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纪实文学 > 连载:《知青,海伦扬帆》(14)第四篇:忆海拾贝·我的舞台生涯

连载:《知青,海伦扬帆》(14)第四篇:忆海拾贝·我的舞台生涯

2018年11月14日 22:30:20 来源:北大荒知青网 访问量:1346 作者:戈飞

在海伦农场总场门前合影 后排左起:宋长喜、孟戈飞、王连会、 单振涛 中排左起:赵宝山、姚滨、王晓迪、兰信富 前排左起:武威克 张太喜、 张志厚  

连载:《知青,海伦扬帆》(14)第四篇:忆海拾贝·我的舞台生涯

戈飞

   1968年秋,我随同学们到海伦农场三分场当上了“知青”。生活的艰苦、劳动的繁重似乎还消耗不尽青年人满身的活力,便做出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来。
   忽一日,几位“不安定分子”不约而同地提出:何不成立个文艺宣传队?此建议立刻得到连队领导的支持。
   不管怎样,宣传队总算成立了。经过几个晚上的努力,第一台节目诞生了。演出后竟受到大家好评。特别是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片段,更是受到总场领导的肯定,并指示:应该演出《沙家浜》全场戏。说干就干!宣传队马上筹备。首先从全农场各个分场抽调各类人才;总场又特批了资金、调拨了木材等做布景道具。虽然经费有限,而且宣传队是“分场领导,业余活动”,但大家的积极性还是空前高涨。我被分配和王越负责制作灯光、道具。于是,我受众位兄弟的委托,怀藏五百元“巨款”,只身一人到省会哈尔滨购买乐器。当时的我对乐器一窍不通,只是按口袋中的钱买了一把二胡、一把三弦和一副套笛,再买了一些琴弦、化妆品后,我就成“贫农”了。这时我看到八元一把的京胡觉得挺便宜,一高兴就买了两把,返程时连买火车票钱都不足了,只好逃票……。回到农场免不了受到大家一顿奚落。除了吹笛子的包忠强满意外(而领导却认为笛子价格太贵、档次太高),其它乐器大家都不满意。特别是两把京胡则成为笑谈话柄。
    工作开展起来后,我们才认识到整场剧绝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我们这些人对京剧知之甚少,一无导演,二无行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拿灯光、道具来讲,二十多人的服装行头;四、五个大场的布景、道具;几十盏各类灯具,只靠我和王越两个人完成。而且资金严重不足。开始我们精打细算报了个五千元的计划,领导却只批了二千元,还一再强调:仅此一次,分批拨款。没办法只得自己动手了:服装,能借就借、能改就改,实在不行就让女演员自己动手做。材料也五花八门、越省越好。如胡司令穿的斗篷就是用麻袋做的,用黄广告粉染的色。对于各种聚光灯、追光灯、特技灯等,我们领了一些马口铁皮,买了各种凸凹镜片自己动手做。其余像乐谱架、调音台、各种道具布景、甚至连大低音二胡都是自己做的,效果还可以。
   排练活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由于我们是业余宣传队,白天参加农田劳动,晚上领导特批提前一小时收工(晚六点收工)。排练一直到深夜十一点。第二天早晨五点还要出工。就这样大家也毫无怨言,而且都十分努力。排练时大家都认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甚至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次,大家正在专心致志地排练,忽听有人喊:“停!停!”大家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司锣张彬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这里有我一锣。”说完“镗”的一击,然后心安理得地坐下说:“接着来。”大家先是一楞,后哄堂大笑,又接着排练下去。
   初夏,大田播种开始了。女同胞被分配跟播种机播大豆。这活很简单,就是负责监视播种箱内的种子漏不漏,如有堵的捅一捅就可以了。单调的操作加上天天晚上加班排练使人产生难熬的困意。站着累了,有人就坐在播种箱上。一天,女同胞崔键终于抵挡不住困意的袭击,一迷糊,栽倒在播种机前。拖拉机拽着播种机继续狂奔着,翻滚的开沟器无情地向她冲去……只见她不知哪来一股机灵劲,在倒地的瞬间顺势向前滚去。后边的同伴一边抓起大豆向驾驶室砸,一边大声喊驾驶员停车。拖拉机终于停下来。万幸的是没有碰到小崔一丝一毫。但她由于过度疲劳和强烈惊吓一动也不能动了。大家把她抬回宿舍,休息两天后,小崔又出现在排练场上。
   经过半年紧张的排练,现代京剧《沙家浜》终于在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这天上演了。首场演出在总场俱乐部举行。这一天总场的领导都来到演出现场。还有许多远隔七、八里地的老乡也趟黑赶来了。只能容纳五、六百人的俱乐部竟挤进近千人。场外还有许多人无法进入会场。看到这么些观众,大家心里都很紧张,又相互鼓励着。
   随着一幕幕演出的顺利进行,大家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台下观众却兴奋起来。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突然台下一阵骚动。原来这一天正赶上总场冰棍厂开业,工厂将第一批冰棍送到演出现场让领导品尝。领导让人将冰棍送到后台。这时正演出“奔袭”一场,台上只有演郭建光的李战西一个人在唱大段唱腔。我们在后台大吃起来。“郭建光”发现了我们的行为,趁着唱腔过门的间隙走近侧幕,手在身后向我们讨吃……
   近三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在震耳欲聋的掌声中,领导走上舞台与谢幕的演员一一握手,对我们的演出给以充分肯定。
   在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在总场俱乐部一连演出了三场。后来又到各个分场及周边生产队演出多场。
   到各分场演出都受到老乡热烈欢迎。每当浩浩荡荡的演员队伍和道具车辆进村时,都是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大人小孩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当时各分场还都是自己发电。发电机的功率一般都很小,而剧组各种聚光灯用电量很大。为了保证演出,所到之处都是用专线为演出现场供电,除特殊情况外,其它用电一律暂停。就这样有时也不免发生以外。一次正在演出时,不知何故突然停电了,会场一片漆黑。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台下亮起了一个个手电筒微弱的亮光。几十只手电筒的光芒一同照向舞台,照向演员。台下响起观众呼声:“演下去!演下去!”此时此景感动得演员们热泪盈眶。演出在一片微弱的手电筒光芒中继续进行,直至来电。
   时间一晃过去二十五、六年了。这些年来,我又参加过许多演出,也观看过各种舞台、明星的表演,但却再也没有找到过当时那种激情。虽然当时从演员水平、服装道具、演出场所和观众素质都无法与现在相比,但我总不能忘记:我参加过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演出!

   此文发表于一九九四年黑龙江《生活报》

作者简介

孟戈飞:

1968年10月下乡到海伦农场三分场,电工、农机手。
1972年7月返乡到鸡西麻山区青龙大队插队。任代销员、油坊会计、小学教师等职,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
1975年入辽宁阜新矿院学习。
1978年毕业,到哈尔滨煤机研究所工作,任工程师、课题组长、党支部组织委员。
1986年到黑龙江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工作,任主任科员、副处长等职。
2000年停薪留职,创办黑龙江省摄像协会,任秘书长。
2009年后先后受聘于哈尔滨成栋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任客座教授。
2012年5月退休。        
孟戈飞同志1970年曾获海伦农场三分场“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3,1974连续两年获麻山区“模范生产者标兵”称号;第六届共青团鸡西市代表大会代表;鸡西市“模范知青代表”;
1992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1993年获全国“爱迪生发明”金奖;
2011年获哈尔滨优秀人物人才“资深摄像家”称号。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