。雨一直下到半夜,小棚子漏雨了,衣服、行李淋湿了,地上全是水,人无法坐下,更无法躺下。进入建场工地后,复转官兵及少数家属就在南北长60里、东西宽40里的延兴荒原上摆开开荒战场。在这些创业者中间,有预一师的师、团级领导干部,有参加过莱芜战役的一等功臣,有在淮海、渡江战役中立下战功的模范。他们早晨4点钟就上工地干活,中午不休息,晚上突击盖房。砍房料,没有运输工具,全靠肩膀扛。6公里的路程,一人一天要扛4趟。开荒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陷车。当拖拉机牵引着五铧犁开进荒原时,不是车头钻地尾朝天,就是连链轨也陷进“大酱缸”里。开荒是在与“大酱缸”的斗争中进行的。这一年,不到60天,全场便开出荒地17368亩。1958年,农场种荞麦3670亩,种蔬菜600亩,收荞麦319.6吨、杂粮5000公斤。此外,还捕鱼6000公斤,烧红砖8.7万块,烧石灰30吨,烧木炭1.65万公斤,采云母6.75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10万元。

    1958年4月29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坚守上甘岭43天的英雄部队十五军的复转官兵1200多人到达汤原农场。其中,有45师炮兵司令部参谋长王文,有130团参谋长张衍孝,有指挥邱少云连攻占“391”高地的八十七团三营参谋长吴品庆,有黄继光连的指导员郝信友,有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一等功的战士左尚喜等。王震勉励大家“从人民中来,回到人民中去,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他说:“你们是来自上甘岭的英雄部队,应该发扬鏖战上甘岭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开拓北大荒的新战役中再打胜仗、再立新功!”来农场后,除王文等5人留在场部机关,少数担任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其余全部当农工。没有住处,他们自己动手砍小杆、割洋草,搭起简陋的马架子、窝棚,并掘土挖坑,垒起锅灶,淘井汲水,清荒拣柴,解决一个个生活难题,以战争年代的精神,开垦出成千上万亩处女地。农场境内的荒原系小兴安岭余脉的一条条荒山土岗,荆棘丛生,柞、桦、榆树错杂相间,开荒必先清理荒场。但烧荒受季节限制,又有毁林的危险,一般不能采用。唯一的手段,是人工砍伐,艰难可见。开垦时,拖拉机手不仅要在坎坷不平的荒野里颠簸,还得一边精心养护机具,一边用手扒、绳拽的方法排除树桩、草墩等障碍物。他们的双手常常血泡累累,但仍坚持轮班苦战。由于农机具不配套,犁多耙少,重耙更少,许多新开垦的土地无法平整,机械不能播种,农时又紧迫,播种主要靠人力。播种时各种工具都用上了:在刚犁过的大垡片上,有用木棍捣窝下种的,有用镰刀、铁锹破土下种的,有用锄头开沟条播的。许多人摘下大沿军帽装种子,誉称“帽播机”;有人脱下军裤,扎住两个裤腿,装上种子,称为“裤播机”。当时,就用这些形形色色的“土机器”,适时播下近万亩大豆。秋后,由于收割机械很少,全凭人工收割、集堆、脱粒。当年,播种大豆12.5万余亩,收获100多万公斤。复转官兵一般住在用小杆、柳条搭的窝棚里。他们睡地铺,仰面能见星星,就给这种窝棚起名叫“望星屋”。门口有狼出没,就把镰刀枕在头下。挂锄期,官兵们盖起一批苫草土屋,度过了第一个严冬。带家属的官兵分头住在老乡家里,跟老乡南北炕相对,炕宽的就住上两三家,中间用箱子一挡或用床单一挂,就是独立门户了。复转官兵保持着部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老乡建立了鱼水之情。1958年10月,营参谋长吴品庆带领200余名复转官兵,参加修筑汤鹤线铁路复线的土方工程。他们住在地窖里。地窖和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掘开式”防空洞一样,有人说“重上战场了”。地窖里虽然较暖和,却十分潮湿。吴品庆的关节炎十分严重,每天得把沙子炒热了灌进布袋,绑在腿上热敷。他行走不便,但每天仍和大家一起刨冻土。那时生活困难,吃的是粗粮。有一次,一个干部给他送去几斤肉,说是照顾领导的。他立刻把肉扔了出去,激动地说:“群众吃肉我才能吃肉,我不要这种照顾。”他带头苦干,坚持原则。大家虽苦犹甜,如期完成了任务。冬天,300余名复转官兵和老工人去双鸭山大叶沟林场伐木。他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穿梭在深山密林之中,分班作业,白天采伐,夜间装车。没有节假日,不计报酬待遇,连续奋战5个月,伐木3000余立方米。

