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时评 > 一戏一评:龙江剧《这片黑土地》

一戏一评:龙江剧《这片黑土地》

2018年11月12日 11:00:15 来源:省文化旅游厅 访问量:2384






剧情简介:《这片黑土地》从1932年日本侵略者蚕食中国东北,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黑龙江省军政人员将省政府撤至海伦并在此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海伦入伍的子弟兵们战前约定:如果牺牲,都深埋在家乡黑土地,不留坟头,不竖墓碑,不糟践土地开篇,以“守望黑土地”为主轴,通过围绕着寒地黑土的保护与开发,讲述这片黑土地上的动人故事,彰显这片黑土地的宝贵,演绎了几代人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和坚守,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从而诠释出守住国家农耕土地红线、守护寒地黑土的时代主旋律。塑造出新时代农民是“净土守望者”与“精神家园卫士”的舞台群像,突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旨,也是践行“都城地”发展思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艺术表达。
  谭博(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这部戏可以说是很有深度的,讲述了海伦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故事内容从闯关东到抗日再到改革开放都涉及到了,是带有史诗性的,舞台上也呈现出了这种史诗感,能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这部戏最大的特点是在舞台上使用了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段,如话剧、多媒体、影视以及冯少先老师的说唱等都整合在了一起。演员的表演也不错,能发挥优点长处、释放真情实感,这是非常难得的。整部戏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一些唱词非常生动。建仁老师的音乐作得很美。说说不足之处,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回归艺术本体。作为戏曲特别是龙江剧一定要守正出新,所有艺术手段和艺术元素的运用是为龙江剧艺术自身服务的,但现在我感觉是略微的形式大于内容。关于多种艺术手段和元素的融合,我昨天在点评时说过,一定要上升到戏剧的结构或语法上。最后的诗朗诵,我们是否要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在晚会里运用的很多,把它放在戏曲里跳不跳戏?包括抗日那几段戏,我感觉跟戏曲本身有些脱节,就是话剧片段。因此我觉得还是要从龙江剧的艺术本体出发,所有的艺术都可以为龙江剧的发展提供借鉴、提供养分,但必须要有机地融入到龙江剧里,守正出新,才能更健康地发展。如果脱离了戏曲艺术本体,更多的去做其他形式上的探索,恐怕会对龙江剧的发展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从音乐创作来讲,是优美的,具有龙江剧本体特色的。唱腔是戏曲区分的标志,可以再下下功夫,选出一两段核心的、能代表龙江剧唱腔的音乐,进一步提升,让人传唱,强化人们对龙江剧的感觉定位。在舞台的整体呈现上,可能因为磨合的原因有一些瑕疵,比如都到下一场了,挂月亮的吊杆还没升上去,开始音响上的调试失误让我们听不清台词等等,这些失误经过一定时间磨合后,很容易解决。经过进一步打磨,我相信会让这部戏会更有前景。
  王明喜(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国家一级作曲):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要让观众能坐住。看戏的角度还是要从观众出发,只有观众坐住了才能从中获得教育,所以娱乐性很重要。我觉得这个戏的可看性很强,注重情感的表现,能抓得住观众。从主题上来说,这个戏讲了一个传承和发展冲突的故事。树的象征意义和贫困户的现实困境,作者在调和上很用心了。在这部戏的处理上,我感觉冯老师这个人物需要调整,让他能更突出自己的特色,更融入剧中而不是游离在整个剧目之外,只是充当了一个画外音的角色出现。在结尾谢幕时只有冯老师一个人在唱,可以让所有演员一起合唱。在音乐上,我觉得好听十分关键,是根本要求,本剧词曲结合的很好,还有创新,十分不错,但还是有些清淡。伴奏最好用乐队,显得清晰,这样对戏曲更好一些。另外在戏中的回忆致表演中,舞台调度能不动就不动,这样衔接会更好一点。
