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秦宁新桂藏 > 一个知青30多年的西藏情缘

一个知青30多年的西藏情缘

2017年04月04日 20:15:01 来源: 知青之声 访问量:1103

             

    1976年3月15日,第一次见到布达拉宫,那天是何刚19岁的生日。1976年3月,何刚离开了家乡北京,离开了父母,和一批热血青年一起,来到了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公社插队。

    1977年恢复高考,何刚考上了大学,在西藏上大学,参加工作,直到1989年离开西藏回到北京工作。何刚说,在西藏生活、学习、工作的13年,带给他太多的回忆,因为,那是他人生最好的年华。他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到了那片令他终生难忘的土地上。

    回到北京的何刚,虽然离开了西藏,但是,他放弃了机关单位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教育事业——在北京西藏中学任教,续着他的西藏情缘。

    19岁生日那天 他与西藏结下了情缘

    1976年3月初,何刚与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了西藏。

    何刚说,那个时候,其实他可以不用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插队。因为当时他的姐姐已经去东北插队了,按照当时毕业生的政策,第二个孩子可以留在北京郊区插队。这样,离家近,条件相对也好不少。

    然而,何刚并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和很多有志青年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的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那时候,父母也不同意我到西藏,他们不放心我到这么远的地方。可我并没有想太多,我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留在了北京,我当时很坚定地说要到西藏。”父母知道无法改变何刚的决定,无奈地默许了。何刚说,他是那批知青里最后一个加入队伍的,从向知青办提交申请,到出发,就一周的时间。

    在上火车之前,于何刚而言,对西藏的印象仅限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农奴》。那时候,很多同行的插队的知青做了很多准备,带好多自己需要的东西,因为听说这边物资很匮乏,但是何刚什么准备都没有,只有吃苦建设边疆的准备。

    何刚到拉萨的那一天,在布达拉宫还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当时到拉萨的除了北京来的插队知青,还有100多名来支边的工农兵大学生。那一天是1976年3月15日,那天,是何刚19岁的生日,从那一天起,何刚开始了他在西藏的插队生活,也从那一天起,结下了他与西藏的一份深深的情缘。

    插队2年 成为一生最宝贵的回忆

    随后,与何刚一起分来的15名知青被分成两个组,一组8个人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另一组7个人在山南乃东县,何刚去插队的地方就是山南乃东县结巴公社。

    到了结巴公社,可能是年纪小,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所以,在北京听大人们说的“很苦很苦的高原苦寒之地”,对何刚他们那样的热血青年来说,一切都被热情所替代。

    到了插队的公社,何刚和他的队友被安排住进了一栋房子的二楼,那栋房子当时是区粮库。虽有些简陋,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早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片废墟,心里特别难受,因为那是我在西藏的第一个家。”何刚说。

    藏族老乡对知青们都非常好。“尤其是公社的支部书记,次仁拉姆老阿妈,对我们可好了。我们在插队期间,她就像我们的亲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次仁拉姆阿妈可是全国劳模,还是60位感动西藏人物之一。她今年80多岁了。每次回来,我都会去看她,老人家身体还不错。”何刚说。

    何刚他们当时插队的地方属农区,农区粮食多,但肉类和酥油少,在那个年代,基本吃不到。和当地老百姓一样,天天喝清茶,吃糌粑。知青们与当地的村民一样,每天上山采石头、种农田、修水渠、除草施肥、灌水,什么活都干。

    因为干的是体力活,没有肉没有油,十几二十几岁的小伙姑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饿得快。每天吃5顿糌粑,早晚在家吃,中午三顿在田地里吃。尽管那样,都饿得不行。其实,当时知青是有口粮指标的,因为要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劳动。

    记得有一次,何刚他们去泽当,虽路程并不算远,但那时交通不便,他们只能坐渡船过江,然后再走路去泽当。回公社时,唯一带回的就是两包挂面。好不容易找人弄到一两罐红烧肉罐头,将面和罐头炖在一起,那就是人间美味了。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何刚便参加高考,并考上西藏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西藏大学的前身。4年大学学习毕业后,1982年分到了贡嘎县中学工作,后来又调到贡嘎县文教局,之后,又从文教局调回学校任贡嘎县中学校长。

    在贡嘎工作,他也收获了爱情。

    离开西藏 却依旧续着西藏情缘

    1989年,何刚回到了北京工作。虽然离开西藏,回到北京,但是,何刚的西藏情缘还在继续,他选择在北京西藏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其实,回北京的时候,何刚可以不去学校任教的,按照资历可以去机关单位,源于自己深厚的西藏情结,便要求到学校任教。身边的一些亲友都说他傻,好好的机关单位不去,偏要去干这劳心费力的教育工作。

    但何刚却这样说:“我就是热爱西藏那片热土,虽然离开,在不同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个机会继续续西藏情缘,是老天对我的恩赐,人生就这样,有得有失,主要看你想得到的是什么,不怕失去的是什么。”他说,他教的孩子都是藏族孩子,这样才让他觉得自己一直没有离开过西藏。

    孩子们也喜欢他,因为在西藏多年,对西藏也比较了解。以前跟当地群众学了一些藏语。有的时候,还会和学生用简单的藏语问候、聊天,学生也自然感到亲切。

    回北京工作20多年,何刚先后6次回西藏,每次到西藏,都会去曾经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地方看看,还有,像母亲一样的次仁拉姆老阿妈。何刚说,20多年来,西藏变化太大了。从他教的藏族孩子们身上最直观地感受到西藏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的变化。

    回想1989年何刚教的第一个毕业班,那时的孩子们在北京上4年大学,大多数是4年毕业后才能回家。因为,那时很多家庭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们寒假暑假都回家。而如今大不一样,还没放假,家里就已经给他们把火车票、飞机票都订好了。并且,孩子们手机、电脑大多备齐。特别是每天中午,学校门口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下课,学生都涌向门口,一辆辆送快递的车停在门口,学生去领取大包小包网上购的物品。

    此外,孩子们的眼界也不一样了。网络通讯的发达,让他们接触到了很多新事物。

何刚说,在西藏工作生活的13年,从19岁到30多岁,可以说,是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他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西藏的13年,才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山南乃东结巴小楼,是何刚和队友在西藏的第一个家,和次仁拉姆阿妈、区干部合影。

      有记者来访,干活休息时在地头的合影。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