    当年,预一师、预七师共在萝北地区建设了延兴农场(现延军农场)、青年农场(现共青农场)、军川农场、名山农场和江滨农场5个农场。同年,其他部队复转官兵们先后来到现在的宝泉岭农场、友谊农场、五九七农场、曙光农场、二九一农场、二九○农场、勤得利农场、绥滨农场等。复转官兵的到来,壮大了农场的力量,他们开荒种田,兴修水利,使这些农场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大幅度增加。

    开发建设当主力

    1958年,铁道兵农垦局下辖八五○农场、八五一农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场、八五四农场、八五五农场(金沙农场)、八五六农场(青山农场)、八五七农场(密山农场)、八五八农场、八五九农场、八五一○农场(永安机械农场)、八五一一农场(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牡丹江军马场计13个农场。当年,中央分配给铁道兵农垦局复转官兵6万人,他们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主力军。

    来到北大荒后,复转官兵们迅速被分到各农场、分场和生产队,更多的人是去新建队。所谓“新建队”,就是“指点为营”,红旗一插就是队址;背包一放,马架子搭起来就是“家”。复转官兵由部队到农场,生活环境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切需要从头开始,边干边学,学打井、学盖房、学做饭、学种菜、学养猪、学赶车、学开拖拉机、学种地。原来的战斗英雄、功臣模范变成了生产能手、突击队员。官兵们一边开荒、一边生产。机具严重不足,就一锹一镐地向地球开战,用人拉犁杖、圆盘耙和播种机,十几名官兵用绳子拽着一台24行播种机,喊着号子向前拖,一会儿便汗透衣衫。

    3月4日,复转官兵来到八五○农场。有一部分官兵从密山下火车后,就挑着行李、背着背包,有的还背着孩子,步行100多里来到农场,立即展开紧张的春播工作,并扩建充实原有的分场和新建的一、二、三分场。有4000多名复转官兵从密山一下火车就直接乘卡车来到云山水库工地,在水库东西工区搭起1000余个大小马架子,投入云山水库工程建设。

    4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68个单位的3640名复转官兵,分别经虎林、宝清两县进入八五二农场。后有华东军区公安十六师、十七师的1000多名复转官兵扩建了七分场。复转官兵除了97人担任领导外,其余都以普通兵身份参加劳动。为了不误时节播上大豆,他们肩挎书包,手拿捅棍,顶星星下地,望落日回家,中午吃在地头。当年人工点播大豆2.7万亩。

    3月15日至4月初,2827名复转官兵到达八五三农场,这部分人员中除了少数是战士外,大部分是陆、海、空、装甲兵部队和军事、文化院校的干部、学员,有军事指挥员、政工干部,有后勤、医疗、科技人员。官兵们一致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开荒生产第一线去。4月10日,八五三农场五分场三队的一位女同志因患阑尾炎需就医,8名战士轮流抬着担架,穿越漂垡甸,步行送往100公里外的职工医院。中午时分赶到七里沁河畔,已解冻的河水冲垮了原有的简易桥,无法过河,只好返回。卫生员廖先成和另一名战士脱掉棉衣游过冰水河。下午两点,两人赶到分场场部拿到仅有的3支青霉素,顾不上吃饭就往回奔,不料中途被3头黑熊拦住去路,在绕路行进中迷失了方向,只好露宿在沼泽地。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赶回连队,靠这3支药救治了战友。雁窝岛四面环水,大批油料等物资堆在宝清河东岸的老渡口运不进去,而开荒的拖拉机却缺乏油料。8月15日,分场党委决定由一队11名水性好的官兵组成水上运油队,沿着宝清河布满水草、寒柳的河道,从宝清县往下飘运油桶。11名队员排成长龙,在河水里推着油桶前行,由罗海荣殿后,他一人推两只油桶。到水深的地方,需把身子扑到油桶上,用两脚拍打水面,推着桶前进。当天晚上,战士们在老渡口附近的一个树林里过夜。8月16日早4点,战士们继续前进。因罗海荣一人推两只油桶,比别人慢一些。渐渐地,其他队员听不到他推桶和击水的声音,便停下来等他,几个队员回去找。在宝清河和小泡子汇合处的柳茆子里,找到了两只油桶和躺在水底的罗海荣。抢救中,发现他腹中没有水,喉中有泥。那年罗海荣仅26岁。此时,他的妻子曾昭芳已怀有数月身孕。

