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草原的日子(上)
1966届初中 宁华
离开插队落户的地方几十年了,一切都远去了。但是草原的日子经常浮现在眼前。
内蒙古草原的春天、夏天很美,美得令人陶醉。而冬天的寒冷,特别是刮着白毛风的日子,几十里没有人家,那荒凉,寒冷、孤独……没到过草原是不会感受到的。草原的冬天很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四、五十度。大雪一下,山沟里的雪,可以没过头顶,蒙古包和房子经常被埋。大地白茫茫一片,呈现一派壮美的北国风光。朔风起,刺骨的白毛风让人睁不开眼,一出门眉毛胡子结霜。环顾四周,到处静悄悄的,几百里没有人影,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是北国之雪让人迷恋、感动,特别感受到天人合一的美,让人想唱一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那个年代,我有“幸”成为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知青,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只是牧民的习惯以喝茶为主,每天很少吃饭,对正在长身体又每天干体力活的知青来说,天天处于挨饿状态。我们只能厚着脸皮和额吉(大娘)说:柴窝怪,浩勒以地(不喝茶,吃饭)。额吉总是说:乎勒嘿,斯合腾扎络(可怜的知青)。善良的老乡对我们像家人一样,让我们永远难忘那个年代老乡的恩情。
当时的牧民还比较穷,一年没多少肉可吃。养的羊多数是卖了换砖茶、粮食、布匹。偶尔杀一次羊,把肉风干,可以吃很长时间,经常把肉干煮在奶茶里,以打牙祭。老乡们基本是一天喝多次茶,他们也不会做饭。时间长了,倒是我们知青教会了他们做菜、做饭、包饺子、包包子。
当时,我们种的菜拉到西乌旗去卖,许多牧民不认识,以为是喂牲畜的,人不能吃。我们当时也不收钱,白白送给他们。
还记得那时候的羊特别便宜,收购站只收羊皮,肉根本没价值。现在不得了,一只羊能卖上千元;牛、马都能卖到上万元。
现在牧民们富起来了,家家有汽车、拖拉机,许多牧民已经骑摩托放牧了。他们也不爱住蒙古包了。因为蒙古包里冬天太冷,晚上若炉子火灭了,蒙古包里和外边一样冷,零下四、五十度,烧羊粪牛粪热量很小,不能起到取暖的作用。
我下乡的知青点当时养了一只狗,浑身白色的绒毛,头比较大,漂亮的眼睛,非常乖巧,人见人爱,我们叫它“大头”。后来我们离开知青集体居住的蒙古包,下到牧民家。蒙古包空下来,就把“大头”交给放羊的牧民家了。之后,“大头”怀念知青,仍然三天两头跑到原来知青住的空蒙古包去,在那里等着知青回来。
我们旁边大队知青从北京带到草原的一只法国牧羊犬,长得特别高大。后来交给公社的一家人收养。一次野狼来袭击公社,牧羊犬追着三只野狼跑,威震狼群。
还有知青养的一只德国狼狗,离开草原交给了西乌旗中队。三年后,这只狼狗再次看到知青时,跟着知青跑,根本不听中队军人的话。
邻队知青养的一只黄狗,知青回城了,不能带它走。黄狗跟着车追出20多里路,直到汽车看不见了。从此黄狗流浪在草原上,最后不吃不喝死去了。
养狗的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狗是最有人情味的动物。
内蒙古连接大兴安岭,有熊、狼、马、鹿、野猪、鹰、野鸡、黄羊等许多野生动物。其中的草原狼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而黄羊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了。变化好大啊!
我们当知青时,那里曾有军人开着卡车、摩托车,用机枪、冲锋枪冲进黄羊群猛扫,然后拉着一车车死黄羊带回部队改善伙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