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京津沪渝豫 > 北京庄扎根黑土 几月开垦千亩地

北京庄扎根黑土 几月开垦千亩地

2015年04月08日 15:20:30 来源:法制晚报(北京) 访问量:281 作者:葛凯迪
    法制晚报讯 在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前,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凭着一腔热血率先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带着解决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目标,他们决心开发北大荒,扎根北大荒。从最初搭建的简易帐篷到日后的北京庄,他们用自身的行动给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随后,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都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中。

杨华:有人想当“逃兵”,他写下血书

麻友:

    一个闪电、几个炸雷

    夺去了年纪最小的队员的生命

    虽然丰收给垦荒队员们带来无数的喜悦,但那艰辛的过程中仍有不少让人伤感的回忆。麻友是当年最小的垦荒队员,但他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马虎。1956年的夏天,麻友和六名队员一起下山割草。当时天空中乌云密布,云层低得几乎触手可及,突如其来的一个闪电和几个炸雷像连珠炮一样在地面上炸响。所有的队员们都被震得倒在了地上,缓和一会儿后,大伙儿都踉踉跄跄地爬了起来,此刻唯独麻友仍旧躺在地上一动不动。队员过去一看,才发现麻友已经离开了大家。大伙儿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他的名字,却始终没有叫醒这个“熟睡”的队友。

    年纪最小的麻友曾是队中的开心果,给大家吹口琴,说快板,读书报,每次都逗得大伙儿哄堂大笑,白天的疲惫也都因此一扫而光。看到眼前“熟睡”的小队友,大伙儿不禁潸然泪下,轻轻地将他平日最爱的口琴装进了他的上衣口袋,还有那支金星钢笔。

    随后,大伙儿将麻友安葬在了通往凤祥镇的路边。在这儿能看到垦荒队的营地,还能望见嘟噜河和一望无际的黑土地。队友王进明曾回忆说:“每到他的忌日,大伙都会去坟上祭奠,坟头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棵杂草。”

    1985年,原来的垦荒队营地变成了北京庄,杨华队长带着队友们一齐将麻友接回北京庄。此时,麻友的墓里只剩下那把口琴、洗漱杯和金星钢笔。杨华队长拿起钢笔在麻友生平中写下了“永垂不朽”四个字。就这样,麻友永远地睡在了那片肥沃的黑土地里,他和无数的垦荒队员一样,将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那片黑土地。

    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西黄村的杨华从小就有一个报效祖国的热血梦想。1952年4月他开始担任西黄村乡乡长。此后,他处处响应国家号召,将乡里治理得有声有色。1955年,当听到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北京团市委召开的第三次团代会上对青年人开发祖国边疆的号召后,他便连同李连成、李炳恒、张生、庞淑英四人一起发起并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他担任队长,随后从800多名志愿者中选取了60名青年,于同年8月30日一起奔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开展垦荒工作。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是当年垦荒队里知青们时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黑龙江的严寒天气虽然让原本就艰苦的生活更显艰难,但仍旧未能磨灭知青们的满腔热情。

    但在长期恶劣的天气及繁重的工作下,还是出现了逃兵。10月中旬的黑龙江树木繁茂,是最佳的伐木季节。杨华瞅准了这个最佳时机,派出先遣组套上马车进山伐木。但天意弄人,离开的当晚就刮起了北风。北风呼啸了整整一夜,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零下30多度的气温足以让所有人都失去了出门的勇气。

    就在杨华队长和先遣队员抵达伐木点的时候,老远传来了一阵争吵声。一位青年嚷着要回北京,任凭队友们的苦口相劝,他仍然非回不可。虽然见到队长后,还是不好意思地蹲在了墙角,但严寒着实冰冻了曾经的热情。杨华队长尊重了青年的意愿,在当晚召开的讨论会议上,他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在木板上写下了“忍受、学习、团结、斗争”八个大字。这是胡耀邦书记送给他们的赠言,更是杨华队长始终牢记和贯彻的方针。队员们看着脸上、耳朵上都冻出泡的队长,沉思良久。

    除了寒冷,在荒凉的北大荒还有一样让知青们分外恐惧的东西——狼群。

    在四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垦荒队的帐篷在黑夜下显得孤苦伶仃。毫不知情的队员们此时还在帐篷里有说有笑,互相逗乐。突然,一个女队员尖叫一声。大伙儿顺着声音朝帐篷周围望去,几双绿莹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帐篷内的队员们。帐篷外的狼群早就蓄势待发,纷纷凑到帐篷一角开始撕扯帐篷。大伙儿惊慌失措,内心惶恐至极,从未在野外生存的队员们几乎手足无措。两个男队员定了定神,抄起一旁的两支“三八大盖”就朝着帐篷外一通扫射。狼群听到枪响,落荒而逃。

    第二天晚上,大伙儿为了防止狼群的再次袭击,在帐篷的四周点上了火堆还指定男队员轮流站岗,只要狼群一接近就开枪扫射。就这样,队员们安稳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但每当想起那个被狼群包围的夜晚还是心有余悸。

    从1955年9月至11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杨华队长的带领下垦荒队员们一共开垦了1200亩田地,垦荒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次年3月,第二批垦荒队员的到来,大伙儿齐心协力,开荒速度又有了空前的提高。到1956年的5月,可播种土地到达4200多亩,一系列喜报振奋人心。

    豆秆当柴火,豆皮喂牲口,北大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景象。杨华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笔记本,上面清楚地记录了当年的所有数据:“1956年秋,大豆约20万斤,萝卜30万斤……”

庞淑英:

    因缺少水源果断搬离刚刚建好的“北京庄”

    从首都青年到垦荒队员,再到北大荒人,庞淑英真正地做到了扎根黑土地。

    当年,她作为发起人之一,和杨华等人一起带着第一批垦荒队员来到北大荒。其间,庞淑英协助杨华队长的各项工作将垦荒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如此,庞淑英仍然多次当众提出反对意见。在垦荒队到达北大荒后,队员们精心选址,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建起了“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在这里,队员们告别了帐篷建起了宿舍、马厩、操场和青年之家。

    但好景不长,北京庄的北面是一座岩石山,没有现成的水源,而打井取水后水质极差,味道发涩。虽然如此,但面对大伙儿辛苦建起的家园仍然有不少队员不愿意就此放弃。面对两难境地,庞淑英果断地对大伙儿说“咱们既然能够建起这么好的家,一定能再建一个更好的。”就这样,庞淑英顶着不少的反对意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搬家。

    庞淑英的果断和决绝绝不仅仅如此。上世纪70年代末,庞淑英身患重病,不得不回北京治疗。此前一直坚持留在北大荒的庞淑英再次拒绝了领导们让她调回北京工作的建议。病一好就又收拾行李回到了农场。就这样,她默默地扎根在了那片黑土地,带着无数和青春有关的记忆。

文/葛凯迪

编辑:惠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大荒知青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协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联发街64号 电子邮箱:1274313066@qq.com
24小时值班电话:18004606931 联络QQ:136078130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会歌