    3月至4月,北京、南京、沈阳、济南、浙江5个军区40多个单位的3460名复转官兵陆续到达八五四农场。他们一部分被分配到一分场,创建一分场八、九队;一部分被分配到二分场,创建二分场四、五、六、七队;大部分东进北大岗、东大岗,创建三、四、五分场。4月10日,大批复转官兵开始东进,拖拉机拉着粮食、炊具和行李,人步行。拖拉机在草地里行走十分困难,天黑时,还未到营地,同志们只好草地当铺,围火度夜。战士王丛生驾着K-55机车往东大岗送粮,途中,机车掉进冰水里,用车拖拉,怎么也弄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蒋长和、杨世清等人跳进冰水里拆卸机车,冻得嘴唇发青、手脚麻木才上岸,用棉衣裹一会儿,感觉暖和了,又跳入冰水中。最后,用了两天时间将机车全部拆完运上岸。复转官兵分赴各地后,就地取材,不顾寒冷和劳累,搭起了一排排马架子、草棚子,建起了21个新点。四分场一队建点时,一天半夜时分,一栋半卧地草棚子发生了火灾,因地窖门留得很小,人多拥挤,人被烟呛醒却摸不到门,当场烧死5人、烧伤8人。为了开发北大荒,复转官兵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他们始终保持着人民解放军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生产建设战斗化的优良传统。1958年,农场先后在北大岗建了三分场,在东大岗建了四分场,以及五分场、六分场。

    3月初至4月中旬,来自北京、武汉、济南、南京军区和志愿军、海军、空军的复转官兵2600余人到达金沙农场(1959年易名为八五五农场)。他们是在农场干部不足、劳力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来到农场的。复转官兵来到农场后,职工和家属人数骤增,生产队的住房更加紧张。这些官兵多从密山县直接被送到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增加50至150人,而当时多数生产队只有1至两栋草房。官兵初到生产队只能挤在宿舍和帐篷里,也有的住在畜舍或场院的粮棚内。带家属的更为困难,只能在宿舍的大通炕上挤着住,不分男女、老少,隔层炕席或挂个布帘就是一户。无法搭炉灶,都在食堂吃饭,有时口粮、蔬菜供应不上,大家就煮小麦、黄豆,没菜就喝盐水。5月,农场号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自建公助”。拉合辫、干打垒、草垡砌、大坯墙、木刻楞等,五花八门,2至6户一栋不等,多数质量不好,有的当年就歪了。有人形容这种房子是“龇牙咧嘴拄拐棍,披头散发掉眼泪”。如果遇到雨天就“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答”。虽然这种“跃进”式的房子质量较差,但在当时解决了急需的住房问题。

    3月至5月,5479名复转官兵陆续到达青山农场(1959年改名为八五六农场)。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困难斗、与疾病斗、与蚊虫斗。当年,农场开荒数为前4年的总和,建房数为前4年总和的两倍。扩建了原有的3个分场,新建了三、五分场,农业生产队由8个发展到25个。

    1958年春,4326名复转官兵到达八五七农场。同年8月,复转官兵开始分批调出支援全国各地建设,先后有3000多人去了富拉尔基以及新疆、海南等地。到1962年底,全场有复转官兵1080人。

    3月至4月,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预备师(0539部队)等部队的复转官兵和工薪制人员4458名分批到达八五八农场。当年开垦荒地1.8万亩,播种粮豆14万亩。

    3月12日至5月上旬,北京、苏州、广州、武汉等军区以及装甲兵、炮兵、海军和南京军事学院等单位的复转官兵3475人到达八五九农场。5月中旬,驻福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二预备医院的军医带来500张床位及全套医疗设备,集体转业到农场。