  高长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这台戏我觉得是一台好戏,是一台新版的龙江剧,有史诗般的色彩和特点。在剧本上一是主题提炼、深化、集中的好,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剧情与矛盾,弘扬了黑土地革命英烈的精神。二是矛盾冲突确立的好,开场就展开矛盾,使情节自然地随着矛盾展开、深化,让矛盾错综复杂,这点很好。三是这个戏很新,运用了多种元素,让龙江剧推陈出新,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提一点剧本的建议,在剧本上主题已经很集中了,那怎么再让它有所升华?比如说在最后,用艾青的诗朗诵上就不太适合,和艺术表现形式不合,场面上也不好看。我认为要升华这个主题还是应该用当代人和革命英烈诗画般对话的场面来呈现。还有就是在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上,方珍这个人物的转化突然了一点,有些太急了,就用了三碗酒。我们可以加一些情节做转化工作,这样会更感人,况且三碗酒的情节被其他戏剧用的比较多,改善一下会更好。树的故事应该增加点分量,这样更能立得住。在整个剧目中因为情节比较单一,就只有一个核心事件,所以在呈现上应该再诗画一点会更有利。在战斗场面的音乐上可以再加入一点二人转的元素,让龙江剧的特点和地方色彩更突出。
  高云程(省歌舞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在剧本方面来说这个剧很新颖,扶贫不是口号,是一种精神。就像剧中海论人民在地上捡黄豆一样,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有这种精神才能长久的富起来,这部戏正是歌颂了这样一种精神。而且整部戏很接地气,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很好。音乐很好听,很上口。在大的场面布置、烘托人物、舞台调度上、人物刻画上都不错。整个舞台布置版画式的风格也很优美。这部戏很有加工的余地、很有潜力,但现在应该舍大重小。大场面应该有,但主要精力不能放在这上面,要更注意人物的刻画、唱腔的味道和语言的结构上。比如剧中姚玲打韩双、方珍与姚玲门里门外的情节都要声断情不断。另外在三碗酒的情节中,唱腔与音乐设计可以更“醒皮”一些,让观众鼓掌叫好。想要出精品靠的是演员,各部门要加强和演员的联系,演员也要更加注意人物的刻画,这样这部戏才会越来越好。
  王艳君(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影视系主任、国家一级导演):整部戏的表现很完整、很震撼。整场都被这种黑土情怀所感动着、感染着,让我看到了咱们黑土地守望者的这种精神,非常好,非常棒。唯一有一点就是主演姚玲出场时候的服装不好看,没有很好的突出人物。还有就是最后一场,时间跨度很大,姚玲都已经白发苍苍,但她的儿子韩双还是一点变化没有,这个不好。另外就是在最后诗朗诵的呈现上较全剧来看略显单薄。
  费守疆(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国家一级编剧):这个戏在结构上有一些问题,下一步的创作中要做调整,在舞台上的节奏也有一些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一个字——粗。在剧本上这个剧由于一些情况,两稿合一稿导致剧本不严实了,这块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一点就是人物问题,有一些人物要重新定位,每个人物都应该有突出的个性,都应该有血有肉地活在舞台之上,到最后活在观众的心里,但现在还没有做到。其中韩双这个人物还有加大力度,包括他独特的性格和对剧情的推进以及他的作为到最后都没有了,显得这个人物很弱。对于艺术创作,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下一步,应该就各个艺术环节拿出一个相应的加工修改的方案,要有一种工匠精神。再说说台词,在剧本上赋予的东西到舞台上就变了。比如最后的一场戏就很弱,原因就是离剧本有些太远了。再比如战士相互诉说、决定挖个深坑不起坟头不立碑这场戏,这个情节的舞台调度应该是安静的,大家都在沉思,这是节奏。这个时候再说:“咋儿,认不认?”所有人再依次慢慢回答:“认!”但在舞台上,这些都不见了。剧本上的设计和台词都是编剧深思熟虑的,我们要尊重剧本。现在我感觉政治交代有些多了,这就造成风格不统一,缺少了诗意、含蓄,让人留下思考余地的东西都不见了。中国戏曲区别与世界上所有其他艺术的感染力在于它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武场在戏曲中对于节奏的把握与人物内心的刻画上是有着极强的表现力的。我们要做好在各个细节上的处理,让这部戏成为一部精品。



来源:省艺术研究院   


整理:省艺术研究院綦思骐   剧照:省艺术研究院徐崔巍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