    3月,370名复转官兵到达八五一○农场(原为永安机械农场,1959年6月更名为八五一○农场)。

    4月至5月,复转官兵2658人陆续到达八五一一农场,建起一、二、三、四分场及林业分场,并成立指挥部和基建队。

    火龙开进北大荒

    1957年秋天,为了迎接大批复转官兵进入虎林、密山、宝清、饶河四县,遵照王震部长的指示,铁道兵农垦局组建了桥梁队,开始修复密山至虎林的铁路。这条铁路是1935年日本关东军胁迫中国劳工修建的,在战乱中,路基和桥梁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拆下全线钢轨运回苏联。1958年4月,近千名复转官兵刚刚放下背包,便被分配到筑路队,抢修横贯垦区的密山至虎林铁路线。他们和早期到达的铁道兵复转官兵一起修路基、铺石子、枕木和铁轨,架设了总长352.8米的桥涵25座。1958年7月25日,密虎铁路正式通车,全长114公里。《人民日报》为密虎线的通车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火龙开进北大荒》。紧接着,官兵们转入修建虎林至迎门顶子(迎春)45公里长的铁路。1958年12月29日,举行通车剪彩典礼。筑路大军继续挥师北上,筑路36公里,使铁路线延伸到完达山林区的东方红镇,在1962年初实现了密山到东方红的全线贯通,全长195公里。筑路大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施工,许多官兵在筑路中受伤致残,有的不幸陷入沼泽被吞没。有许多随军家属也参加了会战,由于长期浸泡在工地的泥水中,有妇女患病身亡。

    密东铁路修成后,国家暂时未设管理机构,铁道部先后拨给密东铁路机车11台、客货车厢292节,由铁道兵农垦局铁路交通处代管,称为“农铁”。1966年秋天,国家决定将密东铁路整体移交给哈尔滨铁路局管理。北大荒人顾全大局,将这条浸透自己血汗的铁路完整地交给了国家。

    铁道兵农垦局修建密山至东方红铁路的同时,在当时航运部门尚未开辟航线的乌苏里江中上游和松阿察河、穆棱河、挠力河下游疏浚河道,整治河床,开辟航道,建立航标,修筑码头。他们利用淘汰的坦克发动机,自己动手造船,建立起铁道兵农垦局船队。1958年,合江农垦局先后购进2只拖轮和2只油驳,分别命名为军垦一、二、三、四号,组成船队。航道沿松花江经绥滨、富锦、同江入黑龙江,上航至名山、延兴,下航至抚远以东,进入乌苏里江东安装卸点。沿江农场也开始建立船队,八五九农场建立专业航运队,增加400吨位的船只两艘。二九○农场船队有船只5艘。东北农垦总局成立后,原合江农垦局船队的船只全部移交合江航运局,铁道兵农垦局船队的船只移交八五九农场使用管理。

    光明照进北大荒

    1958年是铁道兵农垦局工业发展的开局年。2月,兴建了垦区第一个造纸厂——宝泉岭造纸厂,当年10月投产。这一年,还兴建了年产量12万吨的东海煤矿。

    1958年7月,铁道兵农垦局提出了“3年实现电气化”的振奋人心的口号,决定以八五○农场为主成立电力规划小组。规划小组对垦区用电情况作了全面调查后,计算出实现电气化的总负荷为6.2万千瓦,确定在虎林建厂的第一期工程为2×6000千瓦机组。7月30日,虎林电厂筹备处成立。电厂本体设计委托水利电力部长春设计院,厂址选在虎林县西南角。由于两台6000千瓦机组设备未能落实,农垦局决定先建设两台1500班机组。8月底,农垦局从十几个农场抽调了361人(其中男性297人、女性64人),大多数是复转官兵,少部分是随军来的青年,这批人员组成学员队,成为北大荒第一座发电厂的职工。职工们住草房、住帐篷,在艰苦的环境下运沙、采石,完成基建任务。1959年冬天,电厂组成30多人的伐木排,随农垦局伐木指挥部进入完达山,自己动手采伐电杆。伐下的红松,经扒皮后分送到各线路作业点。线路施工由电厂工程队担任,经过两年多的奋战,先后架设了虎迎线(虎林至迎春)、虎杨线(虎林至杨岗)、迎南线(迎春至南横林子)等几条重要线路。1959年4月29日,虎林电厂用柴油发电机为局、县机关和部分居民提供了照明用电,挂出了虎林电厂供电营业所的牌子。1960年3月6日,一号机组安装试运完毕,电厂开始正式向用户供电。1962年4月13日,二号机组试运成功,与一号机组并列运行,垦区供电初步有了保证。

    黑土地上建大学

    1958年7月19日,根据农垦部和王震部长的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县裴德镇原密山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不久改名为八一农学院。校长由农垦部部长王震兼任。8月,学校在垦区范围内招收了第一批新生,90%是青年转业军官。10月,王震部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讲话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1959年5月,学校正式上报农垦部,要求将学校校名定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同年6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名由王震书写。八一农垦大学成为省国营农场系统的最高学府。

    十万官兵今何在

    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1959年,垦区粮豆总产比1957年翻了一番。但1960年,严重灾害袭来。各农场粮食不能自给,口粮供应标准从每人每月的22.5公斤减至职工7.25公斤、家属5.5公斤。战士们用豆秸、玉米秸、麦麸、稻糠、酒糟、豆粕、树皮等“代食品”充饥。由于过量食用“代食品”,造成极度营养不良,大批职工患上浮肿病。1960年12月至1961年3月,牡丹江农垦局(原铁道兵农垦局)有23790人发病,其中258人因患浮肿病及合并其他病症而死亡。英雄的农垦战士面对严重的灾害,勒紧腰带,节衣缩食,省下粮食,支援其他灾区人民。当时传颂着“八五三精神”——上级决定让八五三农场少上缴20万公斤粮食留作农场自救,但他们坚持上缴,完成了300万公斤的国家征购粮任务。他们还精打细算,从农场的种子、口粮、饲料粮“三留粮”中挤出31.5万公斤,支援灾区,为国家分忧。在北大荒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粮食保管员,日夜看管着山一样的粮食,却不曾拿过一粒放进嘴里。终因长期挨饿,昏倒在粮堆旁。

    据统计,1958年8.15万名复转官兵加上此前此后六路来北大荒的复转军人和各个时期零散来的复员转业官兵,共有141020人。14万多名复转官兵中,有老红军60余人、老八路2000余人、参加过解放战争的1.6万余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5.3万余人。截至1985年末,垦区尚有荣获各级战斗英雄称号的128人、立过特等功的408人、立过大功的2929人。他们当中有5次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的赵中华,有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应邀参加开国大典的王宪法,有在朝鲜战场上击落敌机4架、被命名为“对空射击英雄”的孙福祥,有在淮海战役中手捧炸药包勇炸黄伯韬兵团司令部地下室的战斗英雄周惠忠,有身经百战被授予“孤胆英雄”称号的侯兰田,有电影《渡江侦察记》中侦察英雄原型、立功12次的战斗英雄王树功,有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英雄刘海……

    据统计,到1985年,垦区尚有复转官兵71635名。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身经百战的红军师长、铁道兵垦荒先锋余友清,身残志坚的荣军老模范迟子祥、郝光浓,为征服“大酱缸”冒死潜水挂钩的任增学……

    现如今,复转官兵大多已长眠在北大荒的怀抱里。

    十万复转官兵等老一辈垦荒者在创造丰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且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

    十万复转官兵展现了军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老红军、预备七师师长黄家景说:我是军人,首先得服从命令;我是党员,得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他们无条件服从党中央的决定,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在开发建设中勇于克服困难,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所谓“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这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十万复转官兵是创造人类垦殖史奇迹的功臣,是黑龙江屯垦戍边伟业的脊梁。他们在“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的北大荒奏响了报效祖国的英雄之歌!

    共和国第一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亲手点燃了北大荒开荒的火种,他在云山水库工地上同复转官兵抬筐填土同劳动。在北大荒,王震将军展现了拓荒者创业与奉献的风采。将军的风范永远是激励北大荒人的精神动力,他永远是北大荒人爱戴的人。

    全面深化农垦改革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目前,黑龙江垦区正值改革的关键时期,正加速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办社会职能的步伐,让我们秉承十万复转官兵所具有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积极投身于垦区的深化改革实践中,努力打造“三大一航母”。

    谨以郭小川的诗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作为结语,共勉。

我们后代的子孙啊,共产主义时代的新人!

埋在这片土地里的祖先,怀着对你们最深的信任;

……

未来世界的主人啊,社会主义祖国的公民!

埋在这片土地里的祖先,对你们抱有无穷的信心;

……

是的,一切有出息的后代,历史珍视革命先辈的遗训,

而不是虚设他们的灵牌——用三炷高香侍奉晨昏;

是的,一切有出息的后代,历来尊重开拓者的苦心,

而不是只从他们的身上——挑剔微不足道的灰尘。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地地——人间天上难寻。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